思考随感

悲伤和痛苦不过只是一种展现形式,都是表象,是流露出的情绪和态度,实则并没有多大的意义,都是短暂的意志。由外象向内心的投射,你内心是什么样子,世界就是什么样的。

嫉妒的人看到的都是虚伪,心善的人看到的都是悲苦和希望。悲观的人看到的一切都是虚妄,乐观的人眼中看到的世界都是机遇和憧憬。选择的展现形式不同,也就是承认了自己内心态度,并坚定要去执行。每个人的认知盲区不一样,选择一种舒服的方式,是服从意志的体现,违背了意志就是选择为难自己,主动选择痛苦加身。

尼采之所以后来不满叔本华悲观主义哲学,因为在承认世界的本无多大意义的同时,选择抗争,憧憬着希望,那股誓死抗争的劲不同于以往的哲学家,所以得以凸显。要是选择趋同就意味着自身思想的泯灭,走别人走过的老路,觉得还是不符合自己的心意。

所以尝试着去反抗,这样可以尽兴,人生苦短,勇敢一点何尝不可呢?反正那些杀不死你的,会使你更强大!是逆境中生存比顺境中更锻炼人的意志,太平淡顺风顺水会使人意志消退,只会渐渐失去锋芒,失去自己灵魂的独特性。

哲学是源于对世界的追问与思考,一种形而上学的思考,比较空洞抽象,关于各定义概括规范。我们是活在哲学家为我们打造的世界中,质疑和批判不可避免,因为是关于人生的智慧的思考,有智慧自然有思考能力,不满足于别人的学说。

每个人灵魂的独特性决定了看待世界的角度不经相同,不同信仰只有相似的人会类聚,偶像崇拜也是源于寻找群体的认同感。关于人格划分,依然不够详细,唯有灵魂是最为挑剔的,任何一丝的差距,都会在客观事物中凸显出来,形成差异。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学说,每个人践行的不一样,会有大致的规律可行,可到具体实施时会有不同反应。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叶子,没有完全相似的人,一点一滴的生活都在不断刻画人物形象。

每一种情绪的背后有其自身的价值,很难评判到底哪种是必要的,哪种可以去舍弃,唯有酸甜苦辣咸都具备,人生体验才完整,上帝如让你独尝一种,那也是一种可悲了。世人会根据自己的眼光去评判对方是否幸福快乐成功与否,可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看似痛苦的痛苦实际这是他最自在的生活方式,不这样反而更痛苦!

对于悲观和乐观的选择,不过是三观的体现形式,而这又源于性格和经历,后天的影响会更大。无聊与痛苦之间不过是看待事物的形式,对于世事悲观的诠释,也不过是放弃了无谓的挣扎和希望,随和处之,心态会更平衡一点。

在看透世事真相后,依然去热爱生活,这应该是所有哲学的归旨。不论是隐居选择远离还是像个斗士与命运抗争,前者消极后者积极,前者不过是看淡后,希望远离喧嚣来获得内心的宁静自然,后者依然希望改变,相信自身的力量。

叔本华哲思中认为,唯有艺术中的美会让人暂时忘却痛苦,唯有天才的智力才能摆脱痛苦和无聊这两种情绪。

你可能感兴趣的:(思考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