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金庸老先生聊聊成长与三观

今天大家都被金老先生霸屏了。我也是。

想起以前有人对我说,年轻人看不懂金庸。

当时还是小学生的我不懂,我只知道,金老先生故事中的侠肝义胆,重情重义在我当年的成长环境中是傻~缺的文艺说法。所以,什么都还不明白的我本能地转向了别的更实用的书籍。

后来长大一些,懂一点了,却被焦虑绑在了实用型书籍上,失去了好好品读老先生作品的心态。虽然,电视剧还是好好看了的,但终究和阅读原著有些不同。

和我正好相反的,有个朋友是铁杆金庸粉,所有作品一部不落,甚至包括后来的修改版。

他发了条朋友圈,说他当年就是被金庸“耽误”了,以至于即便拥有跳级保送某华大学,比别人更快完成本硕博连读,去多国留学等等光环,到如今仍旧改不了讲义气、重情义的习惯。他是和年轻同事兄弟姐妹相称,却和资本方不对盘的,比较少见的一类高管。

我和他对待金老先生作品是完全不同的态度,按理说应该不太合拍才是。可实际上,我们在工作合作期间相谈甚欢(只是工作上的朋友),三观并未出现大的分歧。

其实,会出现这种状态,我认为这就是“看不懂”的“江湖”对一个人的塑造力。

如果按一般武侠小说的套路,不信侠义的我应该会走上大反派的道路,而那位朋友则会是典型的正派人士,三观严重分歧。可现实远没有小说那么“套路”。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我们生活中遇到的每一个人都构成了影响我们成长的江湖。但是这个江湖只是外在的环境,身在江湖中的人如何选择也是一个影响人生的,很重要的因素。

最近,因为某网红拿国歌不当回事被拘留,我关注的几个公众号都发布了关于年轻人,尤其未成年人三观危机的文章,几乎都一致地把矛头指向了原生家庭。

不可否认,这是关键的影响因素。但社会风气的影响,其他成年人的利益诱导,是不是也应该更受重视一点?

有些人可能只是遇人不淑,被引入歧途,可惜可叹。电视剧里,这样的角色通常不是成了极端反面角色,就是快速领了盒饭。但生活中,回头是岸的机会还是很多的。

我相信犯过错的人,只要不是天生反社会(这是存在的)或无法感知罪恶的极少数个例,都有重新来过的机会。

起点也许艰难,但在现代交通和通讯如此便捷的情况下,换个地方重新开始没什么不可能。而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选择了。

所谓人在江湖中身不由己,终究只是衡量过付出与所得之后的推脱之词罢了。奴隶也有选择被奴役或去死的自由。任何打破过往惯性的努力都有可能会伤筋动骨,甚至有可能一败涂地。

关键还是那句话:你想要什么?(我很想把问题改为:你想怎么死?)

曾有不止一位前辈对我说过,一个人稳固的三观通常形成于30岁左右,如果到40岁还搞不清楚自己是谁,要干什么,那这个人基本就废了。正所谓三十而立,不是经济上怎么怎么着,而是树立属于自己的稳固的三观。

那么十几、二十几岁的时候,就是真正经历有破、有立,有选择、有放弃的阵痛期。

金老先生书中的主角也都会一步步历经坎坷,突破各种艰难险阻、诱惑与伤痛,最终坚定地做出绝不后悔XXXX之类的选择。这就是三观树立的典型过程,只是经过艺术加工后更为惊心动魄了点。

树立符合主流社会的世界观、价值观的人,会更容易获得社会认同,这一点无论是在书中还是在现实生活中都是不变的。

但是,个人的幸福感是否系于所获得的社会认同,这就是人生观的选择问题了。幸不幸福,一念成佛一念成魔。

今天就谈这么多。

愿金老先生走好,愿他的家人节哀!

原谅我蹭个热点。

借金庸老先生聊聊成长与三观_第1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借金庸老先生聊聊成长与三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