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神庙跟

  假如能穿越时空,《四明谈助》作者清人徐兆昺乃是紧邻,特别有亲近感。我家四代世居咸塘街,自幼滾爬摸玩,熟悉寸寸土地。前几年出版社用了我的照片,以书代酬而得《四明谈助》一套,阅之拍案称奇,爱不释手。著者徐兆昺乃咸塘汇人氏,咸塘汇即咸塘街一带,古又称"观前街",俗称"海神庙跟"。海神庙旧址即来安救火会会址,在连排二楼的老屋中突兀挺立着四层楼的民国建筑,特别显眼。记得那时海神庙的风火墙还在,上书残联依稀可辩,有”……恩周泽国……"之句。这一带地下水充沛,老宅之间旮旯还遗有填河的痕迹,在邻近的车轿街拐弯处有个极小的叫"朱天庙"的道观,打开栅门往下还能看到一段孑遗的河埠头,河道上早已建楼房连片, 极小的庙也悬建在水道上,二头如遂道,黑洞洞凉溲溲看不到底。再住前,老称全家湾,上有石桥,下有潺潺流水。过桥就是日新街,有几爿做算盘的店,吱吱地车制算盘子。拐弯处就是冷藏公司的后门,做罐头后剩余的大黄鱼头脊,一条也有斤把,时价几分钱一斤在这里处理,价廉物鲜很受居民欢迎。再直行是一条通“灵桥门"的直巷,左首后来建了江厦诊所,儿时看病大都在此。右首记得曾是断壁残垣,破碎的石构件,熔融的玻璃块记录了大轰炸血火的经历。不久这位置造起了很有名气的"宁波市工人俱乐部"。

  俱往矣,半个多世纪,宁波已巨变得更现代更美丽,更令人心欣鼓舞。每一方位都能印证以往的景象和故事,见诸于"老照片",听闻于传说,同时也应有这种点点滴滴的"纪实",才使城市印象更加立体,更加丰满,更接地气,更有韵味,这也是“故乡情结"的一种释放。

  国内遗存的笔记体人文地理古籍,没有一本比《四明谈助》更接近宁波人的视野。关注乡土人文地域的人士不仿读读此“奇书",必获益趣。如有可能,观感耳闻钩沉心得,磨磨笔头网上分享,这将是为乡土文化建设增砖添瓦,功莫大兮。

你可能感兴趣的:(海神庙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