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人生,跟孔夫子念“之乎者也”第五十天

《论语.里仁篇》第六章: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

盖有之矣,我未见也。”

解析:

孔子说:“我没有见过爱好仁德的人,也没有见过厌恶不仁的人。

爱好仁德的人,是不能再好的了;厌恶不仁的人,在践行仁德的时候,不让不仁德的人或事影响自己。

有能一天把自己的力量全部用在践行仁德上的人吗?我还没有看见力量不够的。

这种人可能还是有的,但我没见过。”

读《论语》的五十天来,我第一次觉得摸不着头脑,一段话看了又看,想了又想,我竟然一整天都没有想明白这一章开头的这句话是怎么来的。

孔子如此斩钉截铁的说自己没有见过爱好仁德的人,也没有见过厌恶不仁的人,实在是让我的思想呆滞。

什么叫没有见过爱好仁德的人,什么又叫没有见过厌恶不仁的人。这个天底下不是很多人惩恶扬善的吗?难道每个人都会喜欢坏人坏事,而没有人是善良的?那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那些人又会是些什么样的人呢?

这个问题真实的困扰了我好久,因为如果想不明白,这一章我可能就无法读懂。

下午做了一个面谈,对方是一个中层管理干部,可是在管理工作上最大的困惑就是不知道如何才能真正的做好管理工作。

与他的面谈中,我发现,道理其实他都明白,团队里谁的工作做得好,谁的表现很散漫,其实他都知道,而他自己本身也很自觉不会去学习那些散漫的人,可就是无法带动好自己的团队。

这个问题或者不是他一个人会遇到,现实中,有很多管理者都会面临这样的问题。

一个团队里总有那么一两个,甚至好几个人,整天就是浑水摸鱼。语言上的高个,行动上的矮子,说的时候什么都知道,问的时候什么都忘了,你跟他讲业绩时,他跟你讲困难,你跟他讲方法时,他给你找理由,到了谈福利时你跟他讲制度,他给你讲苦劳。这些人在找茬的时候道理都懂,可是在执行的时候就是不做,工作不主动积极的同时还诸多抱怨,严重的就是消极怠工,日复一日的在折腾着自己上级的耐性。

大概所有做管理的人都很烦恼,为什么这些人说什么都没用,讲了那么多都不听了,一个半个还好处理,可恶的是有时候是一群一党的好几个。在现在用工荒的年代,一下子辞退一堆人,是很难迅速补充到人力的。管又管不了,不管又不行,这几乎成了很多企业的老大难问题。

做管理的人在面对这个情况的时候,有时候也会疑惑,到底是这些人不行,还是自己的方法不对呢?很多老板也会疑惑,到底是基层的人真的那么难管,还是管理的人不行呢?

在面对这个问题的时候,我通常会了解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这个管理者自身的工作状态如何。第二,这个管理者的监督管理和沟通做得如何。

不管是基于规章制度、尊重人格、沟通情感、还是知人善用、人尽其才的任何一种管理模式下,上下级之间永远存在着影响和被影响的关系。

如果一个上级能够做到百分百的敬业爱岗,勇于挑战,勇于创新,勇于承担,那这个人带出来的团队也不会太差。

那些管理出问题的团队,往往在经过一番调研后,最后都会发现问题经常是出在管理者本身。虽然身为一个管理者,却不能时刻严格自我要求,不能时刻把心思放在工作上,动不动自己还开个小差,做错了事也因为好面子找理由找借口,不能勇敢面对。出现麻烦一点问题,不会反思分析,也不会优化,只会把问题推给老板,等指示,如同一个算盘珠子。遇到不敢上报的问题,甚至放任自流的耗着。

偶尔良心发现的时候也会反省一下自己,要好好的调整一下,但是到了执行的时候,稍微的尝试了一下,受到了阻碍挫折就又放弃了。

管理团队时,发现下级的小过失,想讲,又怕对方觉得自己小题大作,碍于面子不讲算了。发现下级的大失误,想处理,又怕处理不好造成更大的麻烦,怕承担责任,于是直接推给老板,总之就是想做老好人,不想得罪人也不想承担责任。

渐渐地,管理者变成了个传声筒,甚至连上传下达都不到位的变声器。

所以,问题只会越来越多,管理也就越来越难做。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自己都不能好好的对待,认真的执行,都希望不用自己多费心思,下属就能够把事情都做好。试想一下,可能吗?

没有一个身体力行的上级带动,哪里来可以促进员工上进的动力。如果可以,这个世界上有谁不想坐享其成呢?你如果自己都不愿意努力,你怎么让下级积极呢?

做完这个面谈,我突然想到了孔子开头的那句话:“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或者,我可以把这句话稍微的套用一下:

我从未见过高度热爱工作的人,也未见过讨厌不用工作的人。

高度热爱工作的人,是不能再好的了。讨厌不用工作的人,在自己认真工作的时候,不会让不认真工作的人影响自己。

有能一天把自己的精力全部用在认真工作上的人吗?我还没有看见精力不够的。

这种人可能还是有的,但我没见过。”

这样一类比完,我不经哑然失笑。天哪!这世界太多的事物间能够产生着一样一样的关联。

孔子是看透了人性的劣根,他知道人的私欲里有太多的东西是与“仁”相违背的,没有几个人能够真正的完全按照“仁”的道德范畴中“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等”这些要求去实践的。多多少少都会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失守在某一些问题上。

如果一个人能够完全的遵守这些标准,当让是极好啦!可惜很难。所谓没有见过厌恶不仁的人,就是因为人的私欲实在是太难革除了,人们只要是因为不能自己不能革除的私欲违背了“仁”,都会为自己找理由找借口,而不是去想办法去克制欲望的侵蚀。

一个人能够敬业爱岗,兢兢业业,公平公正,坦坦荡荡当然好啦!可是在涉及自身的利益时,有几个人能够做得到呢?难免计较,难免自私,难免给自己找借口。

那种特别有职业道德,热爱工作,公正无私,胸怀宽广,百分百利他的人有吗?或者有,可是我也没见过。

“之乎者也”几句看似莫名其妙的话,却道尽了人性的矛盾,由此也看出,生活中,我们在不能理解别人的行为的时候,都需要去研究一下人性。弄懂了人性,你也就懂了人,懂了事,懂了该如何调整自己。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语》人生,跟孔夫子念“之乎者也”第五十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