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只能起到交流的作用,但是真正的沟通,却是需要无法达到的,只能靠心与心的连接。
我们总是很容易就能与人说话交流,却很难做到心与心的沟通。
那么怎么样才能让别人更容易接受我们的话,更好的促成心灵的沟通呢。
可以总结出6点。
第一,少说多听。
人生就两只耳朵一张嘴,本就应该多听少说。
生活中我们一定经常遇到喋喋不休满腹牢骚的人。对于这种人大家都是唯恐避之不及。因为谁都不喜欢听别人毫无意义的高谈阔论。
无论是家常聊天还是商务会谈,想要真的是了解别人的想法,就一定要多听别人说的话。只有你真正的走进这个人的语言,才能走进他的内心,做到听其言,知其所想。
而我们少说,不是不说。少说意义在于精炼,言简意赅。关键的话,一句不少。说的越少,语言的含金量就要越高。
用更多的时间听对方的话更多的去读懂对方的内涵。更言简意赅的阐述自己。
第二,对对方讲的话做出积极的反应。
在听人讲话的时候,一定要专注并且及时反馈。我们可以想象,每一个说话的人,都像表演者一样,都需要观众。需要被人回应,并且是积极的回应。我们自己说话的时候,也一样不愿意冷场,如果没人回应,就好像没人在听,就会意外的尴尬。而回应不应该是敷衍,肯定不能是嗯嗯啊啊。而是要认真看着说话的人,表现出你在听,表现出你的专注。在对方需要达到需要回应的时候,给出真诚的回应,表示出你的尊重。
给以说话者积极的回应,会让说话者对你产生亲近的好感。他知道你在尊重他,人对尊重自己的人会给出同等的尊重。
第三,主动使自己的口头语言和身体语言和对方保持一致。
这是产生亲密感的诀窍。当你这样主动的去和对方保持一致。在对方的感觉,就会把你归类到自己人的行列。设身处地的思考,我们每一个人也都会喜欢和自己类似的人相处。比如对方在阐述观点时,习惯归纳三点。那么你在阐述时,也把论点归纳成三个。就会自然对方,也更容易懂得你想要表达的。他有这样的习惯,一定是自己认可的,你也这样去主动的靠拢他,会让他对你自然而然的亲近。
但是这也不是说,说话者结巴你也要学结巴。三人行必有我师。所说的主动保持一致也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过程。
你把说话者引以为傲的,优势的优点的地方主动的去学习。他也会感受到,你对他的认可。自然也会对你,产生亲切的感觉。
第四,勿轻易使用否定性语言。
这很好理解,任何一个人说出的任何一句话都不是为了让人随意否定的。
如果你直接否定对方的话,哪怕你是正确的,却也不能赢得好感。因为没有人喜欢被直接戳破的感觉,包括我们自己。
那么在明知道对方是错误是还要肯定吗?当然不是。不要轻易否定不是说对一切全盘接受,而是要学会使用语言的艺术,婉转的迂回的,把自己觉得正确的观点传递给对方。
即使对方有错误,也不可能是没有一丁点可取之处的。首先找到他所说的观点中一些可取之处,对这些可取之处表示赞同,然后再委婉的,去把正确的或者说更严谨的观点,传递给对方。
这样也更容易达成一致,因为听起来,你没有完全的否定他,只是在对他的话补充已达到正确的目的。
我们永远会更愿意接受补充,而不是完全否定。
第五,但求同于理,不求异于人。
阳明先生说这句话,意思在于,我们不需要追求跟别人不一样,我们追求的是同于天理。
放到生活中,就是做人做事不要刻意追求与众不同,标新立异,彰显自我。而是要努力与天理趋于一致。求同于根本的天理,而不是在细枝末节上纠缠。
我们经常能遇到锱铢必较的那种人,可能他们是非常严谨的,但是大多数只是
我们与他人的观点,无法一字一句都达成一致。但只要在根本的道理上在基础的理论上是同一的,就算是统一。因为细枝末节不慎重要的小分歧而纠缠不休,丝毫没有必要。我们要清楚的知道自己真正的核心观点,也要能听懂对方的核心概念。只要我们的核心是一致的。那么表达方法的差异,并不能使结果受到影响。
第六,注意语调的运用。
很多时候我们说话不能很好的注意语调,就会给人很不好的印象和感觉。哪怕你说的话,是不可质疑的真理,可能也会让人无法接受。
每个人,都会喜欢和颜悦色春风拂面,而不是冷言冷语寒风刺骨。我们会自然而然的对声音好听的人产生亲近。即使声音不是那么好听,语音语调的柔和,也会让人亲近。
尤其是在发表不同观点时,语音语调的变化,给人非常不同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