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葛红兵杂感(慎终追远)

杂感

 

葛红兵

 

 

1949年之前,中国是一个“慎终追远”的国度。孔子说,治国之道,无非就是“慎终追远”,什么意思呢?慎重地对待亲人的死亡,认真地追念元代的祖先!孔子说,一个国家,如果人人做到这一点,这个国家就没有什么不好的了。

慎终追远,有什么好处呢?首先是让人尊重历史,我们现有的一切都是先人创造和遗留下来的,我们要珍惜好、保护好,再加上自己创造的一份,让它流传下去;其次是重视情亲,家庭的亲情是人活在世上最重要的依靠,也是人活在史上最重要的责任所在,有了家庭才有国家,才有世界,孔子说,为人,只要把对待父亲的态度端正好,然后用这个态度来对待朋友、妻子、君王等等,一切就都能处好了,孔子还强调,所谓的孝,是父母在的时候尊重他们,他们不在了,还要不断地追念他们,遵从他们的遗训。

看起来,这样的思想对人是禁锢的,重视守成,不重视发展,重视传续,不重视创新,但是,实际上这样的思想是非常有利于社会稳定、文化累积的。我在西方,也看到这种现象:我走过很多欧洲的村落,他们多数尊重宗教,不断地纪念死者,包括在战争中死难的人,每个村落都有教堂,周末必有礼拜,而教堂里,必有逝者的名字……

清明节在中国据说已有2500多年历史。清明一到,雨水增多,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万物“吐故纳新”,无论是大自然中的植被,还是与自然共处的人体,都在此时换去冬天的污浊,迎来春天的气息,实现由阴到阳的转化。寒食与清明相近,唐代扫墓日期一般在寒食节,宋后移到清明。此后,清明除了春游踏青,扫墓更是重要风俗。

我小的时候跟祖父祖母住,那个时候正是文革,大家都在宣传无神论,一切祭祀都被看做是封建迷信,我和哥哥脑子里也注满了革命的无神论的思想,俨然成了家里的审判官,爷爷奶奶是老派人物,他们无法放开对祖先的感情,清明节,偷偷摸摸地关着门祭奠,开始也希望我们能参与,甚至说到,如果他们死了,希望我们也有一天能这样祭奠他们一下,但是,我们是不参与的,甚至是反感的,总要批判他们一番。后来,我外祖父过世了,我母亲在革命气氛非常浓郁的新垦农场也开始了祭奠,把我们兄弟二人还有父亲遣派出去,一个人关着门,偷偷地祭奠她的父亲,又据说,鬼来享受子女的祭奠,要从门里进来,母亲既怕别人看见她的祭祀,又不得不开着一点儿门缝。当时,我还小,但是,那个场景却深深地烙在我的脑海里,我突然感觉,也许我是不对的,而母亲是对的,她在这样严酷的背景下,偷偷摸摸还要做,一定有很深很深地道理。

我小时候怕鬼,问爷爷他怕不怕,他说,听人家说有鬼,但是,他这辈子没看见过鬼,所以,做人可以不论鬼的事情,因为你要是正直,有阳气,有神奇,鬼是不会找到你的。他这个说法,最早启发了我对于鬼神的看法:无法判定有无的东西,不要急于否定,要想想它跟你是什么联系。

后来我仔细想过这个问题——如果中国人都是彻底的无神论者,那么谁来维护道德呢?西方人常说,有个上帝在看着我们,所以,我们要知罪悔改,东方人呢?有个祖宗的魂灵在看着我们,所以,我们要知耻知辱,不辱没先人。文革的时候,我们忘记了这些,所以许多人是父子告发,夫妻反目,恶斗成为常态,而钟爱成为非常态。

如今,从严格意义上说,我依然是无神论者,但是,我认为无神论者也应该懂得如何纪念先祖——知道自己从什么地方来,并通过这种仪式,告诉自己的子女——这是非常重要的家庭、民族、国家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

2008年,汶川地震,我们设全国哀悼日,意义也在这里。

去年,给我导师许志英先生上坟,我特地带了儿子去,在坟前,我对我老师说,我不仅自己要永远铭记老师的恩情,还要让我儿子也知道他父亲受过老师的恩情,今年的清明,我不能去南京,我要回南通给祖父祖母上坟,我也会带上儿子,我知道,他有一天会出国留学,甚至会留在那里,在异国定居,但是,只要他知道他父亲的导师是谁,他的曾祖是谁,他就永远是中国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摘】葛红兵杂感(慎终追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