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文章完全搞懂正则化(Regularization)

什么是正则化?

Regularization,中文翻译过来可以称为正则化,或者是规范化。什么是规则?闭卷考试中不能查书,这就是规则,一个限制。同理,在这里,规则化就是说给损失函数加上一些限制,通过这种规则去规范他们再接下来的循环迭代中,不要自我膨胀。


为什么需要正则化?

我们首先回顾一下模型训练的过程,模型参数的训练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迭代,寻找到一个方程 H_{\theta}(x) 来拟合数据集。然而到这里,我们只知道需要去拟合训练集,但拟合的最佳程度我们并没有讨论过。看看下面回归模型的拟合程度,看看能发现什么。

一篇文章完全搞懂正则化(Regularization)_第1张图片

最左边的图中,拟合程度比较低,显然这样的 H_{\theta}(x) 并不是我们想求的。连训练集的准确率如此低,那么测试集肯定也不高,也就是模型的泛化能力不高。

最右边的图中,拟合程度非常高,甚至每一个点都能通过 H_{\theta}(x) 表达,这个难道就是我们所渴望得到的 H_{\theta}(x) 吗?并不是!我们的数据集中无法避免的存在着许多噪声,而在理想情况下,我们希望噪声对我们的模型训练的影响为0。而如果模型将训练集中每一个点都精准描述出来,显然包含了许许多多噪声点,在后续的测试集中得到的准确率也不高。另一方面,太过复杂的 H_{\theta}(x) 直接导致函数形状并不平滑,而会像图中那样拐来拐去,并不能起到预测的作用,“回归”模型也丧失了其预测能力(也就是模型泛化能力),显然这也不是我们想要的。

中间的图中,展现的是最适合的拟合程度,H_{\theta}(x) 不过于复杂或过于简单,并且能够直观的预测函数的走向。虽然它在测试集的中准确列不及图三高,但在测试集中我们得到的准确率是最高的,同时泛化能力也是最强的。

同样,在分类模型中也存在过拟合与欠拟合的情况。

一篇文章完全搞懂正则化(Regularization)_第2张图片

总结一下:

  1. 欠拟合:泛化能力差,训练样本集准确率低,测试样本集准确率低。
  2. 过拟合:泛化能力差,训练样本集准确率高,测试样本集准确率低。
  3. 合适的拟合程度:泛化能力强,训练样本集准确率高,测试样本集准确率高

欠拟合原因:

  1. 训练样本数量少
  2. 模型复杂度过低
  3. 参数还未收敛就停止循环

欠拟合的解决办法:

  1. 增加样本数量
  2. 增加模型参数,提高模型复杂度
  3. 增加循环次数
  4. 查看是否是学习率过高导致模型无法收敛

过拟合原因:

  1. 数据噪声太大
  2. 特征太多
  3. 模型太复杂

过拟合的解决办法:

  1. 清洗数据
  2. 减少模型参数,降低模型复杂度
  3. 增加惩罚因子(正则化),保留所有的特征,但是减少参数的大小(magnitude)。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正则化是用来防止模型过拟合而采取的手段。我们对代价函数增加一个限制条件,限制其较高次的参数大小不能过大。还是使用回归模型举例子:

\large h_{\theta}(x)=\theta_{0}+\theta_{1} x_{1}+\theta_{2} x_{2}^{2}+\theta_{3} x_{3}^{3}+\theta_{4} x_{4}^{4}

正是那些高次项导致了过拟合的产生,所以如果我们能让这些高次项的系数接近于0的话,我们就能很好的拟合了,因此,我们对代价函数 J(\theta) 进行修改如下:

\large \min_{\theta} J(\theta)= \min _{\theta} \frac{1}{2 m}\left[\sum_{i=1}^{m}\left(h_{\theta}\left(x^{(i)}\right)-y^{(i)}\right)^{2}+1000 \theta_{3}^{2}+10000 \theta_{4}^{2}\right]

我们在方程中增加了两个限制条件,分别对 \large \theta_{3} 和 \large \theta_{4} 进行限制,不能让他们过高。很直观的看出,要想使 J(\theta) 最小化,不仅仅需要 h_{\theta}(x^{(i)}) 足够拟合 y^{(i)},同时还需要减少 \large \theta_{3} 和 \large \theta_{4}

一方面要使得L(w)的取值最小,必然w的绝对值会取到很大,这样模型才能完美拟合训练样本点;另一方面,当w的绝对值很大时,||w||的值又会变得很大,因此为了权衡,只有使得w取值适当,才能保证值取到最优。这样得到的拟合曲线平滑很多,因此具有泛化能力。这就是正则化存在的意义,能帮助我们在训练模型的过程中,防止模型过拟合


怎么对模型做正则化?

我们对前面的讨论进行推广。假如我们有非常多的特征,我们并不知道其中哪些特征我们要惩罚,我们将对所有的特征进行惩罚,并且让代价函数最优化的软件来选择这些惩罚的程度。于是,我们分析 线性回归模型 的代价函数和 Logistic回归模型 的代价函数如何修改。

线性回归:

J(\theta)=\frac{1}{2 m}\left[\sum_{i=1}^{m}\left(h_{\theta}\left(x^{(i)}\right)-y^{(i)}\right)^{2}+\lambda \sum_{j=1}^{n} \theta_{j}^{2}\right]

则修改梯度下降过程:

一篇文章完全搞懂正则化(Regularization)_第3张图片

逻辑回归:

J(\theta)=\frac{1}{m} \sum_{i=1}^{m}\left[-y^{(i)} \log \left(h_{\theta}\left(x^{(i)}\right)\right)-\left(1-y^{(i)}\right) \log \left(1-h_{\theta}\left(x^{(i)}\right)\right)\right]+\frac{\lambda}{2 m} \sum_{j=1}^{n} \theta_{j}^{2}

则修改对应梯度下降过程:

一篇文章完全搞懂正则化(Regularization)_第4张图片

其中 \lambda 称为正则化参数(Regularization Parameter),当参数越大,则对其惩罚(规范)的力度也就越大,越能起到规范的作用。但是要注意,\lambda 并不是越大越好的!如果选择的正则化参数 \lambda 大,则会把所有的参数都最小化了,导致模型变成 h_{\theta}(x) = \theta_{0},造成欠拟合。因此,我们对 \lambda 的选取需要合理即可。


不同的正则项?

可能会有小伙伴提出疑问了,为什么正则项带了个平方呢?那我们来分析一下不同次方下的正则项。我们以一次和二次为例,正则项的图分别是一个矩形和圆形,如图:

一篇文章完全搞懂正则化(Regularization)_第5张图片

那这有什么关系呢?我们把代价函数(包括正则项)整个画出来就知道了。

一篇文章完全搞懂正则化(Regularization)_第6张图片

可以直观的理解为,我们最小化损失函数就是求蓝圈+红圈的和的最小值,而这个值通在很多情况下是两个曲面相交的地方。

可以看到二次正则项的优势,处处可导,方便计算

L2 正则化

\min _{w}\left(\mathrm{L}(\mathrm{w})+t\|w\|_{2}^{2}\right)

式中,\|w\|_{2} 为 \omega 的2范式,平方是为了求解的方便。

L2正则化对于绝对值较大的权重予以很重的惩罚,对于绝对值很小的权重予以非常非常小的惩罚,当权重绝对值趋近于0时,基本不惩罚这个性质与L2的平方项有关系,即越大的数,其平方越大,越小的数,比如小于1的数,其平方反而越小。

同时,他有另一个优势,在使用正规方程时,解析式中的逆始终存在的。

w=\left(\mathrm{X}^{T} X+t \mathrm{I}\right)^{-1} X^{T} y

L1正则化

随着海量数据处理的兴起,工程上对于模型稀疏化的要求也随之出现了。这时候,L2正则化已经不能满足需求,因为它只是使得模型的参数值趋近于0,而不是等于0,这样就无法丢掉模型里的任何一个特征,因此无法做到稀疏化。这时,L1的作用随之显现。L1正则化的作用是使得大部分模型参数的值等于0,这样一来,当模型训练好后,这些权值等于0的特征可以省去,从而达到稀疏化的目的,也节省了存储的空间,因为在计算时,值为0的特征都可以不用存储了。

\min _{w}\left(\mathrm{L}(\mathrm{w})+t\|w\|_{1}\right)

式中,\|w\|_{1} 为 \omega 的1范式。

L1正则化对于所有权重予以同样的惩罚,也就是说,不管模型参数的大小,对它们都施加同等力度的惩罚,因此,较小的权重在被惩罚后,就会变成0。因此,在经过L1正则化后,大量模型参数的值变为0或趋近于0,当然也有一部分参数的值飙得很高。由于大量模型参数变为0,这些参数就不会出现在最终的模型中,因此达到了稀疏化的作用,这也说明了L1正则化自带特征选择的功能,这一点十分有用。

L1正则化和L2正则化在实际应用中的比较

L1在确实需要稀疏化模型的场景下,才能发挥很好的作用并且效果远胜于L2。在模型特征个数远大于训练样本数的情况下,如果我们事先知道模型的特征中只有少量相关特征(即参数值不为0),并且相关特征的个数少于训练样本数,那么L1的效果远好于L2。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当相关特征数远大于训练样本数时,无论是L1还是L2,都无法取得很好的效果

你可能感兴趣的:(简简单单机器学习,机器学习,深度学习,数据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