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机器人制造的研发之路

在当前的机器人应用中,手工示教仍然主宰着整个机器人焊接领域,示教器是进行机器人手动操纵、程序编写、参数配 置及监控用的手持装置,也是最常见的机器人控制装置。但传统手工示教缺乏外 部信息传感,灵活性较差,需要操作人员花费大量时间进行,而且编程过程中需 要机器人停止工作,因此编程效率较差。与示教编程相比,离线编程可以减少机器人工作时间,结合CAD技术达到简化编程的效果。

智能制造为工业机器人发展注入动力。近年来我国先后出台了多项政策,为智能制造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作为我国中长期全面提升制造业竞争实力的核心引擎,传统的工业机器人在作业时需与人类保持安全距离,以免人类受到伤害。目前人机协作的安全控制方案基本可分为基于外部 监控的外部控制系统方案和给予机器人本体设计的内部控制系统方案两种,包括安装激光距离传感器和机器人本体轻量化等具体方法,未来随着机器人稳定性和智能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机协作可以将人类的认知判断与机器人的高效结合在一起,是工业机器人的重要发展方向。

而进一步了解这些企业对机器人教育所培养人才的要求,我们发现,由于机器人从研发端到应用端,是一个很长的链条,不同环节的技术性工作差异较大。可以粗略地将其分为研发人员、集成工程师和操作人员三类。
人工智能机器人制造的研发之路_第1张图片

一般而言,研发人员的专业分工最明确,包括机械、硬件、软件、算法等专业。又分别面向本体、伺服、控制、视觉等不同方向。一般来说,机器人公司在招聘要求中,对研发人员的学历水平、理论实践能力的要求均较高,参与研发的方向较为明确。集成工程师负责有效利用机器人和各类配套设备,为下游客户提供解决方案,需要参与产线上机器人工作站的开发、安装调试、技术支持,一般是最了解下游企业和工艺的技术人员。集成工程师岗位对应用经验的要求比较高,相比起机器人学书本理论,更多需要实践能力和创新性。操作人员主要负责使用机器人完成各类生产活动,或者进行机器人售前、售后支持等工作。往往是制造应用企业需求的机器人调试维护,操作编程等综合素质较强的技术人才。

对高校来说,在机器人专业教育的过程中,无论是培养研发、集成还是操作人员,不可避免需要学生掌握各类型主流品牌机器人的安装、应用、维护、调试、故障排除,智能操作、系统集成等技术,协作机器人作为一种更能适应未来产线的新型机器人,已经成为许多高校发展机器人教育工作的重点。

但因为高校毕业生从学校掌握书本知识到进入企业熟练开展工作,往往还有很长的距离。除了需要了解具体企业的机器人操作手册和工艺应用手册,还需要在工作过程中不断学习提高自身技能。一位出色的工业机器人工程师需要丰富的工科知识,还需要有娴熟的操作技能,这就使得相较而言对各型号尤其是主流厂商机器人型号更为熟悉的人才,未来将在企业竞争中更具优势。

例如考虑到未来人工智能快速在各行各业落地应用,相应的专业也都纷纷加入了AI+相关内容,又例如考虑到未来新零售、新商业的模式快速发展,则使得高校在机器人采购上,也更多倾向于考虑例如节卡机器人等在外观、结构上有类似特性的通用性产品。再就是由于许多高校在近几年开设的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专业,但其师资储备依然在逐步积累中,难以与传统热门专业相媲美,课程开设、培养模式等方方面面也在摸索之中。

这导致学校在机器人采购中,往往需要考虑如何实现体系化建设,因此对机器人生态、机器人培训等方面也有着更为综合的考量。随着政府大力推动企业智能化改造,我国智能制造进一步深入,越来越多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工业互联网平台、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智能制造示范园区等基本建成,重点行业的工业互联网生态体系逐步覆盖,中大型企业必然先一步迈入数字化制造阶段,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则逐步迈入数字网络化制造阶段。

机器人作为占据智能制造业半壁江山皇冠顶端的明珠,同时也是作为聚合多种前沿技术的新物种,必然也将步入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全社会对于机器人高端人才的需求会进一步加剧,这也必然直接影响下一阶段各高校教育的方向,提前布局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专业的高校正抢占着下一个类似互联网的人才风口。

综上所述,如何通过全社会的机器人教育,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实现弯道超车,不能仅仅只是教育企业挂上“空招牌”的一次“蹭热点”,或许需要更长远的“百年大计”。而在此之前,加大机器人等科技教育设施建设,则已经成为如布局计算机一样,体现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点工程。

你可能感兴趣的:(机器人教育,人工智能,创客教育,人工智能,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