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14

随着年龄的增长,不但记忆力差,且学习力与理解力似乎也跟着下降了。

昨晚王教授的讲座,我看了几遍都没太明白。可能太久没认真听现场讲座的原因,再加上昨晚来迟了四十分钟,爬楼学习前半部分,没跟上节奏。

不过,王教授讲的其中几点我有些感想。

首先,赛课不是教师的个人表演秀,老师讲得精彩不算,关键是学生也要学得精彩,也就是王教授说的:关注学生的课堂所得。如果一堂课只是师生间的串讲串问,课后学生根本就不会留下任何干货(没学到什么)。我们平时上课,估计多数也是在教文本,即教文本里的知识点(包括我在内),却未想到怎么教给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用文本教)。

其次,教师解读文本不能过广,过深。涉及太广会转移教学内容,我以前就听过一老师上一篇课文叫《新型玻璃》,此文讲新型玻璃的好处,课文的谋篇布局也很有特点,怎么介绍玻璃特点等。结果那老师讲着讲着,去问学生垃圾怎么分类,后半节俨然成了科学课。整节课学生的能力没能得到锻炼不说,完全就没了语文课的味道(语文味儿)。学科间是要相互渗透,可渗透过猛,就是主次不分了。解读过深,学生应该会听得云里雾里吧,毕竟他们的阅历太浅,理解力上不去。

再次,教授提的“同题异构”很新颖,特别是“题”的定义,即教学目标。他对“题”的提出从谋篇布局、表达方式、语言特色三方面去思考,给我在今后教学目标的确定上也指明了方向,让我觉得语文似乎没想象中那么复杂。只要把握好文本的教学价值和语文的本质属性(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就没别人说的那么难。

总之,语文教学使我既清晰又迷茫。“同课异构”我早见识,自己也亲自尝试过,但“同题异构”从未涉足,期盼新语文时代的到来。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8-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