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人的国学课——中庸(第十四讲)

中庸,是古代读书人追求的最高思想境界,我们读中庸到现在,发现了大量的案例,所以中庸不是办不到的,古人是非常讲究方法论的,所以中庸在不断的举例过程中,还是穿插了大量的具体的操作方法,同时还有检验标准。所以,如果把中庸比作一本武功秘籍的话,那这本武功秘籍真的太好了,它不仅有案例,有招式,还有内功心法,同时还有检验标准和分明的次第,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自己具体到了哪里,到了什么层次,对古人来说,从普通的读书人到君子,就是一场漫长的人生修行,只要坚持去做,就一定会有结果。今天,一葫堂主和大家一起继续解读中庸。



子曰:舜其大孝也与!

孔子他老人家在讲中庸神功的时候,经常提到一个人,就是舜。我们是第二次看到舜了,上次孔子说他“大知”,是个好领导,今天说他大孝。那舜到底有多孝顺呢?史料记载,舜姓姚名重华,字都君生于山西永济,据说双眼有四个瞳仁,所以字重华,也有史料说字仲华,与中华谐音。家里是典型的三代贫农,姚都君小朋友很小的时候,母亲就死了,父亲给他找了后妈,从此他的噩梦就开始了,他别是后妈再生了个弟弟之后,真的是古代版的小白菜了。

吃不饱、穿不暖,干不完的重活儿,还要饱受虐待,甚至继母的孩子象同学还多次暗算,小姚盖房子他在底下点火,小姚清理水他扔砖头,各种往死里暗算,就这样,舜也一直善待自己的父母和弟妹们,逆来顺受笑脸相迎,一家人和和睦睦。所以小姚成为老姚,掌管天下,老姚死后,谥号为舜,性格柔顺,能逆来顺受,孝顺地没边没沿的,所以后人用代表孝道的舜草(木槿花)为谥号。

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


我们看啊,孔子除了说舜的孝道,还继续往下赞叹了,说舜有圣人的品德和行为,有天子的尊崇的地位,天下的财富都属于他。我们后人建立宗庙来纪念他,祭奠他,敬仰他,都维护他,赞叹他的行为。

舜为什么值得赞叹呢?首先是足够孝顺,逆来顺受到乡亲邻里都是看不下去了,给他吃的,给她他衣服,还有人辅导他读书学习,直到最后让部落首领尧知道了,姚不仅重用舜,还把两个女儿都嫁给了舜,当了领导的舜,不仅家庭和睦,工作更是996的拼命和敬业,四方诸侯和小部落都很认同。所以孔子认为,舜能成为天子,首先是孝顺,其次是品行卓越,之后是勤勉尽责,品行有圣人的标准,才能当之无愧成为天子。

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

我们继续往下看,孔子认为,我们所得到的,与我们的品行是相匹配的。所以在职场里也一样,我们不要看着某些跳梁小丑暂时到了很高的位置,或一时小人得志,就怨天尤人,所谓“德不配位必有灾殃”,我们真正应该问的是我们的品德和能力是否与现在的职位相匹配,我们那里做的不好,怎样才能做得更好。

所以孔子说了,品德足够优秀的人,必然能得到相应的地位,必然也能得到相应的物质享受,同样的名誉地位和健康快乐的身心都是可以得到的。做事先做人,先把人做好了,把自己的品德端正了,其他的自然就会来了。所以中庸一开始就说了“慎独”,不管是在公众面前,还是在自己独处的时候,都做好自己,做一个品德和行为都受人敬仰和尊重的人,做到这一点,我们想要的自然就有了。

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

我们看啊,孔子他老人家讲让我们做好自己,很多人也许会质疑,凭什么啊。没错,估计古代那些人也有质疑,所以孔子立刻就举例了,他是用自然宇宙的道理举例的。孔子说的世间万物,必然按照他固有的方式发展,能栽培的栽培,该覆灭的早晚也会覆灭。所以磨磨唧唧的乌龟长寿,跑的最快的豹子短命,弱小的动物繁殖率高,强大的动物繁衍也少。植物的种子也一样的,发芽率很好的种子,结果之后再来的种子不多,发芽率低的种子,产量也会很好,这是自然规律。

我们能力弱,所以只能老老实实做996的社畜,那些看似低学历的土豪大企业主,细心观察,还是有他绝对强大的过人之处,所以咯,要想得到的多,付出就要多。做好自己,让自己强大起来,具备别人不具备的能力,有不可替代性的优势了,我们才能一步一步地往上走。

《诗》曰:嘉乐君子,宪宪令德。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故大德者必受命。

这里孔子再一次引用了当时的网红专辑《诗经》,孔子唱了,谦谦君子啊,他们都快乐开心,他们自得其乐,他们乐在其中,他们的品德让我们点赞。他们人见人爱车见车载,他们是最受欢迎的人,所以上天给他们赐福,所以他们衣食无忧,老天报他们平安,他们总能找到那种非常好的,让人羡慕的工作老天赐福给他们,就是让我们看到正面的典型,让我们看到学习的榜样。

孔子在这里唱完,做了一个总结,说大德,也就是品德高尚的人,必然是能得到老天的厚爱的。所以各位朋友,一葫堂主在这里还是想告诉大家,忠厚善良的人无论走到哪里,运气都不会差的,就算有一时的困局,老天早晚也会加倍补偿我们的。


     今天我们就先讲到这里。一葫堂主想告诉各位朋友,以上(包括以后)对中庸的解读,是站在职场人的角度来看的,与传统经典解读出入会很大,还请见谅。


以上文字内容为作者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及原作者。

所有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撤换。

你可能感兴趣的:(职场人的国学课——中庸(第十四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