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读书的形式

我在一个读书群里基本不怎么讲话,潜水是我的常态,因为活动也不多,只是偶尔群主分享分享自己读过的书。但是今天看到一些人的言论,实在是不吐不快。

起因是大家说要买某些纸质书,我说纸质书已经太多太占地方了,搬家时候搬动我的大书柜每次都太痛苦了,而且基于环保的考量,已经将近5年没有买纸质书,除上课和考试专用书外,只读电子书,只做电子笔记,简洁方便。

我对电子书的推荐,导致了群里各路人群起攻之、花式反驳,核心观点差不多是“电子书没有灵魂,只有纸质书才是读书”、“读书要有仪式感、读纸质书才是有仪式感”、“晚上睡前读纸质书才是真的读书,读手机APP很容易玩手机”、“纸质书如果占地方可以轮转,大家一起读一本书”……

我看到大家的观点,很好奇自己在的是否是一个读书群,大家真的读书吗?认知怎会如此浅薄?

一本书的灵魂在于它印刷在纸上还是呈现于屏幕上吗?它的灵魂在于文字的价值,在于是否传播了有用的信息,在于你能否阅读之后改变了自己的认知、丰富了自己的知识架构。哪怕是娱乐属性的书,它的灵魂也在于是否构筑了一个精彩的世界,是否讲述了一个生动的故事。书的价值、书的灵魂永远在于文字背后,而非载体本身。那些鄙视电子书阅读的人,坚持认为电子书没有纸质书高级,那么为什么你不去读竹简啊、读羊皮纸啊、读龟壳啊?

读书的仪式感就更让人不解了。读书不过是自己吸取信息的一种方式,一种兴趣爱好,如果你需要仪式感,需要去读书馆才能读、需要在书桌前才能读、甚至需要沐浴更衣才能读,那是你自己的事情,那是你个人的喜欢,别人没有资格批评和赞扬,但是同样的,你也没有权利批评、指责、贬低、看不上那些在地铁里用手机阅读的匆匆赶路人、工作闲暇后在办公室里用电脑读书的职场打工人、一边看着孩子睡觉一边用kindle阅读的爸爸妈妈。

读电子书容易玩手机,读纸质书才集中注意力,这没错,但这不是电子书的问题,是你自己的问题。很多人读到好看的小说怎么能注意力集中、根本看不上刷微信、微博呢,你为什么不能读书的时候把手机调至飞行模式,或者把手机里所有APP通知关上呢?或者用kindle也可以隔绝手机啊?自己不善于利用工具,反而说工具不好用。说到底,注意力不集中不过是自己不感兴趣的表现,不过是自己没那么爱读书罢了,看不下去书、读书效率低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反而指责工具不好用,这种人的逻辑实在不敢认同。

至于纸质书占地方的解决之道,轮转读书的方式,我想你们不过是借着这个机会去社交罢了。所谓你借我一本书,我还你一本书,有来有往便有了沟通便有机会交朋友,这挺美好的。但这是另外的话题,社交什么都可以社交,一起吃饭、一起读书、一起上课都没问题,但用这个理由否定电子书阅读,也是荒谬的。首先,你有你的美好,我有我的便捷,不过是方式不同,哪有什么高低之分?其次,就算单从读书交流上考虑,电子书阅读丝毫不影响大家对阅读、对作者、对读后感受的沟通交流。

这个话题,表面上看,没有什么可讨论的必要。你喜欢纸质书阅读没有错,但何必鄙视电子书阅读呢?一群80、90后们有这些观点,让我匪夷所思。我们是互联网原住民啊,我们出生、成长、收益于信息化社会飞速发展的一代啊,我们是从小灌输科技是生产力的一代人啊,怎么会对更便捷的信息载体如此抗拒?怎么会对技术的发展、对更时尚的生活方式持此种态度?正如上文所讲,如此否定电子书,是不是你们也不阅读微信公众号呢?是不是也不阅读新闻类APP来知晓国内外大事呢?如此否定高效率的信息化传播方式,如此注重形式不去看内在实质,如此推崇仪式感、美感,怎么不见你们读竹简呢?

后来,我才知道了答案,和群里其他人聊了聊尤瓦尔赫拉利、纳西姆塔勒布、瑞达利欧的书和观点,发现刚刚激情反驳的人都没了声音,这些近几年这么畅销的书的作者都不知道的话,可能他们并没有读书,不过是嘴上说说“仪式感”罢了。真正每周高频读书的人,谁在意读书形式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读书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