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汉朝大将陈汤千里跋涉诛杀匈奴郅支单于,在给皇帝的战报中写下了这句千古雄言。与强盛的汉朝同一时期,遥远的西方也有一个强盛的国家——罗马。罗马人是那个时代的“战斗民族”,尚武、彪悍,充满血性,经过上百年的四方征战,把偌大的地中海硬生生变成了帝国的内海,好像自家院子里的大游泳池。
伟大的罗马延绵了一千多年,它的衰亡也已过去千年,但它的故事不断被后人书写和传颂。英国古典学者玛丽·比尔德的《罗马元老院与人民:一部古罗马史》是又一部关于罗马历史的著作。
玛丽·比尔德是英国当代最富成就和知名度的古典学者之一,研究古罗马历史文化超过40年。据说古典学领域长期都被男性学者垄断,比尔德教授是该领域第一位女性学者,可见她的学术水平之高,得到了业内的认可。
或许得益于她的女性思维,比尔德结合最新的考古成果,探讨了古罗马王政、共和国、帝国三个发展阶段的成功之处和核心特征,对一些流传已久的有关罗马历史的观点进行了批驳,提出了自己许多独到的见解。这使得该书不同于以往的任何一本古罗马通史著作,不断地挑战着我们既有的思维定式。
01 奇怪的书名和突兀的开篇
《罗马元老院与人民》封面最中心的位置有四个醒目的大写字母“SPQR”。据说,现在罗马城中的历史遗迹中,到处都可见这四个字母,比如井盖、垃圾桶、路灯灯座、纪念碑……甚至电影《角斗士》中马克西姆斯的左手臂上。
电影《角斗士》讲述了罗马将军马克西姆斯被陷害后复仇的故事,其中有这样一个片段:马克西姆斯被贩卖为奴隶后,用锐利的石块刮去右臂上SPQR标志,鲜血淋漓。同伴黑人问:“那是你的信奉的神吗?你这样做他们不会生气吗?”马克西姆斯笑了笑,并没有回答。
是的,SPQR这几个字在罗马人心目中,相当于神明,神圣崇高而不可冒犯。SPQR实际上是罗马从共和到帝国名义上的国家最高主权“元老院与罗马人民”(Senātus Populusque Rōmānus)的拉丁文首字母缩写。这一响亮的标语几千年来都是罗马人最引以为傲的政治遗产。
《罗马元老院与人民》不同于其他古罗马史书籍,开篇非常突兀地讲述了公元前63年的“反喀提林阴谋”事件。然后再倒叙回罗马的开端——罗慕路斯建立罗马城。这样的安排是为了什么呢?
因为“反喀提林阴谋”揭示了古罗马政治生活的核心特征——元老院和罗马人民之间的合作共治,同时对立冲突的关系。贵族与平民的利益冲突贯穿了整个罗马共和国历史,直至共和制土崩瓦解。奥古斯都屋大维创立元首制度后,元老院和罗马人民作为国家最高主权的意义已名存实亡。
但SPQR所蕴含的主权在民的共和思想深入人心,深刻影响着之后的中世纪欧洲和现代西方政治。这一点东西方就很不相同。
公元前509年罗马发生“高傲的塔克文”事件,布鲁图斯带领罗马人驱赶了他们的王,结束王政时代,建立共和政体。公元前841年,中国西周也发生过类似事件——国人暴动。都城镐京的平民不堪周厉王的暴政,发动暴乱,把国王赶出首都。国政由周公、召公两位大臣打理,史称“共和行政”。十四年后,周厉王死了,大臣们拥立他的儿子当王。
也许就是这个时候,东西方历史从此分野,走上了不同的文明发展道路。
02 罗马公民权和帝国的扩张
根据考古发掘的资料,早期的罗马只是一个氏族村落,到了公元前6世纪中叶,才发展为城邦形态。其城市化和繁荣富裕程度不如意大利其他地区,更远远落后于同时期的希腊城邦。当时的希腊雅典、斯巴达先后称霸伯罗奔尼撒半岛,但他们始终没能利用先发优势,率先建立统一国家和征服地中海。
而罗马共和国建立两百年后,公元前4世纪初罗马发生大跃进,对外战争规模迅速膨胀,战争的胜利转化成了领土扩张。公元前3世纪中叶罗马人征服了亚平宁半岛,公元前1世纪初就基本征服了地中海沿岸的广袤土地。
是什么原因让罗马从地中海沿岸无数的城邦中脱颖而出,成就了大一统的伟业?
答案在罗马共和国建立后的两百年期间,比尔德称之为“两个变革的世纪”。公元前494年,共和国建立仅仅15年,发生了第一次平民撤离运动。那些由平民组成的军团整队地撤离了罗马城,拒绝参加对外作战。
为什么呢?因为社会不公。当时的罗马社会由贵族和平民两大阶级组成,两个阶级之间等级森严,极不平等。贵族把持了城邦的政权,平民不能成为元老院议员,也不能与贵族通婚,更不可能被元老院推选为执政官。哪里有让平民流血牺牲尽义务却没有当家作主权利的道理。元老院拒绝平民的政治诉求,平民决定一走了之,打算另起炉灶。元老们傻眼了,只好妥协,允许平民选出自己的代言人——保民官。
在此后的两百年时间中,平民又争取到一系列的权利,打破原有的阶级壁垒。一是政治权利,平民可以担任执政官、独裁官、监察官和大法官,还可以进入元老院。二是经济权利,可以分配公有土地。三是人身保护权,禁止因债务沦为奴隶。这些权利统称为“罗马公民权”。
公民权不是基本人权,因此可以授予。一旦被授予罗马公民权,就意味着这个人的私有财产和人身安全将受到法律保护,意味着可以从对外扩张战争中获得更大的利益。谁不眼红?
为享有同等的公民权,罗马的同盟者们甚至不惜发动起义,史称同盟者战争。虽然起义失败,但罗马统治者认识到问题的症结所在,结果就是罗马公民权被扩散和分享给了大多数的意大利城邦(最开始只被授予了拉丁公民权,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甚至海外行省。
比尔德在书中反复强调,公民权的扩大和分享才是罗马势不可挡的真正秘诀。罗马公民权的理念对西方民主政治的影响久远而深刻,直至今天。
03 历史的真相和后人评说
书中指出,两千年来一直存在罗慕路斯和埃涅阿斯建立罗马城的两种神话或者说历史记载。
李维的《罗马史》成书年代是公元前1世纪,距离罗马建城时间才六百多年,按理说他的记载是准确的。书中叙述了罗慕路斯和雷慕斯兄弟被母狼哺育,长大后兄弟相残,罗慕路斯建立罗马城的故事。
而与李维同时代的维吉尔取材古罗马神话传说,模仿《荷马史诗》写了《埃涅阿斯纪》,叙述了特洛伊英雄埃涅阿斯在特洛伊城被希腊联军攻破后,率众来到意大利,成为罗马开国之君的这段经历。
孰是孰非?真假难辨。在比尔德看来,后世罗马人带着自己所处时代政治和文化上的焦虑、争议、观念与偏好,不断地在试图“还原”、“改写”和“重现”其祖先和起源的历史。
同样地,史书描绘的罗马暴君:伪善阴鸷的提比略、变态自大的卡里古拉、虚弱惧内的克劳狄、声色犬马的尼禄、色厉内荏的图密善,然而其中究竟有多少真实的成分?他们是因为统治残暴而被杀,还是反过来,因为死于非命而被刻画成疯癫和残暴,以求证明他们是最有应得?
马未都先生说过:“历史没有真相,只残存一个道理”。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也是后人书写的。这一点,东西方都一样。
中国有全世界独一无二的相对完整的官修历史——二十四史。春秋时候的史官是世袭的,十分看重职业操守和家族名誉,这才有齐国太史兄弟四人慷慨赴死不肯曲笔的故事。春秋之后,礼乐崩坏,弑君谋反、祸起萧墙的事情罄竹难书。唐朝之前都是本朝修史,难免文过饰非,自我洗白。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成功后,大肆修改史书,把太子李建成、三哥李元吉写的一无是处,把自己吹得跟战神+圣人似的。宋朝之后,后朝给前朝修史,为了证明本朝政权来源的正当性,对前朝哪里肯说好话。
即使是确定的史实,比如宋辽之间的澶渊之盟,不同时代的人们评价就相去甚远。百年前,中国积贫积弱,内忧外患,当时的人们评价宋朝不思进取、偷安旦夕,澶渊之盟是宋朝亡国的第一根棺材钉子。如今,中国国力日盛、民众安康,又有许多人正面评价澶渊之盟,认为宋朝皇帝决策英明,用极小的金钱代价,换来了百余年的边境安宁,商贸繁荣。这不同评价的背后原因,就是时代的背景和人们的现实关注。
所以,我们有理由质疑,屋大维之后的罗马皇帝们一根藤上的蚂蚱似的,一个接着一个死于宫廷政变,死于近卫军之手,是否真的因为残暴昏庸、罪有应得呢?比尔德在本书中的解读是否加入个人偏见,是否对古罗马史另一种重构呢?
比尔德的这部《罗马元老院与人民》不仅讲述了古罗马王侯将相、战争与屠杀的故事,还用了相当的篇幅地描述了普通古罗马人的衣食住行和职业活动。现代人通过分析保存下来的一座普通公寓的厕所粪坑的内容物,发现当时普通市民的食物品种相当多样,包括鱼、海胆、鸡鸭、蛋类、核桃和无花果。通过分析墓碑等遗存,可以了解到城市中的职业达到了200多种。比如,下面这张图是公元前1世纪面包商欧律萨克斯的墓地,外立面上的那些奇特圆孔据信表现的是大型面包房使用的揉面机。你能想象得出,两千年前的揉面机是什么模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