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板块教学回顾-重量

接着上一篇的回顾以及课程教授框架,这三天的重量板块内容,也是依次设计并实施的。

称重在于“衡”

度量衡--衡

晨圈

借用上次小教KELLY的一个内容,巴赫的《小步舞曲》即好听、旋律节奏又明朗,带着孩子从旋律、节奏、节拍不同的角度用身体去分别表达,并且再融合,再变化形式。发现这个过程中可以从另外的侧面观察到孩子。比如,有些孩子在平时的表现中不太容易跟随课堂的节奏,自己总是有着自己的“跳脱”,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用在节拍或者节奏方面是跟不准的--虽然他很努力在跟随。包括后来升级版的“用节奏传沙包”,这个活动给到孩子的挑战是有的,快慢、长短也是一种呼吸,当这种节奏真正转化成潜意识才能深入地埋藏在孩子们的底层,而过程就需要老师用不同的方式带着孩子一遍遍浸润与练习。


一、学习的源头从身体出发

       身体来称重,这个话题要比容积来的更直观一些。前一天给孩子们布置下任务,回家测量体重,但是要保密哦~主课的第一个环节,就是把“愿意暴露体重”的五位孩子请到台前来,再找一个负责称重的孩子。先用眼睛看看谁重,再用身体背背多重,最后再确认身体的测重是否准确。一圈跑下来,大多数还是准确的;然后,把一大袋棉花与一小袋大米拎了出来,猜猜哪个重?孩子们知道这次眼睛不一定准了,开始各种猜,然后上台来拎拎哪个重~再变换不同的重量,1斤、1.5斤、2斤,让孩子们感受重量的不同。这个过程就是要让孩子恢复我们身体本能的一种觉知力,孩子的这种确信感,如果只在头脑层面确信太过于片面与僵化。而华德福教育的本质体现之一,就是给到孩子在不同感官上的一种内在确信的建立。


身体称重


身体称重

二、古往今来的测量发展之路

    用一个经典的故事《曹冲称象》引出称重的原理--平衡。衡字现在还不带入,只是把这种平衡的状态让孩子们有感受。然后把黑板上的班画和孩子们一起讨论,天平是怎样称重的,它如何知道物体具体的重量呢?再回到课堂前,我们用手来比较棉花与大米的重量,把手伸开我们身体如同天平一般。

天平如何知道物体的重量呢?依靠砝码,砝码上有明确的重量数字。孩子们着急地问,砝码的数字从何而来呢?我们明天再讲。讲课的过程中,老师真的要准备的非常充分,因为课堂上孩子们如果都在吸收就会涌现出各种你意想不到的问题。但是我们的准备充分不是为了给到孩子们每个问题都立刻有一种完美的答案,而是在于你更加清楚,自己这节课最主要带给孩子的是怎么样的课程目标,而有充分的判断力应对课堂的发生。就如同做计划一样,哪个计划能够百分百完成?我们做计划是为了让自己真的在未来的那个当下更加从容面对。以此来应对孩子的问题:可能的这个问题值得你停下所有的教学内容来讨论;也要评估这个问题需要自己课后做准备下节课带出;也要判断这个问题,需要立刻制止,可能孩子已经跑远了。这些互动的过程,都让老师更深入地感受到每个孩子的不同;同时这些判断的基础,是要老师长期训练建立在高级的自我觉的状态下,知道孩子是谁也知道我们要往哪里走。


天平


天平

  提出问题,如果我们要称一个很大很重的物体,那么我们也要用到很大很大的天平和很多很多的砝码,还有别的办法吗?

     第二天带着疑惑,和孩子们一起学习“杆秤”。孩子们在展示杆秤工作原理的时候,所有的孩子都很兴奋:小小的秤砣只有半斤,它却可以承重10斤的大米。而且秤杆上密密麻麻的小刻度,两种不同举例的挂绳,都让孩子们惊奇~而在让秤砣滑动找平的过程中,一会儿低一会儿高,终于平衡的时候,孩子们一片欢愉!这个过程就是带动了孩子们的心魂在一起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就提出很有价值的问题,为什么杆秤可以承重呢?为什么小小的秤砣就可以称出比它多很多的重量呢?大家都着急起来。有同学举手分享,好呀!请她拿着杆秤给孩子们做解释,虽然孩子们还是听不大懂,但是这个过程,如果老师没有更合适的方法让孩子们懂,至少让孩子们保持着这份疑惑继续走下去。第三天,在回顾时我又一次把这个内容带出,有孩子就提到,“我们可以把欧洲撬起来吗?”,太棒了!有一个疯狂的人和你提出的想法很一致,他还想把地球撬起来呢......带着这个讨论,我们又和孩子们一起研究门的把手为什么要安装在转轴最远的地方,而不是最近的地方......写下了“杠杆”两个字,也是让孩子们知道,世界上还有好多好多好玩的事情再等待着我们去发现。


杆秤

   上个内容从五量现在来到了五权,其原理还是“同律度量衡”,我们开始讲这些所谓砝码的重量是如何确定的呢?也就是重量的参考基数从何而来。当然还是要回到大黄米了,孩子们突然说道,老师我们发现学什么都和大黄米有关~对了,长度、容积、重量都和大黄米有关。重量的制度方式就是一龠米的重量就是12铢。这也就确定了古代常用的重量单位:铢、两、斤、钧、石(担),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1石(dàn) = 4钧;1钧 = 30斤; 1斤 = 16两; 1两 = 24铢。


权知轻重
权知轻重

三、与测量相关道德意义的讨论


衡代表着平衡,也代表权衡。

     天平代表着外在重量的平衡,也代表着内在心里的公平。借着这个话题,和孩子们讨论一下“公平”,我竟然发现孩子们心里对公平是非常敏感的,他们发现了各种不公平,比如父母对自己的要求他们却做不到;比如对姐姐和对待自己一点都不公平;比如老师在班级里,对某些同学就是不公平......哇,孩子们的世界那杆秤时时都在测量哦,我们作为成人如何带个孩子在成长中慢慢认识到,哪些事情我们确实需要调整;哪些事情他们以为的不公平,换个角度其实是公平呢~这样的讨论,虽然自己处理不是特别好,但是我却对在班级中组织类似的讨论乐此不疲,孩子的世界是需要去表达,需要引导他们正确的表达,而这也是我们能真正走进去和他们共同面对。

   带入一些与重量相关的成语:斤斤计较、言重九鼎、衡石量书、贫无担石、半斤八两、千钧一发。让孩子们发现成语的与生活实际联系是非常紧密的。

四、计算换算的现实应用

     和孩子们一起讨论,现在我们用来表示重量已经不是多少铢,多少钧了。而是用质量单位“克、千克、吨”。而在这里又涉及到质量与重量的不同,不必讲了,只是和孩子说我们用“质量”这个词来表示它多重。结合容积毫升、升的确定方式,正好推演到克与千克的确定,这种“同源性”对孩子的接受力特别好。


单位换算

      进而带入一些实际应用题和换算题目,在做题的过程中有一点发现:对于我们班数学能力比较弱的孩子,她们对于“概念化”的信息是非常缺乏捕捉能力的,比如单位名称,可能一个版块下来她们看到分、秒、时;厘米、分米、米还是糊涂。这时候就需要老师用不同的方式带入给她们。在做换算题目中,我把小天平画了出来,如果保持天平的平衡比如1分米=1000毫米,那么我要计算15分米是多少毫米呢?都是在一个基准平衡的前提下,去找到新的平衡,所有换算题目都可以用这个天平去解。课程的活学活用也在于此,在课堂中既有的思路中,是可以由此生发到其他各个环节的,一通百通。尤其是对于那些缓慢而深入的孩子们,不要给太多花样,在一个点上深入“打井”。同时借此,我尝试着在晨圈中专门设计了一个环节给到这些孩子,史坦纳也曾说过,你可以在课程设计中是有意识地单独给那些孩子而准备的。活动就是用身体感受不同长度单位的长短,这个过程不需要精确,需要就是用趣味性的方式开启这部分孩子对这些概念,可能是空间上的,可能是节奏上的另外一些触动和感知。有了这次尝试,我的某个窍门,好像也给撞击了一下:之前都是找各种资料去“扒”别的老师设计的晨圈活动,也很好,但如果自己对孩子们足够的了解,愿意做一些尝试,有可能没有那些大神们设计的精细,却是最适合本班孩子的胃口的,妈妈亲手做的饭是最香的哦~~

五、最后的讨论

     最后一天和单老师申请了40分钟的主课时间,把这个学期整个测量板块内容做了回顾,用倒叙的方式提出了几个问题,请同学们分享回答,感觉还是挺欣慰的,孩子们对课程内容基本上都吸收了,也有一些太在意识层面的内容,孩子是感受不到的,这方面的把握我下个学期还会再权衡。有一个问题是,中国已经有了铢两斤钧石了,外国也有盎司和磅了,为何还费劲巴力地改成克和千克呢?有同学举手回答,如果我们用自己的斤两和他们交换的话,大家不一样就会吵架或者打起来的......太好了!这个思想,其实在长度测量时也铺垫过,今天再听到孩子们自己的理解,我也很开心。顺着多说两句,合作的前提就是互相去妥协,如果我想和别人交朋友,但是我却一直只愿意用我自己的方式,而不会因为别人和我们不同而妥协,那何谈合作?我们班级制定了这么多的规则,这些规则一定不是所有人都喜欢的,比如某某同学他愿意把书分享过来但是又不愿意让其他人借用,就会很别扭,所以我们慢慢制定出了班级的各项规则,这个规则确是需要所有人放下自己不喜欢的,而共同遵守的。(所有公制的出现,公的层面问题,背后都是一种妥协)这些话,可能孩子们还不是很理解,但是这是他们漫漫人生路上都要面对和认可的,老师们就是在恰当的时间中,把这些小种子埋下去,没事儿浇浇水,她们会自己发芽~

     感谢孩子们和我一同探索地走完了本学期6周半的版块课程,感谢单老师全然的信任,感谢各位前辈们给予的悉心指导。收在心中,继续愉快前行~2019,我来啦!

你可能感兴趣的:(测量板块教学回顾-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