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普艺术

棒棒糖与性暗示意味

波普”(pop)是“棒棒糖”(lollypop,lolly是舌头,pop是涂抹)的一个简化口语词,可追溯至十八世纪。表示可口可乐之类的“汽水”(soda pop)一词,大致也是那个时期产生的(这里的pop可能是指瓶子开启的声音)。

总之,我们可以看到轻松愉快的享乐和渴求欲念的转化,例如棒棒糖的性暗示。

那么,棒棒糖是何时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又是怎样传达出性暗示意味的?

17世纪,伦敦街头出现了一种软糖,买糖小贩把小棍放进融化的糖水,现场制成一根根廉价的“棒棒糖”贩卖,成为当时一度风靡的街头小吃。而在内战爆发前的美国,也出现了一种被固定在铅笔顶端的硬糖,供当时的孩子写字时食用。

真正把现代意义上的“棒棒糖”发扬光大的,是一家西班牙糖果公司“珍宝珠”(Chupa Chups)。

“Chupa Chups”来源于西班牙语动词chupar,意为“舔”或“吮吸”。

于是,Chupa Chups棒棒糖这一品牌正式诞生。

这家公司一开始售卖的糖果只是普通硬糖,在经过其所有者恩里克·博纳克(Enric Bernat)的改造后,第一批珍宝珠棒棒糖在1958年被生产出来。圆圆的糖果拖着一根小棍子,口味多样、色彩炫酷。这种新型糖果立刻广受欢迎,而“珍宝珠”也成为了“棒棒糖”的专属品牌。

在恩里克·伯纳特看来,珍宝珠品牌要走出西班牙,走向全世界,更重要的是,它不但要走进孩子的世界,也要走进大人的世界。于是,便有了那句非常著名的广告语——“Life Less Serious。”意思是“无拘无束的生活”。这个闲暇时的零食,定位于让人们放松减压。

也正是为了走出西班牙,1970年,恩里克·伯纳特请自己的加泰罗尼亚老乡、超现实主义大师达利为珍宝珠设计品牌标识,于是便有了沿用至今的小花LOGO。

Chupa Chups

2015年,德国摄影师Julius Ise为珍宝珠棒棒糖拍摄一组平面广告,以“舔我”为名,突出棒棒糖的艳丽和美女的诱惑,以情色暗示吸引成年受众。

Julius Ise为珍宝珠棒棒糖拍摄的广告

棒棒糖这个廉价但色彩缤纷的消费品,就成为波普艺术时常使用的一个符号,代表着短暂消费的狂欢,与人性和欲望;联系了起来。

棒棒糖的两个特性也使得它合理地成为了欲望流露的符号。

首先,是棒棒糖炫目的外形。色彩绚丽、运用大量图案和色块是波普艺术的重要标志。就像《玛丽莲·梦露》中安迪·沃霍尔通过各种颜色渲染同一幅肖像一样,棒棒糖作为波普元素也具有用色大胆绚丽的特点,另外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那种螺旋形的棒棒糖,一圈圈的彩色旋涡就好像可以把人卷入其中,散发着诱惑。

其次,是用舌头舔棒棒糖。这个动作本身的意味想必已经不用解释了——在舔食棒棒糖时堂而皇之地伸出舌头暗合波普所倡导的无拘无束流露欲望。伸出舌头这个动作后来也逐渐化为一个独立的符号,比如人们熟知的“滚石乐队”(The Rolling Stones)这个标志性图案,就象征着自由、诱惑与狂热。

“舌头的设计理念是表现乐队的反独裁主义态度,Mick Jagger 的嘴和明显的性含义。”设计师John Pasche说 

POP

波普艺术一词最早出现于1952~1955年间,由伦敦当代艺术研究所一批青年艺术家举行的独立者社团讨论会上首创,罗伦斯·艾伟(Laurence Alloway)提出。

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慢慢复苏,消费主义也开始出现。他们认为公众创造的都市文化是现代艺术创作的绝好材料,面对消费社会商业文明的冲击,艺术家不仅要正视它,而且应该成为通俗文化的歌手。

在实践中有力地推动这一思潮发展的艺术家是理查德·汉密尔顿(Richard Hamilton)。1956年,他在首届“这是明天”的个人展览会(惠特彻派尔画廊)上陈列出《究竟是什么使今日家庭如此不同、如此吸引人呢?》(Just what is it that makes today's homes so different, so appealing?)。这幅作品成了波普艺术的一面旗帜。

美国波普艺术的出现略晚于英国,在艺术追求上继承了达达主义精神,作品中大量运用废弃物、电影广告、各种报刊图片作拼帖组合,故又有新达达主义的称号。

《究竟是什么使今日家庭如此不同、如此吸引人呢?》  图源百度百科

画中内容都是从海报、广告以及画报上的图片剪裁拼贴而成的。左边的这个猛男就是从一本1954年的杂志中获取的,楼梯与电视机的图片则分别来自于当时的两个广告,而看着像天花板其实是地球底部的这张图片其实则是从1955年9月的《自然》杂志剪下来的。

这幅画以戏谑荒诞的形式打响了波普的第一炮,实践了生产波普艺术的策略——那就是直接借用产生于商业社会的文化符号,对现存图像进行复制、挪用和拼接,而不是像以往的艺术家那般追求画功精巧的创作。

1957年,汉密尔顿为“波普”这个词下了定义,即:流行的(面向大众而设计的),转瞬即逝的(短期方案),可随意消耗的(易忘的),廉价的,批量生产的,年轻人的(以青年为目标),诙谐风趣的,性感的,恶搞的,魅惑人的,以及大商业。按照汉密尔顿本人对波普艺术的定义,波普艺术家试图消解和反抗的,其实就是所谓的“权威文化”和“架上艺术”。他们的作品元素直接取材于极其常见的日用消费品,以此模糊“艺术”与“日用品”的界限,把艺术从神坛上“请”了下来。

作品里猛男手中握着的巨型棒棒糖就显得格外引人注目,尤其是上面还用亮色写了一个单词:“POP”——无疑,棒棒糖作为一个常见的廉价消费品,已经成为波普的一个重要符号,承载着波普艺术的核心精神。

那么波普艺术的内核是什么?汉密尔顿的作品和定义也许给出了一个解答。波普为流行和廉价树碑立传,而这实际上是一种艺术上的自由,一种解构的自由。

换句话说,波普认为一切消费品皆可为艺术,而一切艺术皆可被廉价消费。与自由相伴相生的,就是欲望的表达。汉密尔顿这个作品中的裸体男女也印证了这一点,在波普的世界中,情欲被释放,廉价短暂被颂扬,消费成了一场狂欢。

你可能感兴趣的:(波普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