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商鞅之死

摘要:分析商鞅的死因,其实商鞅的死因并不是因为什么其他原因,而是他咎由自取,从一进秦国就决定了他的死。

关键词:商鞅,死因,必然。

引言:说起商鞅,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秦国的强大,由他一手缔造,但他却一直在“自掘坟墓”;他创造了令山东诸国都闻之色变的“虎狼之军”,但他也死于兵败,被五马分尸;他制定了战国时最完备的秦律,培养无数兢兢业业的秦吏,但他却没有为自己留条后路,败在自己的法律上。为大秦奉献了一切的商鞅,又为何会被秦惠文王赶尽杀绝呢?

一、秦国变强,不止商鞅。

        在商鞅入秦之前,除了商鞅还有其他人使秦国变强,所以商鞅并不是全部功劳,这就导致了在后来,只有秦孝公看中他,其他人并不太看重商鞅,因为不只是他使秦国变强。

        首先,秦国的变强之路,不止有秦孝公和商鞅。除了他们两个,其实还有两个人起到了间接的作用,一个是当时的魏相李悝,一个则是孝公的父亲秦献公。“三家分晋”后,秦国的压力看似一下子变小了许多,但魏国却在魏文侯与李悝的带领下迅速成为战国初期的超级强国,不仅经常打压韩、赵,还吞并了属于秦国的河西之地。魏国的崛起与秦国的衰弱是相对的,面对魏国咄咄逼人的姿态,秦国只能一退再退,但已经到了生死存亡之际了。所以说商鞅并没有全部的功劳。

        其次,秦国的困顿低落与魏国的蓬勃发展形成鲜明的对比,极大地刺激在魏国流亡的公子连,也就是后来的秦献公。而为了能重新带领秦国走向昌盛,公子连一方面用自己“储君”的身份,与魏国高层周旋,得到他们的支持,另一方面则是研究魏国的李悝变法,静等回国的机会。可能是老天怜悯秦国,就在公子连暗自蓄力时,秦国传来消息:秦惠公亡,即位的秦出公只有两岁,国政由其母把持,秦人苦不堪言。而此时的魏国的国君已经是魏武侯了,为了建立一个“亲魏”政府,魏武侯决定护送公子连回国夺政。所以商鞅也并不是最重要的,如果没有当时的秦献公,商鞅也不会到秦国来。

        最后,此时的公子连虽然急切想要回到秦国,但他明白,秦魏已是死敌,若答应魏武侯的护送,不仅自己无法对魏复仇,秦国也将再无出头之地,公子连不愿做有损于秦国利益的事,于是谢绝了魏国的护送,回到秦国后夺取了国君之位,并决心使秦国变强。经过一系列变法,秦国逐渐强大,尤其是秦献公十九年(前366)秦军解除韩、魏对东周王畿的威胁,得到周天子的赞赏,秦国的国际地位明显提高,秦人仿佛看到往昔的荣耀。而随后对魏战争中,秦军多次取胜,秦国昔日的辉煌,终于要重现了。所以说公子的功劳也是非常大的,而商鞅只不过是一个后来人。

        所以说商鞅并不是帮助秦国变强的全部功劳,除了他,还有很多人都帮助秦国变强,如果没有公子,或者是秦献公,就根本不会有商鞅,那么商鞅也只是一个后人而已,跟他们根本没法比,所以大家都会相信他们,就不在乎商鞅了。

二、商鞅助秦,与之分土。

        商鞅在秦孝公攻打河西之地后,要给商鞅封地,这个时候商鞅并没有拒绝。所以说商鞅也是求名利的,导致没有后路。

        首先,商鞅也是追求名利之人。尽管秦国在秦献公的带领下终于改变了国家贫弱的现象,但河西之地却一直没有夺回,秦献公抱憾而终,其子秦献公即位。秦献公与他的父亲一样,都是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而这时的秦国还不够强,百年基业,差点亡于秦简公等之手,“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为了重拾秦国霸业,逐鹿中原,秦献公发布了著名的《求贤令》:“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这一纸简短的文书,却代表了秦孝公的决心,也吸引了商鞅在内的“逐利”之人。所以说商量是追求名利的,导致没有后路。

        其次,秦国用人素来不拘一格,唯才是用,因此当商鞅向秦孝公讲述“霸道”之路时,得到秦孝公规格最高的待遇。而秦国的强大离不开商鞅,在佐政期间,商鞅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成为秦国的指导思想,同时,商鞅抱着法家“明法”的态度和精神来推行政治改革,让百姓知晓法律,也就是说解释法律已经不再是贵族的特权了,甚至是当时还是太子的嬴驷犯法,也与庶民同罪,老师公子虔被割鼻子替罪。而商鞅的变法,简单来说就是否定了贵族的权利,压制商贾的发展,鼓励秦人耕种和作战,其中军功爵制则是打破爵位世袭的局面,让普通人都能凭借上阵杀敌成为贵族,这也使得秦军的战斗力直线上升,成为各国闻风丧胆的“虎狼之军”。

        最后,在商鞅的帮助下,秦国成功夺回河西之地。秦国上下“以私下斗殴为耻,以为国家立下战功为荣”,屡败宿敌魏国的军队,秦孝公也得周显王册封,“孝公十九年,天子致伯。”秦孝公也兑现自己的承诺,在收复部分河西之地后,将于、商十五邑封给商鞅,这也是“商鞅”名字的由来。如果商鞅这时候拒绝得到那一些封地,也就相当于被自己留了一条后路,说不定商鞅可以活下来。但是这就证明了,商鞅就是追逐名利之人,所以他的死因是必然的。

        所以说商鞅是必死的,因为他丝毫没有给自己留后路,尤其是竟然敢接受秦孝公的封地,这无疑就是咎由自取,如果说商鞅并不追求名利的话,说不定就能逃过一劫。

三、商鞅之死,入秦便定。

        商鞅从小就知道,如果改革之要想成功,就一定会有牺牲,所以商鞅并没有想要给自己留后路,只是一心想帮助秦国强大起来,所以说商鞅的死是必然的。

        首先,人说“狡兔三窟”,但商鞅自始至终都没有为自己留下一条退路。商鞅明白改革之路是艰难的,他除了能够得到秦孝公的支持外,无人再能帮助他,所以当秦孝公一死,就无人再能保障他的安全。如果说先前商鞅给自己留下一条后路呢?比如说拒绝获得封地,说不定商鞅就可以活下来,逃过一劫。

        其次,对于秦惠文王而言,杀商鞅百利而无一害。其实商君之法已深入秦人之心,河西之战打出了秦人的气势,也提升了商鞅在秦人心中的地位,而嬴驷是谁?一个犯了错的太子,怎能和收复失地,结束大秦耻辱的商君相比呢?因此当嬴驷即位,秦人“只知商君而不知惠文王”,秦惠文王也是极为聪明有才的人,他杀商鞅是为了巩固自己地位,但他却没有废除商鞅变法,就可以看出:商君之法可以留,但商鞅必死无疑。

        最后,秦惠王更倾向于贵族。商鞅变法牵动了贵族的利益,以甘龙、杜挚为首的旧贵族势力不爽他很久了,在秦孝公一死便污蔑商鞅谋反,而太子的老师公子虔,商鞅的割鼻之刑使得他怀恨在心,但他看到了商鞅之法下日益强大的秦国,在双重矛盾之下他选择避世隐退,等到公子嬴驷即位后,又站出来推崇商鞅的变法。但即便如此,其他旧贵族势力早已与商鞅水火不容,因此为了向这些人妥协,秦惠文王也不得不杀了商鞅。

        所以说商鞅的死是必然的,从他一进秦国就确定了,虽然他必定会死,但是他可以死的不那么惨,他可以对太子的老师不那么狠。这样就不会遭到太多人的反对了。

        总之,商鞅之死是必然的,他虽然为秦国留下了很大的功劳,但并没有为自己留下一条后路,而且他自己也知道,改革制度想要成功,就必须要有牺牲,所以也没有想过要给自己留后路,一心只想要把秦国变得强大,他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不顾自己,只为国家。

参考文献:

1.《史记》,司马懿,出版社:中华书局,时间:西汉。

2.《史记》翻译,百度。

3.《商鞅》,江来、肖芬,作家出版社,2001.10.1。

4.《商君书》,商鞅,上海人民出版社,战国。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商鞅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