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怨

中国建筑业市场野蛮生长20年,各样挂靠,质量事故,安全事故,贪污腐败,都在形象工程的掩盖下悄无声息的落幕,发展以牺牲为前提总归会引起民愤,于是职能部门政策收紧,出台了一部部完善施工规范的文件,财大气粗的包工头渐渐在市场整顿中退出历史的舞台

随之而来的是以公司为名,以资质为依据,以入驻集体企业为原则的邀请招标横空出世,以不变应万变的时代终将成为历史,有超前意识的L总已然嗅到当中的红利,精明的商人总是知道如何用杠杆翘动一个比它本身大数倍的蛋糕,第一家公司成功将虚拟资本变现成真金白银后,L总似乎找到了另一条发财之路,于是接二连三的开始注册公司,增资,升级资质,入围集体企业,既而按照注册资本贩卖股权

现实生活中,第一批吃到螃蟹的人也不是那么轻易认输的,于是旁门左道的去打听打听,探访。没成想竟然又延伸出了一大批以此为生的中介机构,当供需不平衡时最容易暴富,信息不对等时,中间商更是赚的盆满钵满

隶属危险产业的建筑行业,其入门门槛横跨四五个主管部门,工商部门的营业执照,税务部门的税种认定,城乡建设管理局颁发的资质,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颁发的安全生产许可证,中国能源局颁发的承装修试,而办理这些证书,得达到它相对应的资质标准,其中最艰难的当属人员配备,注册建造师不少于5人,中级工程师不少于10人,持有岗位证书的现场管理人员(俗称8大员)不少于15人,经考核或者培训合格的中级技术工人不少于30人,技术负责人或者注册建造师工程业绩不少于两项。配对这样一支队伍,谈何容易,每一个证书持有者都将经历时间沉浮,经验累积之后才有资格去报考或者评审,但是前期的农民工有些连自己的名字都写不出来,考取证书显然是痴人说梦,就算人员配备齐全,统一参保时间不下于三个月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机械设备达标,资料齐全,一切完备之后还不一定能按预期通过,往往没有一年两年时间是收集不齐这几张通行证的,开业便遥遥无期

当历尽艰辛花费巨资取得一纸证书,还来不及喜极而泣,又得着急于养活这些工人。改革的初衷是规范市场并做到相对公平,但是另一种以合格分包商为名目的排挤赤裸裸的呈现出来,拖了关系走了后门引荐了领导,领导只轻轻看了一眼甩出来一句话:入围可以,找个推荐人。立于领导桌前却感觉被冷箭刺穿。但规则是人定的,这个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时代,发掘人脉资源并且合理利用人脉资源显然是成功者必备的潜质,通晓天文地理、造价预算精确无比,都比不上领导一句话有用,但曲径通幽,总算拿到入场券

有了入场券并不等于有项目,能不能收到邀请招标文件,会不会被暗示参与只是陪标而已,池塘里的鱼早早就被预订,一年半载下来仰望天堂,只见雪花飘飘,好容易接些尾单,跻身于僧多粥少的甲方腋下,垫资、拖欠、随意苛扣成为第三道生存门槛,稍不注意就血本无归

在这种背景下,转型与风险转移就成为企业不得不考虑的问题,而五年前想着来分一杯羹的股东,眼下正是案板上的鱼

多年来经营理念的冲突已然白热化,入股时看好的势均力敌,此刻正是棘手问题

L总踱步来回走,照理说大刀阔斧的改革已经不是第一次,股份分割转让也驾轻就熟,他需要的是制造泡沫,再架一张网,一招致命。既不能让鱼儿溜走,也要让鱼儿死的心甘情愿,不至于在阳光下散发出恶臭

而她却莫名其妙成为这场战役的中间人,硝烟弥漫的战场,屠刀已经就位,鱼儿却还在酣睡

你可能感兴趣的:(积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