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读后感

随便说说自己的读后感吧。

(下面提到的页码以南海出版公司的版本为准。)

1.叙事结构是最值得一提的。全书分为五个章回,以“我”回乡调查往事为出发点展开倒序,一开始就把“圣地亚哥·纳萨尔被杀”这个惨剧摆上台面,接着便是通过不断地回溯往事来丰富、构架起整个凶杀案的大环境、细节和无可避免的结局。

简单说说各回的时间轴。整个故事有几个明显的时间节点,按照先后顺序排列为:新郎初次抵达小镇(早于婚礼前六个月),婚庆,迎接主教,纳萨尔被杀,“我”所在的现在。

第一回以介绍死者纳萨尔为主,时间起于婚宴结束后,止于纳萨尔被杀。

第二回以介绍新郎和新娘初识到新娘因失贞而被退婚,时间起于新郎初次抵达小镇,止于婚庆结束后新郎将新娘退回。在第二回的最末,以新娘的一句指认结束,成为这桩凶杀案的起因。

第三回起于命案结束后,从维卡里奥这对复仇的兄弟出发,描绘了从得知妹妹被纳萨尔玷污而欲杀人到纳萨尔真正被杀这段时间小镇上不同角色的反应。

第四回主要介绍三名受害者的下场。纳萨尔是最惨的,因为死得烂了凉了还要被分尸。新郎巴亚尔多成了笑柄,新娘安赫拉举家搬迁。不过这两个活着的受害者多年以后却又干柴烈火起来……我不得不为纳萨尔默哀三分钟,这个小伙真的死得很冤(真正夺走新娘贞洁的人另有其人,下文会说)。

第五回最终回归到中心——凶杀案上,详细地介绍了凶杀案的经过和细节,以及人们究竟在这看起无法避免的命运中承担的责任。

由于是用手机发的,不好画图,自己在纸上画个时间轴会比较清楚点。虽然作者总体上打乱了线性叙事,但却一直紧紧围绕着凶杀案这一中心。

2. 作者的叙事能力实在太强,通过不断地穿插某个人物的证词(在全文中你会发现很多“×××对我说”)将时间和视角一并拉回,同时以此来转接行文。如果就时间顺序认真分析的话,你会发现文章是在时间点穿梭中不断构建起来的,而作者应付自如的文力却是我们不至于混乱,这种可怕的文力才是最值得学习的。

3.这桩凶杀案真正应该凶手其实是所有人吧。之所以加一个吧字是因为从法律意义上来讲,除了维卡里奥两兄弟,其余或者沉默,或者默许,或者无能为力,或者阻止不及的人们都难以被定义为帮凶,但其实在维卡里奥兄弟不断拖延的过程中,哪怕有那么一人突破命运的巧合,这桩悲剧也不至于发生。

这就是这本书中最为讽刺的地方吧,命运指派给他们的是无能为力、冷眼旁观的职责。

当然,书中还有更多讽刺的地方。比如,新郎新娘多年后又在一起(纳萨尔真的冤),最后几秒钟死者的母亲关上的死者逃生的前门,维卡里奥两兄弟竭力地希望有人能阻止他们行凶等等。

4.真正夺走新娘安赫拉贞洁的应该是新娘的父亲庞西奥·维卡里奥。

书中86页写道:他们的父亲庞西奥·维卡里奥不久便去世了。“良心上的痛苦压垮了他。”

试想,如果从正常的有一个被夺走贞洁的女儿的父亲的角度出发,那个夺走女儿贞洁的罪犯被杀,应该是不比懊悔的。文中提到的价值取向是,为恢复名誉,复仇是被认可的。所以我不认为这名父亲会因为复仇过当而产生自责,甚至于死去。文中说道,新娘几乎都跟两个姐姐待在一块,那么与外人接触的可能性很小,但这其中却没有排除家里人。当然维卡里奥兄弟也有嫌疑,但文中的笔墨却让父亲的嫌疑最大。

“良心上的痛苦压垮了他。”这句话是新娘安赫拉告诉“我”的,很值得玩味。

5.文中有一处明显的矛盾。109页写道:“那是他们最后一次看见他”。(“他们”中包括贾米尔,“他”指的是纳萨尔。)而122页中又写道,“贾米尔招呼他躲进自己的店铺里。”(“他”指的也是纳萨尔)这两处的时间顺序明显是先后的,“最后一次”这个说法前后矛盾。

以上。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