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月的封闭,每天忙得焦头烂额,没有时间打理公众账号,公众号的粉丝也是来来去去,来了七八十个,去了十几个,还是非常感谢各位粉丝的厚爱和包容。
终于借助端午假期有时间将最近的工作思考和总结形成文字,一方面记录个人成长,另一方面欢迎各位粉丝批评指正。
新岗位工作了有半年时间,一直在思考,现在干的工作和以前干的工作有什么不同?给我带来哪些不一样的体验和思考,先总结如下:
1.关于创造性思维与执行者思维
以前做质量工作时,更多的是一个执行者的角色在思考问题,看到的是一个个需求,一个个实现,虽然也关注功能间、系统间逻辑的自洽,但更多的还是按照产品或者系统设计者的要求理清楚思路而已。执行者角色更多关注的是风险,项目的需求是否清晰、项目进度是否正常、项目的质量是否可控,项目是否可以按时上线等等。
产品或者解决方案甚至运营等更多是在思考如何帮客户或者用户解决一类问题,如何无中生有一套产品或者实现商业价值。其实就是一种创造者思维在思考问题,帮助客户、用户、公司实现价值。创造者的思维方式关注的更多是成功。就像产品经理,在被开发、测试diss了N多次,修改了若干次,当最后依然能够找到一个最终实现自己目标的方式或者方案实现产品的最终交付。
创造者思维方式与岗位无关,不管是管理者还是普通员工,只不过是研发岗位(研发、测试)等岗位更容易从本质工作的内容角度思考,惯性按照执行者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创造者思维方式往往容易被人挑战,需要有强大的内心,需要不断取舍、平衡各方利益实现共赢。创造者的思维方式关注的更多如何达成目标,实现成功,更接近于老板的思维方式。因而更容易在职业上获得成功。
2.职场干电池和积极思考者
在过去的两三年里,每天忙的天昏地暗,不知道时间长短,也不敢完全放松下来,只要一停下来各种恐惧一应袭来,什么”中年危机“,什么"猝死"等等,感觉自己就像一直干电池那样,在工作中不断消耗原有的储备,却一直得不到补充更新。害怕终有一天,电力衰竭被无情地扔进了垃圾堆。正是因为这样的恐惧,我坚持写作并经营公众账号,坚持跑步,坚持素描画画,坚持不断探索新领域,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看起来不像一块干电池悲哀与无奈等死。
今年春节前后,刚好有一段时间有一段空闲,每天都在失业的恐惧中挣扎着……内心的恐慌可想而知,但终有一天突然觉得,与其恐惧不如停下来想想如何解决。当我把担心与恐惧一一列出来,并寻求找到解决方法时。我惊奇的发现大部分问题只不过是我坐在那儿想出来的问题或者困难而已,而只有极少数的几件事情是需要我们持续思考并提高的时候,整个人瞬间豁然开朗。
你所恐惧的中年危机,可能是人生的转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很多时候觉得所遇到的事情是个”死接“时,需要放慢脚步停下来,做一个思考者,把你认为的问题一一列出来,然后需求解决方案,梳理出你认为最重要的事情,坚持去做。
在职场中有些人注定成为时代的弃儿,当不能为社会所用而被抛弃。有的人注定不会平凡,他不但能完成自己的工作,还能输出价值影响别人,甚至为别人创造就业岗位。而这之间的差距无非是你对待生活、工作一个积极的态度。
如果我们面对每一天的工作,不是想着差不多就这样了,交差了事吧,而是我能从中学到什么,我怎样把它做得更好。那么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就能够挖掘出一个属于自己的资源池。公司可能倒闭,部门可能解散,但在工作中练就的能力和积累的资源绝不会随之烟消云散。
3.打怪升级&&工匠精神
今年年初一个朋友所负责的业务被调整合并到另外一个团队,合并后地位略显尴尬。在很早以前其实也和他聊过。当时也探讨后期合并的问题,建议他专注于一块或者开拓新业务。当时觉得他负责业务已经帮他在岗位升级、公司内外部影响力提升上带来了很大的帮助。但如果继续做无非在深度上做的更专业些,但很难在讲故事了,但他说他是一个工程师,想把所作的事情做的更专业,更好用。
现在仔细想想觉得可能有些问题,从技术人员的角度,这么有任何问题,技术人员的使命就是专业专注。但从管理者(商业)的角度来看,可能就有问题,任何事物或者商品都有自己的生存周期或者价值周期,当一个事物或者商品实现自己的价值或者使命时,还固守原有的思维方式或者逻辑有问题的。
以上是零零散散的记录最近的思考和收获,希望对大家有启发和帮助。也期待大家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