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圈是社交工具?不,是事业武器

基于微信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工作沟通的主要工具,朋友圈一开始的“好友分享”功能,已经逐步瓦解,朋友圈变成了一个公开“场所”,因为微信好友的组成成分不仅包括朋友,还有各初高中同学、同事、上级、父母、亲戚等等,这让微信朋友圈的信息分享不再能随心所欲。

于是微信顺势推出的半年可见、三天可见功能,让大家得以从技术上解决这个令人烦恼的问题,而配合这个“可见”的动作,大家还有了更“消极”的应对举措:不发朋友圈,或者精心整理了一份“部分可见”还有“不给谁看”的名单。

这样的“消极社交”,一定程度上是“基于关系亲疏不同但却共享同一片信息广场”的朋友圈设定有关。

基于产品视角,微信针对朋友圈不断推出的“边界功能”,一定程度上是想要加深人们使用朋友圈的频率,保持朋友圈的活跃,但效果似乎适得其反,呈现一种反相关,“边界越多,发送信息的频率越少”,这同样影响了公众号的生态,信息裂变的主要入口,一直都是基于信息分享的朋友圈,而朋友圈使用频率的降低,连锁反应影响公众号的打开率。

这是产品经理的思路错了吗?笔者认为是用户的思想还有待培育。

整个社交生态的线上化,注定了人们在线上沟通的频率远高于线下,但用户没有想通的一个问题,是基于个人而延展的“生活”,本身就是事业、家庭、个人组成的,很多人以“朋友圈本来就是朋友之间的交流,当有这么多其他身份的人进入的时候,已经丧失了那种纯粹感,所以也不想再用了。”

用户在这里没有想通的一个基础事实时,微信作为沟通主要工具的地位,从一开始就不是基于私密交往,或者可以说,任何一款面向沟通和社交功能的工具,并不可能做到“私密”。而当微信主要沟通工具的地位得以确立,我们应该做的,其实是利用好微信以及朋友圈,最大程度得进行事业营生。

不管你身处哪一个岗位,与同事、上级的沟通不会仅限工作上,当微信向他们开放的时候,你对朋友圈的用心经营,将成为你事业的助力,不管是发工作相关的感悟与内容,或者在哪里看到干货链接,这些内容都会为你营造一个更为专注、专业、认真的形象,面对你交往不深但有同学情谊的初高大学同学,在朋友圈中对自己的工作有略加的阐述,或者你对行业的一些理解,则会增加同学对你的职业基础印象,这在以后将会形成一股关于机遇的助力,面对你的父母,必要的生活分享是让他们安心与安慰的方法,所以也不要吝于分享,而对于那些真心亲密的友人,在朋友圈真情实感的倾诉,则会成为维系彼此之间感情的重要桥梁。

或者有人对这个分级与操作感到非常不屑,认为,不纯粹,太麻烦。而面对这样的质疑,有这样一句很清晰的话语:所有的感情都需要经营。

当人们渐渐因为“看似复杂”而不去施行某些事情的时候,其实失去的更多。你可以花一整天和某位朋友吐槽你的上司,或者花一整天的时间看完一本小说,甚至刷了N集电视剧,但其实做一次朋友圈整理花不了多少时间,并且是可以慢慢来的事情。

整理好朋友圈,不是一件麻烦又虚伪的事,而是你在面对一种基础事实现状的情况下,能够在社交上做的小小努力。

固然有不屑于或者认为复杂的社交是全无必要的时,但如果你是一名在职场上奋斗,并且有着一点奋斗目标的人,这是对你有助益而无流弊的事;很多人说自己亲情淡漠,但如果你是在一个温暖的家庭中成长,父母对你尽心的人,你一点信息的反馈与“回报”,也是必要的。

总体而言,微信既是一个沟通工具,但它同样是“事业上的武器”,也是“亲情的润滑剂”,如果可以,好好经营朋友圈,利大于弊。

你可能感兴趣的:(友圈是社交工具?不,是事业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