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那挥之不去的贫穷思维

周末晚上,大姨姐提议去新世隆羽毛球馆打球,她们办的有卡,让我和媳妇带着孩子直接去就行。这是我第一次到室内运动场馆运动。

球场的入口要经过一个宾馆的大厅,富丽堂皇的大厅瞬间就让人对球场产生一种高大上的感觉,坐上电梯到楼顶,穿过一个长长的走廊就到了球场的入口。打开厚厚的棉布帘子,顿时一片热闹场面,十多个球场已占满多半,穿着五颜六色的男男女女,尽情挥舞着球拍,发球声、喝彩声、鞋子挤压地面声交织在一起,球场的四周均匀地放置着长几,几上坐着休息的人,有的堆着衣服,或放置着运动背包。过去我一直感觉羽毛球有幅球拍就能打,不需要别的装备。看到这琳琅满目的运动包、样式各异的球鞋,才明白一切运动项目都讲究专业性,从运动技巧到装备器材,外行人不走进去不会理解其中的细节。

在津津有味观看期间,姐夫去前台办好了用场地手续,我们分配的是11号场地,刚到球场儿子首先就抢走了球拍,九岁的小孩很少参与这个运动,发球还不熟练,就与大姐家的儿子开打,外甥已经上初三了,身高竟达1.8米有余,很有耐心地和儿子玩。由于儿子还小技术不熟练,发球捡球占了大量时间,双方连续对拉很少出现。

“还是再去续一个小时吧”,这时我才知道,打球是按场地和时间收费的,但对价格不曾了解。聊天中我得知每小时费用是50元,这让我吃了一惊,真贵啊!花这钱太不值了吧!这是我的第一反应。

虽然离开农村多年,日常生活已经城市化,但骨头深处养成的习惯却难以改变,从小在贫穷的环境中长大,能省就省的潜意识不自觉地融进日常生活,除了必备的生活消费品,在精神生活、体育、娱乐、旅游等方面投入很少,感觉是不感兴趣,实质是对这方面的投入感觉不值当。结婚前,没有带专门带媳妇去旅游,结婚后偶尔的到家门口旅游时,遇到收费的项目能不去就不去;电影还没有看过一场,除了别人免费送的票;在体育运动上,唯一的投入就是在跑步项目上,2015年以来,最大的投入也就是购买跑鞋、速干衣、手套、帽子、风衣等等物品。

在潜意识里,没有物质产品的投入是不值当的。就像打羽毛球这事,在室外小区里、公园里能打,干嘛要到体育馆花钱打?电影在家里能看,不就是晚一段时间吗,干嘛要到电影院看?还记得前年10月,回原来生活的城市办理房子转让手续,房子里床铺已经搬走,就用住宾馆的钱买了个睡袋,在家里冰冷的地板上熬了一夜,最后收获了一个睡袋。

在城市生活久了,我逐渐发现城乡的差距不仅在地域上,更大的差距还在心里,还在思想观念上。刚刚融入城市的人们,时刻都有危机感,即使早已摆脱了贫困,但思想深处穷怕了的心理却挥之不去。曾遇到一位城市长大的老阿姨,经济条件并不好,好不容易遇到拆迁,却只要了一套房子,其余要了现金就四处旅游,虽然她的儿子还在还着房贷。这种行为让我非常不解,她却认为很正常,儿孙自有儿孙福,自己年龄大了,该享受就要享受。人家活的就是这么洒脱!然而,对农村出来的我,两个儿子最大的虽然不足十岁,就开始为他们考虑房子了,难呢。

咋就这么不洒脱呢,也许就是根深蒂固的穷人思维吧,有什么办法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那挥之不去的贫穷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