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语》沈老师讲故事<十>

上次讲的澡豆,明清时逐渐被香皂替代。有诗云:“皂之佳者,一浴之后,香气经日不散”。那我们来看看怎么做出来的。

图片发自App


《本草纲目》上记载:肥皂荚生高山中,结荚长三、四寸,状如云实之荚,而肥浓多肉。……十月釆荚煮熟,捣烂和白面及诸香丸作丸,澡身面,去垢而腻润,胜于皂荚也!若在制作过程中加入茉莉花或茉莉花露调配成“茉莉花香皂”,加玫瑰花或玫瑰花露配成“玫瑰花香皂”。

图片发自App



清宫里头的肥皂,在传统配方的基础上,加了一些中药,这种应该归入药皂的范畴了。药效当然也很突出,改善皮肤营养、延缓皮肤衰老、润肌护肤,对皮肤瘙痒或慢性皮炎也有一定防治作用。在那本《老佛爷用药底簿》中记载了一些香皂的配方!

图片发自App


更有意思的事,从出土的明代文物中,有一宫廷用的金肥皂盒,竟然跟现代肥皂盒极其相似。也分内外两层,内层底有孔,皂水可通过底孔流到外层套盒中去。据当时刚出土时,盒内仍然放着一块变黑了的圆形香皂。看来有时我们太小看我们的祖宗了。

图片发自App


到了民国,香皂的广告都可上报纸头条了,是否还是象原来那样,按古方配伍来做,就不得而知,但香在古人沐浴中的应用,真写下了光辉一页!

你可能感兴趣的:(《香语》沈老师讲故事<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