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阅读感悟(十一)

图片发自App

南怀瑾先生讲,《中庸》是非常切实的一个东西。不管你是学佛、学道、做哪样,不把《大学》、《中庸》都弄好,你学佛也不成,学道也不成。

明代高僧蕅益大师著《中庸直指》,详细注解《中庸》,把佛法和儒学彻底融会贯通。蕅益大师说,“有真儒,才有真佛”。许多学佛人没有儒家君子的修养,没有人格的基础,所以学佛之后很难真正相应,因为出世间法本来就是建立在人乘的基础上的。

我认为,《中庸》就是两千年前的成功学,大成法。地位,财富,名誉,寿命,是现代人都喜欢的,古人也一样。孔子明白这一点,所以用中庸之道,教人们取之有道。

子曰:“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

孔子说:“舜该是个最孝顺的人了吧?德行方面是圣人,地位上是尊贵的天子,财富拥有整个天下,宗庙里祭祀他,子子孙孙都保持他的功业。

所以,有大德的人必定得到他应得的地位,必定得到他应得的财富,必定得到他应得的名声,必定得到他应得的长寿。”

《大学》告诉我们:“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创造财富是有大道的,如果生产的多,消费的少,创造的快而消耗的慢,那么财富就会永远充裕、不会枯竭了。

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有仁德的人用财富来修身养性,没有仁德的人戕害自身来发财致富。

宋朝范文正公(范仲淹)做穷秀才的时候,心中念念都在救济众人。后来做了宰相,便把俸禄全部拿出来购置义田,赡养一族的贫寒。

先买了苏州的南园作为自己的住宅。后来听风水师说:“此屋风水极好,后代会出公卿。”他想,这屋子既然会兴发显贵,不如当做学堂,使苏州人的子弟在此受教育,那么,多数人都兴发显贵就更好了。所以就立刻将房子捐出来,作为学宫。

他念念利益群众,不愿自己一家独得好处。结果,自己四个儿子,作了宰相、公卿、侍郎,而且个个都是道德崇高。

范公出将入相几十年,所得俸禄都作了布施救济之用,所以家用极为节俭,死的时候,连丧葬费都不够。谁知道这才是替子孙打算最好的法子。

范家的曾孙辈也极为发达,传到了数十代,直到现在已经是八百年了,苏州范坟一带,仍然有多数范氏后人,并且还时常出优秀分子。

正如《中庸》所言: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诗》曰:“嘉乐君子,宪宪令德。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故大德者必受命。

所以,上天生养万物,必定根据它们的资质而厚待它们。能成材的得到培育,不能成材的就遭到淘汰。《诗经》说:“高尚优雅的君子,有光明美好的德行,让人民安居乐业,享受上天赐予的福禄。上天保佑他,任用他,给他以重大的使命。”所以,有大德的人必定会承受天命。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庸》阅读感悟(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