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优质的学习:不是发生在埋头苦读里,而是发生在——生活的观察和体悟里

图片发自App


喵懒的爱好之一是弹钢琴,虽说是业余,但他很认真。记得有一次作业是弹奏格里格的《小鸟》,该首曲子的演奏技巧他学得还不错,可是弹出来的味道却总欠那么一点火候。那时他刚上小学四年级,也许是因为年龄和阅历的问题,无论老师怎么讲,他始终体会不到“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的韵味。


       

图片发自App

感悟,这个事情挺让人头疼,有时候不是语言能够表达得明白透彻的,它需要用心去体味,就是所谓的心领神会吧。

       

图片发自App


周末,清晨五点半,我把他从温暖的被窝里薅出来,去小区附近的公园,寻找“以动衬静”的感觉。

       

这是北方的初春,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孩子来说似乎有点残忍。由于前一天晚上已经说好,虽还没睡饱,但叫起并不艰难。他睡眼惺忪,却兴致盎然。迅速起了床,简单梳洗,包裹严实,步出家门。

         

春寒料峭,是真的冷,呼出来的气瞬间变成了水雾,喵懒戏称我们都成了神仙,会吞云吐雾,不过空气确实清新。

         

我们顺着河边溜达,慢慢悠悠,一边回忆着曲子及老师的讲解,一边体味着与曲子相契合的场景,相互交流着感想,同时寻找着早起的小鸟。

       

可能因为天气的原因,出来的人并不多,偶尔碰见几个晨练的老人,公园里寂静安宁……

       

呵呵,远远的就听到欢快的鸟鸣了,终是走到了这大片茂密的竹林。

     

刚刚好,淡金色的曦光洒在了竹梢头,就像是披上了一层美丽的薄纱。林边七八只早起的鸟儿或立在枝上梳洗,或扑棱着翅膀打情骂俏,或叽叽喳喳地唱个不停……竹梢颤,鸟儿闹,可这整片的感觉似是更安静祥和了。

       

于是,心念一动,我问:“竹梢动了吗?”

       

“动了,”他回答。

       

我又问:“竹林动了吗?”

       

“没有,”他继续回答。

       

“几根梢头动,整片竹林不动,你感觉到底是静了还是闹了?” 我乘胜追击。 

         

他想了想,说:“竹梢微动反而衬得竹林更幽静。这个似乎用语言不是很好表达,但我想你应该明白我感受到了。

       

虽说小鸟比较闹,但对于整片安静的竹林,乃至整个安静的公园来说,那仅仅是一个小小动的‘点’相对于一大片安静的‘面’,就像一滴水相对于一片汪洋大海一样,并不影响整体印象。

       

倒是这样一个动的‘点’反衬得整个静的‘面’更安静了,这就像是把一个‘点’的不同提练出来,运用对比的手法,反衬得整个‘面’的感觉比原来更强烈了,而且整个画面更灵动了,更鲜活了,更有情趣了……”

       

天啊,我被惊艳到了,这样年龄的一个孩子居然能解释的意想不到的通透!

       

原本,绞尽脑汁,我只是希望他能够明白什么是“以动衬静”,哪怕明了一丝一毫也好,没想到歪打正着,他是真的悟了,还悟得挺彻底。我想,这就是氛围的力量。


       

阳光,已悄然带了点温度,我们原路返回,顺便重温了一下去时的场景:冷冽清新的空气,藏着通幽曲径的还有些昏暗的松树林,灵动活跃的小鸟,闪着金光的静谧的小河 …… 


       

图片发自App

傍晚时分,喵懒又在练琴,还是格里格的《小鸟》。

       

这时,夕辉暖洋洋的,红色里带着些许桔调,穿过林林总总、高高壮壮的杨树的枝枝丫丫,透过大大的明净的玻璃窗,洒射进了室内。

       

窗外光秃秃的树枝上,四五六只的灰喜鹊,错落着。忽而“倏地”,由此枝头飞到彼枝头,或者干脆落到地面上,倾刻,又飞回枝头。

       

窗内深褐色的地板上,树影斑驳,时有颤动。微风偶起,长长的斜斜的光缕轻轻摆动着闪烁着,斜侧望去,光影中无法计数的细小尘埃以自有的节奏律动着。

       

谁也没有说话,我静静地望着他,他认真地弹着琴,时光似是静止了……

       

忽然,对我说:“妈妈,我很喜欢现在的时光,很喜欢这样的场景,很喜欢这般地弹琴,很喜欢如此地享受,你听……” 

       

第二天回课,给老师的是满满的惊喜和感动。

         

图片发自App


其实,这会儿我也有那么一丝丝明悟,就是恰当的氛围和情调对于孩子的学习领悟至关重要,这也是环境的熏陶,而且这种熏陶不是语言传达和书本苦读能够代替的。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最优质的学习:不是发生在埋头苦读里,而是发生在——生活的观察和体悟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