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写作

        老实说,我不是一个合格的体验客户,因为至今我都觉得这个打卡方式很是新奇,也至今仍然搞不明白小程序的套路,对于本次打卡的主题,更是如坠云雾,理不清头绪。

        既然我还不能提出什么有效可行的建议,那就真实体验一把打卡行动吧。下面就说说“我和我的写作”。

图片发自App


一、我不是一个优秀的打卡者

      我深切地体会到每日打卡的艰辛与困苦——是在将近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我养成了每天写一篇小记录的习惯:有时写心情,有时写见闻,有时写收获,有时写感悟……然而,坚持总是不容易的。

        在七月中旬那段时间,因为工作上的事,记录的行为被中止了。每每翻开记录本,看到那戛然中断的日期,心里感觉涩涩的,好像上帝将那些天从生命中抹去,只剩下一片空白。

        即便在有记录的日子里,更多时候,都并非当天完成。这让我想起十年前那个“我”。

        那时的“我”没有那么多闲暇的时光,上学时,除了吃饭睡觉,剩下的时间毫无保留贡献给了功课。即便我们作业数量已经多得不可估量,老师才不管我们呢!每周六篇300字以上的日记曾是语文作业清单里的“钉子户”,不知道令多少同学欲化身为“最强拆迁队”。尽管如此,同学们有再多不满,在老黄(语文老师)的怒目圆睁下,也只能咽回肚里。【事实证明,老黄的一片苦心是对的,至少今天的我能爱上写作,全得益于老黄“独特”的培养方式】

        既然偷工减料是不可能的了,那“我”就使劲儿拖。日记是一周一交的作业,往往是周日晚自习才收。因此,颇有点皮的我,将一周1800字的量全挤在周末或周日一天完成。这可苦了我。要知道,临场发挥也不是时时都能下笔如有神。慢慢的,我就摸索出一种适合我的习惯:把每天发生的事在脑中筛一遍,框定几个素材,再比较选择,最后留一个素材,将重要信息以几个关键词或是一句感想的形式用铅笔记录到日记本上。如此一来,等到我赶作业那天,只要看一眼词句,就可以回忆起当天的经历,再下笔写日记,就变得轻松自在许多。

图片发自App

二、因为写作曾让我无比失落

        对于写作这件可大可小的事,童年的经历总是让我不能释怀。

        外人看我家,总爱评价说“这是一个书香家庭”。对于这一说法,我既不肯定,也不否定。我的父亲是教师,而母亲,自我五岁以来,就牺牲自我成全家庭当了一个全职妈妈。按理说,我的童年应该是在父亲学识的教导、母亲温情的呵护下度过的。然而世事总有变数,而我的家就是这变数之一。

        父亲多才多艺,擅音乐长画画,能做木工活也能当谆谆教诲的心灵导师。然特长众多的他,却独独对念书写字全然不感兴趣。不夸张地说,任何音乐美术装璜类以外的书本就是他的天敌,而写作这件小事成了“照妖镜”,映出了他与众不同的属性。

        母亲在我眼中一直是一个普通妇人的形象,普通得甚至没什么吸引人的特点。这种认知直到我生了一场大病,才被彻底颠覆。

        在休学的那段日子,病痛的折磨往往消耗着人生存的意志。为了转移掉放在病魔上的注意力,母亲翻出了一本她学生时代写作的启蒙之书。书名叫什么我忘了,但书的内容全是一名小作者的日记。借着这本书,母亲循循善诱,指导我如何模仿作者写尾于自己的日记。

        一开始总是不那么顺利,我得对照着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到书里找匹配的篇章,再照猫画虎地写,写出来的日记,大部分,是套用了原文的词句。偶尔,我会仔细琢磨一两句话的表达,用自己的表达方式转化着写。渐渐的,我掌握了日记写作的框架结构,明白了:日记主要写什么?想要表达什么?这样的领悟和锻炼为我日后深入学习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我在重回校园后第一次大考中斩获了很好的成绩。

        但是,在没有尝到甜头前的生活,是一片灰暗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我有一个“不爱学习”的爸爸,也不仅仅是因为我有一个为家务顾不上培养我的妈妈,这还和我小学语文老师有着很大的利害关系。

        都说小学老师是孩子的启蒙老师,而在中国,语文课作为习得母语最直接的途径,更是给中国学生带来具大影响。纵观社会,作家们写作基本是母语创作,而孩童时期对见闻的体验感和反馈又最为真实。因此,大多情况下的作家是在童年时期由启蒙老师激发起创作能力的。但不幸的是,我遇到了一个“坏老师”。

        因为家境的贫困,和性格方面的缺陷,我的小学语文老师总是对我“另眼相待”。不主动指点我这个语文后进生,评价也多是“你写的日记都是记流水账”“你的文章只有骨架,没有血肉”。不知道这样的评价在他人眼中算不算正常,但对于一个只有七八岁刚开始学写作的孩子来说,无疑是一种很致命的否定和打击。

        在很漫长的童年岁月里,我一度认为我的爱好只有音乐,这样的错觉跟小学读书时代的遭遇是有一定联系的。母亲在我生病期间如救溺水者的行为也只是起到了遏制我对写作产生厌恶之心,真正的转变,是升入初中后,遇到了我的灵魂导师。

图片发自App


三、写作=好的导师+个人领悟+持久训练

        一场毕业考,让我告别了曾经望不到头的小学生涯。迈入初中,我开始面对全新的教师面孔。我仿佛是随身携带一枚磁铁,去寻找那个被我吸引的磁石。最终,磁铁引来了磁石,而我找到了我的灵魂导师——老黄。

        老黄任教已有三十多年,我们是她教师生涯最后一批追随者。永远活力十足是她留给我最多的印象,而身为女性,爱美让她即便被不怀好意的学生取笑,也坚持带着光亮柔顺浓密无缝的假发来给我们上课。一副老花镜是老黄脸上惟一的配饰。每每批阅作业,眼镜就悬挂在鼻尖上,仿佛随时低一低头都会掉落下来,尽管这件事从未发生。

        班上六十多个孩子,她没必要一一记住,在她这个记忆急速衰退的年纪,要记住也很是困难。于是,一开始,我仍旧是班上默默无闻的一员。不张扬,也没有实力张扬的日子里,我是老黄的铁杆粉丝。

        较之小学语文而言,初中语文整体上难度加大了,作文也开始有了分类,学生不再局限于记叙文的写作。如何让学生克服跨越不同种类文体所产生的困难,老黄很有一套自己的方法。

        在前面提到过的一周六篇300字以上的日记,就是训练的手段之一。在这些日记里,我们不仅要写生活见闻,要写阅读感悟,还要写天马行空的想象。总之,一切能拓宽眼界增长学识的东西,都能成为我们记录的对象。

        因为写作能力的不断积累,加之阅读素材的拓展,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写作时运用到的知识储备。在这无意识的训练中,区分了不同学生擅长的文体,捕捉到了部分学生的写作特长。很幸运的,我成了这部分学生中的一员,并在老黄有意识的指导下,明确了自己较为擅长的文体是——散文。

图片发自App


四、直到后来,写 作成了我生活中的一种快乐

        好的导师是伯乐,而千里马的本质只是发光的前提,真正让我星光熠熠的,是中华博大精深的古文化的引导。

        从我了解到自己喜欢并长于写散文开始,有意无意地,我会选择阅读一些散文类书籍。然而,散文毕竟是近现代作家常用文体,总让我觉得言语词句的琢磨不够透,不得劲。我开始注意什么样的作品才能让我眼前一亮,让我有层出不穷的感想与想象。后来,我终于找到了我心仪的对象——唐诗宋词。

        初中教学课本本身设置有许多中国古代名家之作,那些简短精炼的诗词让我彻底沉迷在文字的世界里。通过拆解组合这几十个字词句,就可以轻易读懂一段史学家需要长篇大论才能说清楚的历史。而囿于篇幅的有限,如何咬文嚼字,在数千个汉字里挑选出最合适的字眼,成了诗人词人们日常的烦恼,却又给了我们千年后的人莫大的乐趣。

        正因为品读诗词为我进一步积累了语言功底,我的写作有了突飞猛进的成效。在一次全市征文比赛中获奖,也在好几次中考模拟测试中写出了能当作范文的作品。

        写作之于我,终于不再是一件痛苦的小事,而成了生活中一件快乐的大事。

图片发自App


        世间仍然有许多迷茫者,或是不得门道遍寻不到入门的技巧,或是始终不为文字所动的忍者。我同情他们,把他们现在正经历的痛苦看在眼里,但我不能伸出任何援手。有时候,拯救,是一顶只属于我们自己的行动。

我分享的这一切,也只不过是我个人与写作之间发生的系列故事。虽然不能起到什么实质性帮助作用,但凡有一丁点让读者感到情绪产生变化,那就算是这篇文章不虚此“阅”。


                                                  ——澜沧月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和我的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