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大威武的秦始皇兵马俑,竟与亚历山大大帝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秦灭六国,一统天下,不仅建立了中国历史上首个大一统的国家,也在世界舞台上留下了精彩亮相。大秦帝国的威名,在亚欧大陆一直向西,传至欧洲。当时的西方世界,把这个东方帝国称为“Chin”。如今的韦氏拼音法,仍把“秦岭”拼为“ChinLing”。英文后缀“a”用来表示“地域”,“China”就成为了西方对中国的称呼。

随着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东巡途中驾崩,大秦帝国迅速衰落,二世而亡。与此同时,秦始皇陵也成为了一个谜团,几个世纪以来仅留下一些传说。

1974年,陕西临潼的几位村民在挖井时看到了从土中露出的红色陶制头部,这让他们大吃一惊。随后,他们又发现了黏土制成的躯干、四肢和青铜箭头。从那一刻起,聚集在地下两千年的大秦帝国之师,再次现世。

秦始皇兵马俑的发现,震惊了世界,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秦俑地下奇观,也成为西方世界最想进入的“中国文化密室”。

在陕西省文物局的帮助下,英国著名作家爱德华·伯曼利用三年时间遍访秦代文化古迹,查阅大量中外文献,包括18世纪法国汉学家的著作,创作了《秦俑两千年》。书中,不仅讲述了秦国历史始末、秦始皇陵和兵马俑的谜团、最新的考古发现,还首次公开了许多珍贵照片。这些都将带领我们走入那段两千年前,所向披靡的传奇岁月。

统一,是始于祖先的心愿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了周孝王的一段话,“昔伯益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赐姓赢。今其后世亦为朕息马,朕其分土为附庸”。这就是在说秦始皇的祖先“伯益”和“秦非子”,这两人都是驯马高手,专为皇室效力。由于表现突出,周孝王给“非子”改名为“秦赢”,并赏赐了封地。

到了秦庄公时期,因为击败西戎有功,又被周王室封为西陲大夫。秦襄公护送周王室东迁去洛阳时,正式被封为诸侯。秦国也开始了逐渐崛起之路。

周王室东迁,秦人抓住机会由西部向关中渭水一带迁移。到秦孝公时,周王室已经赐予他“伯”的待遇,这是非王室血统能达到的最高等级。秦孝公任用精明干练的商鞅进行富国强兵的改革,任人唯才、鼓励耕织、改革户籍...这些都在不断昭示着秦国的雄心。

到了秦惠文王的时候,作为一名优秀的军事家,他不断改良武器,利用谋略跨越了“蜀道之难”,征服了巴蜀。就连他娶的楚国姬妾芈八子,都绝非弱质女流。芈八子正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宣太后”,她以太后之位长期主政秦国,设计引诱义渠王入秦,并一举杀之。此举使得秦国再无西部大患,此等功劳堪比攻取巴蜀。从此,秦国可一心向东,再无后顾之忧。

《战国策》中,秦惠文王已有宏图大志,但是“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史记》中,秦庄襄王“欲吞天下,称帝而治”,可惜并未实现。

数代秦国统治者做出的努力,都围绕着同一个梦想。最终,秦人迎来了新一任统治者、秦庄襄王的儿子嬴政。司马迁记载,秦始皇嬴政消灭敌军,就像“蚕吞食桑叶”。他的铁腕政治一举实现了祖先的梦想,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华夏大一统的王朝——秦朝。

不朽,是最大的野心

秦始皇的许多思想,都受到他的仲父及宰相吕不韦的影响。吕不韦主持编撰的《吕氏春秋》中曾提到,“国弥大,家弥富,葬弥厚”。也就是说,国家越大,家庭越富裕,葬礼就越复杂。秦始皇的野心随着政治力量和军事征服的增长而不断膨胀,而这一切都将以某种方式体现在陵墓之中。

秦始皇38岁时,开始命人为自己修建陵墓。就像他追寻长生不老,秦始皇花费大量人力、财力修建陵墓,也是为了延续大秦帝国、继续影响他的后继者。两千年后的今天,秦始皇陵享誉海内外。从这一点上来说,秦始皇也真正实现了不朽的野心。

整个秦始皇陵规模庞大,虽然我们熟知的兵马俑区已经十分壮观,但那只是整体方案中的一小部分附属。除了兵马俑区,还有内墙陵墓区和外墙的陵墓附近区域,包含一些官员坑、石甲坑、马厩坑、工匠墓等等。最引人注目的兵马俑坑,位于陵寝以东1.5公里的位置,分为四个俑坑。

一号坑是迄今发现的最大俑坑,长230米,宽62米。坑内的10个夯土墙,形成了11条等宽的平行走廊,站立着大约6000名兵马俑,以及大量战车和马。军队主体面向东,前三排武士为先锋。在南、北、西,也各有一排武士面向外侧,担任着护翼和后卫的角色。位于中部的战车,由四匹陶马牵引,还配有一名御手和两名车士。

1996年3月20日,著名秦俑考古专家、秦俑考古队队长袁仲一在二号坑发掘现场发掘清理跪射式弩兵俑。

考古学家在一号坑的东北方向,又发现了一个独立的俑坑,即二号坑。二号坑长96米,宽84米,面积虽然不是最大,但是兵种更齐全,布阵更复杂,也是最壮观的军阵。二号坑可以分为四部分,每一部分都对应一种军事功能。

跪姿射俑区,采取了阵中张阵的编列,弩兵们立、跪起伏轮番射击,整齐划一;战车区,64乘木质战车排成正方形,每辆车前有4匹陶马,车后一字排开3名兵佣,左右手持长柄兵器,中间的兵佣手拉马辔;将军俑区,有8个骑士俑立于马前,一手牵缰绳一手拉弓,这个区域的19辆战车除了各配3名车士,每辆车后面还跟随几十个步兵;骑兵区,由108名骑兵排成长长的11列纵队。

三号坑面积非常小,呈凹字形。这里有一辆驷马战车,表明这是一个高级军官的战车。考古学家推断,这里应该是一二号坑的指挥部。春秋战国之前,指挥官要身先士卒。但随着战争规模扩大,指挥官已经移至中军位置。到了秦朝,指挥官已经独立出来研究制定作战方案。这也是古代军事战术发展成熟的标志。

四号坑是一个空坑,从未使用过。考古学家推断,可能是因为秦始皇突然驾崩,工程并未完工,从而留下了一个空坑。

东西文化交融,在不经意间出现

秦俑的身材高大,最高将近2米,最矮也有1.7米。虽然数量巨大,但是每个秦俑都栩栩如生、形态各异。如果要完成如此宏伟的工程,离不开高效的组织生产体系。

工匠们在制造秦俑时,采用模块化流程。先分别制作出躯干、空心臂、空心腿,以及头部、手部,然后再用黏土浆连接起来。

工坊先提前制作出8个基础脸型,随后工匠像化妆师一样,用黏土塑造出不同表情和细节,再用油漆在眉毛上方点缀出白色、棕色还有一点点红色,然后用毛刷细致地漆出仅有0.02厘米宽的黑色睫毛。嘴唇的厚度和肤色,也会各有不同。

手部,也能体现出秦俑不同的个性特质。比如牵着缰绳的骑士俑,或者需要拉伸手指射箭的射俑。这些就需要工匠单独精心制作了。

当时的工匠能制作出如此高大、数量多、逼真的秦俑,实在令人惊奇,毕竟此前的墓葬中只出现过微型雕像和浮雕。秦俑的出现,不禁让人联想起同时期西方的古希腊雕塑传统。

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帝国已经是当时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亚历山大大帝统一希腊,带兵横扫中东,占领埃及,荡平波斯,甚至一度到达了印度河流域。随着版图的扩展,古希腊文化也得以大面积传播。

亚历山大的远征军,许多都留在了当地,建立新的殖民地。比如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这个王国所处位置,正是通往新疆塔里木盆地南部的丝绸之路。巴克特里亚的一位历史学家写道,“从喀布尔到巴克特里亚的大篷车经常出现,当时希腊的豪华城镇对样式新颖的丝绸需求量很大”。

再比如阿伊哈努姆城址,它是希腊-大夏王国的城市,被誉为当时“亚洲最东部真正的希腊城市”。这座城市就在帕米尔山南侧,向东即是中国。

而当时秦国的发源地甘肃,连接了周王室和西部的游牧民族,正处于一个“十字路口”的位置。这些游牧民族,就成为了秦国的沟通媒介。比如,与秦国风俗相近的“义渠戎”,以及后来被匈奴驱逐,不得已来到巴克特里亚的大月氏部落。通过种种战争与交流,秦国最初崛起的地方,不经意间就成为了一个文化交流融合的所在。

正如耶鲁艺术史学家理查德·M·巴恩哈特所说,“中国在公元前3世纪首次制成模拟真人大小的雕像,是以文化和艺术的形式将中国和西方世界的希腊和波斯联系在一起,只是我们对实际的联系过程一无所知”。

你可能感兴趣的:(高大威武的秦始皇兵马俑,竟与亚历山大大帝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