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逢这周读书主题,今天就推荐一本书,一本第一次让自己感到被“洗脑”的好书。
它在《财富自由之路》,《薛兆丰的经济学课》和《原则》这些也善于洗脑的书/专栏之前,对我的大脑进行了一次更新。
这本书就是《思考,快与慢》,作者是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心理学家Daniel Kahneman。心理学家获经济学奖,是不是很牛?没错,他的对于人类思考和决策的研究所形成的理论,揭示了人们行为背后的不理性,以及市场经济的不绝对有效。他和伙伴几十年的心理学研究,直接奠定了当今行为经济学的基础。
这本书非常厚,我之前专门给它写过读书笔记,连续5篇,前前后后写了半个月,也只是涵盖了我最感兴趣的几个部分而已。因为干货太多,颠覆你惯性思维的观点枚不胜举。
先来看看书开头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例子:
一个球拍和一个球共计1.10美元。
球拍比球贵1美元。
球多少钱?
如果你凭第一反应,那答案一定是0.1元。
错。
这个例子给全书奠定了一个基调,即人的大脑有两种思考机制——一种被作者称为系统1,是本能的,省心的,自主运行的,凭经验的快思考方式;一种是系统2,耗脑力的,逻辑思维的,引入复杂分析的慢思考方式。
不要以为大家想用系统2的时候就能用到。因为系统1是自主运行的,就像无法关闭的后台程序一样,总是阻碍系统2的进程。而且人是动物,天生就习惯节省能量,人类大脑可是最耗能的器官,所以能少用系统2就少用,这是天性。我们人类引以为傲的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理性思考,在作者列举的大量事实前,就显得苍白无力了。
书中举出的常见的非理性行为有:
—— 自动脑补因果关系
请读下面这段话:
在纽约拥挤的大街上逛了一天,欣赏完美景后,简(Jane)发现自己的钱包丢了。
研究人员发现当读者回忆这个句子的时候,认为“扒手”这个词比“景色”与该句子联系更紧密,尽管前一个词根本没有出现在句子中。系统1的联想机制和连贯性叙事原则让我以偏概全地看问题。事实上简丢钱包的原因可能有很多,但是读者仅仅因为对纽约拥挤的街道的印象就把丢钱包的原因指向了扒手。
给复杂的事物,甚至是随机发生的事物主观地找因果关系,是人类的天性。
—— “眼见为实”
下面两个人你认为他们品格怎么样?
Allen: 聪明、勤奋、冲动、爱挑剔、固执、嫉妒心强
Ben: 嫉妒心强、固执、爱挑剔、冲动、勤奋、聪明
两个人的特点都是一样的,只是描述的顺序不同,就足以让多数人更喜欢Allen。
人们通常都通过第一印象或外表去判断一个人或事的整体情况。
—— 替换问题
一项对德国学生做过的调查堪称替代问题的经典案例之一。这些年轻人完成的调查包括下面两个问题:
你最近觉得幸福吗?
你上个月有多少次约会?
实验人员对于这两个问题的相关性很感兴趣。那些有很多次约会的学生会比那些约会次数少的人更幸福吗?令人惊讶的是,结果并非如此,两个答案的相关性几乎为零。显然,在回答第一个问题时,约会的次数不是评估幸福指数的标准。
另外一组学生也看到了同样的两个问题,但是顺序相反:
你上个月有多少次约会?
你最近觉得幸福吗?
这一次的结果完全不同。在这种顺序下,约会次数和幸福感的相关性达到了心理测试的最高水平,约会越多的必然感到越幸福,约会越少的反之。替代作用使第一个问题影响了第二个问题的回答。
也就是说,人们思考一个问题时会受上一个问题,或者惯性思维的影响,即便前后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以上案例均来自这本书的第一部分——1. 大脑的两个系统。这部分为读者打开了人类非理性思考和决策世界的大门,接下来的几个部分——2. 以偏概全,3. 过度自信,4. 决策,5. 两个自我——更是让人大开眼界,我读完直呼自己too young too simple, most of the times naive。
我在本文就不展开了,内容实在太多。这本书和成功学鸡汤书完全不同,书中全是展现人类非理性决策的反面教材。如果读者能以此为鉴,在生活工作的决策中避开这些坑,那离成功也不远了。
感兴趣的可以在下方链接翻阅我之前的笔记。当然还是推荐各位亲自去读一遍。书很难啃,但是啃完绝对收获巨大。
一、重新认识理性
二、以偏概全
三、过度自信
四、决策
五、两个自我
除了推荐这本书,本文再说一些个人读书心得:
1. 选书一定要看亚马逊读者评价,英语好的直接看英文网站原版书的评价。不得不说外国人写读书评语真的很认真。
亚马逊的评价都是读完书的写的评语,对评估一本书的内容帮助很大,不像其他网购网站,评论都是些关于书本价格、印刷质量、快递速度、客服态度之类的。。。
2. 读正文前一定要把封面、封底、作者简介、目录和序都看一遍。作者信息去谷歌一下,看TA以往的著作和成就。
我以前不懂,都是拿起一本书直接从第一页开始机械式地往下读。其实把上述信息都了解了之后,才能知道这本书和自己有没有关系,作者想要解答的问题是否对自己有帮助。这个步骤就像穿越一片未知的森林一定要先看看地图一样。
3. 能够反复阅读的书,纸质版、电子版都买。
纸质版用来在家里翻阅,电子版用来路上看、做笔记。用电子版做笔记是因为可检索,可复制,便于日后总结和写作。很多电子版书我会在微信读书里看,因为那儿能在一本书里看到不同读者的思考,发现另外的思考角度,并可互相关注,点赞、评论笔记。这种阅读社交确实做得不错。
4. 做笔记不是只给原文划线,而是结合自己的经验去复述作者的观点。
把作者的话,用自己的语言重组后说出来,才是真的理解了作者的原话。阅读是双向的,作者向你做出了努力,分享了他的思想结晶,读者也应该主动带着和自身相关的问题向作者靠拢,去取他的结晶。只有完全理解了作者的意图,你才有资格评判他思想的高低。
5. 如果你同意书中一个观点,却没有因此产生行动,那等于没同意。
读书的目的除了明智,更重要的是让我们的行动力更强,决策力更高。特别是非虚构类作品,读完不践行,结果往往是享受了一顿“大脑升级”的高潮,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懂了很多道理,觉得自己的思想高人一等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还不如看点小说享受情绪上的愉悦,省得好为人师,眼高手低。
书的价格应该忽略不计。知识给你的收益,不是你付完钱就能获得的。你付点钱就能掌握作者N多年的思想,可能吗?一本书花费的不是钱,也不是看完它需要的时间,而是把书中的观点在你日常生活中化成行动,在脑子里形成有效而牢固的神经链接的这个过程。
“知行合一”绝对是最简单易懂也最难做到的道理之一。
光这一条,我就知道以前有好多书都白读了,过目即忘。但为什么还是要坚持阅读?因为它是一个可以通过练习来提高效率的能力,更因为相比于可能带来的收获来说,它的成本实在太低了。正向收益如此高的事情,怎么舍得放下不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