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第十至十二篇

第十期:《国风·邶风·静女》

《诗经》这部作品充满了热情奔放的情感,也描绘了当时生活的方方面面。里面有很多作品,都提到了青年男女相恋的故事。在男女相恋的过程中,约会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今天我们要读的这首《静女》就展现了先民男女幽会时的情景,这首诗里有等待的不安,相见的欢喜,回忆里的甜蜜,它是人们感受到爱情幸福时的真切时刻。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对幸福的男女,感受生命始发的喜悦。

 

静女

静女其姝,俟(sì)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chí)蹰(chú)。

静女其娈(luán),贻(yí)我彤管。彤管有炜,说(yuè)怿(yì)女(rǔ)美。

自牧归荑(tí),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词句注释

静女:贞静娴雅之女。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静当读靖,谓善女,犹云淑女、硕女也。”姝(shū):美好。

俟(sì):等待,此处指约好地方等待。城隅:城角隐蔽处。一说城上角楼。

爱:“薆”的假借字。隐蔽,躲藏。

踟(chí)躇(chú):徘徊不定。

娈(luán):面目姣好。

贻(yí):赠。彤管:不详何物。一说红管的笔,一说和荑应是一物。有的植物初生时或者才发芽不久时呈红色,不仅颜色鲜亮,有的还可吃。如是此意,就与下文的“荑”同类。但是也可能是指涂了红颜色的管状乐器等。

有:形容词词头。炜(wěi):盛明貌。

说(yuè)怿(yì):喜悦。女(rǔ):汝,你,指彤管。

牧:野外。归:借作“馈”,赠。荑(tí):白茅,茅之始生也。象征婚媾。

洵美且异:确实美得特别。洵:实在,诚然。异:特殊。

匪:非。

贻:赠与。

 

娴静姑娘真可爱,约我城角楼上来。故意躲藏让我找,急得抓耳又挠腮。

娴静姑娘好容颜,送我一枝红彤管。鲜红彤管有光彩,爱它颜色真鲜艳。

郊野采荑送给我,荑草美好又珍异。不是荑草长得美,美人相赠厚情意。

 

这是一位年轻小伙儿的甜蜜经历,他和他的心上人相约在城楼的角落相见,大概是因为那里宽敞又静谧,没有人能来打扰属于他们的时光。男子早早赶来,可却一直等不到姑娘的身影。于是他焦急地原地打转,时不时就要挠一挠自己被爱情充满的脑壳。这真是恋慕至深的痴情小伙。这位小伙儿为什么如此焦急呢,一方面当然是因为爱情让心灵跳动不安,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古代计时不易通讯不畅,既很难准确地把握约会时间,如果一方有事又不能及时联系到对方,所以“月上柳梢头”,“待月西厢下”这样的说法虽然浪漫,却也模糊,充满着等待的焦虑。

 

种种的不确定,使得这位小伙子在约会的等待中更加急切心焦。那么,他等待的究竟是一位怎样的姑娘呢?诗中没有细细描绘她的样貌,只是由男子之口说出了两个字,一是“静”,一为“姝”。姝是美丽动人的外表,而静则是由内之外散发出的一种不争不乱,娴雅安适的气质。在古人的观念中,静是很高的评价,它代表的不是停滞和沉闷,而是绚烂中的适宜和妥帖,是在纷繁中的笃定和纯净。无论是艺术品还是人,如果离了这份“静”,那么任凭它多么华贵耀眼,也终究难脱庸俗。

 

静女其姝,只这四个字,一位内外兼备的女子就浮现在我们的脑海中。然而,这位惹得小伙子坐立不安的好姑娘此刻又在哪里呢?原来她就悄悄躲在某个角落,俏皮地偷看着转圈挠头的小伙儿,情侣间的甜蜜让人会心一笑。

 

在徘徊和期盼中,她终于出现了,还为小伙子带来了一件礼物,彤管。这支彤管究竟是什么,我们如今已经不得而知,在历代的考据中,有人认为是宫廷女官所用的笔,也有人认为它是一件红色的乐器,还有人认为它是某种色泽红艳的植物,虽然我们已经不知道姑娘礼物的真实样貌,但于小伙儿而言,无论礼物是什么,他都感到由衷的开心。这是心上人所赠的礼物,贵重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其中的心意,于是他开心的吟唱出“说怿女美”。

 

说怿是由衷喜爱的心情,“女”通“汝”,就是你,而小伙儿口中的你,指的不是姑娘而是这只彤管。我们称呼物品的时候,通常会用第三人称的“它”,这里小伙却用了“你”,是不是有些奇怪呢?对此,钱钟书先生的解读非常精辟,他说诗人“至情洋溢,推己及他”。一个深情之人,眼中的草木禽兽山川河流,乃至普通的日常用品,皆可有生命有情感;一个薄情之人,即便是活生生的人,也不过供己驱使的物品而已。人对物品若只有贪欲,没有爱惜之心,对人又岂能爱惜呢。至此,物微情深的真挚让人尤为感动,后世南朝陆凯《赠范晔》诗中“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继承了这种对情感的珍重。的确是如此,只要心中有真情,无论是手中的一株小草,还是耳畔的一缕清风,都凝聚着恒久不散的光彩。

 

甜蜜的约会结束之后,快乐并未终止。小伙在品味着相见的幸福时光,又仔细的反复把玩姑娘送他的白茅草,这更是称不上珍贵的微薄之物了,但在小伙子的眼中,它真的漂亮极了,而且意义重大。因为,据专家学者考证,白茅草这种植物,在先秦时期是象征着婚姻的。这相当于是姑娘送给小伙的信物,表明已经答应了他的婚约,两个人就要成亲了。

 

作为久远的先民诗歌,《静女》除却淳朴真挚的情感,在留白技法的应用方面也十分精湛。诗歌短而明快,简洁清新,三章诗歌如同三幕小短剧,只蕴含了几个动作,但我们欣赏它时,却不会感到局促单调。因为在诗歌的节奏中,我们的情绪会不由自主的与小伙一同起伏,我们的想象力会飞快的冲到每一个留白的空间,去试图补全这个美丽的爱情故事,让这美妙的瞬间更长、更久、更加永恒。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能晓物微情深,才能更知真情可贵。

本期配乐剪辑自李炜《出水莲》、四季音色《春日》以及王俊雄《花柳两相柔》

第十一期:《国风·召南·殷其雷》

《诗经》是一面先秦生活的镜子,它折射出久远时空中的天象、地貌、生灵、草木,也诉说着宴会、祭祀、婚姻、战争的往事。今天我们要读的《殷其雷》,记述了一段在隆隆雷声中思念丈夫的故事,风雨雷雪是选择共度一生后总会面对的景象,南山的雷鸣,究竟唤起了怎样的相思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殷其雷

殷其雷,在南山之阳。何斯违斯,莫敢或遑?振振君子,归哉归哉!

殷其雷,在南山之侧。何斯违斯,莫敢遑息?振振君子,归哉归哉!

殷其雷,在南山之下。何斯违斯,莫或遑处?振振君子,归哉归哉!

 

语句注释

殷(yǐn):声也。

雷:喻车声

遑(huang,音黄):闲暇

 

译文

听那隆隆的雷声,在南山的阳坡震撼。怎么这时候离家出走?实在不敢有少许悠闲。勤奋有为的君子,归来吧,归来吧!

听那隆隆的雷声,在南山的边上响起。怎么这时候离家出走?实在不敢有片刻休息。勤奋有为的君子.归来吧,归来吧!

听那隆隆的雷声,在南山的脚下轰鸣。怎么这时候离家出走?实在不敢有一会暂停。勤奋有为的君子,归来吧,归来吧!

 

“殷其雷:劝以义也,召南之大夫远行从政,不遑宁处,其室家能闵其勤劳,劝以义也。”这是《毛诗序》对诗歌主旨的解读,告诉我们,这是召南公的大夫远行从政,他和妻子分别,而妻子也能够勤劳的操办家事,这是对遵从大义的赞扬。关于这个解读,历代也有不同的看法,例如妻子反复吟唱的“归哉归哉”,看起来只是妻子对丈夫的思念和牵挂,盼望他早些回来,又何必要强行解释成是“劝以义”呢?在《诗经》中,能被成为“振振君子”的人,一般都是国君、诸侯或贵族,这更加说明了,即便是肩负重任、心系天下的人,也有着普通的无奈与忧伤。

《殷其雷》全诗生僻字较少,文意也较为简洁明了,但它所传达的意蕴却有绕梁之感。隆隆的雷声贯穿了全诗的三个章节,通过雷声的位置,表达了一种层层递进之感。

在古文中,山之南、水之北被称为“阳”,比如说“洛阳”就是因为在洛河的北边而得名。“殷其雷,在南山之阳”就是说雷声在南山的南边。到了第二章,雷声就到了南山的侧面,第三章则到了山脚下。雷声逐渐逼近,这描写既是起兴又是写实,衬托出妻子对丈夫的思念,越来越强烈。女子为夫君牵肠挂肚,又日日期盼他的归家,于是不由自主的吟唱出归哉归哉的咏叹,人声之于雷鸣,或许太过渺小,但思念的力量让它与雷声一般,在天地间响彻,久久飘荡。

用雷声来衬托主人公的情绪和故事的紧迫感,让人想起曹禺先生著名的剧作《雷雨》。如果你看过现场版的话剧,一定会对舞台上的雷雨效果印象深刻,整部剧通过“就要下雨了”、“隐隐约约的雷声”、“雷雨大作”等部分,把剧情一步步推向高潮。

日本的诗集《万叶集》中,也有关于雷雨和思念的和歌诗句,《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万叶集》则是日本最早的诗歌总集,因为这样有趣的巧合,译者从《诗经》中找到了灵感,将万叶集中雷雨思念的和歌,以《殷其雷》的方式进行了翻译:

殷其雷,天阴霾,雨零耶,盼君留;

殷其雷,纵不雷,卿若留,吾将从。

 

《诗经》中称呼对方时,有“子”、“士”、“尔”等很多种不同的称谓,在这首诗中,对方被称呼为君子,这种称呼在古代是极高的赞誉,只有那些修德重礼,坦荡敦厚之人,才当得起这样的美誉,所以在先秦“君子”往往是称呼天子以及卿大夫以上的官员或者道德美好的人,因为情感的原因用于对丈夫和情人的爱称也无不可。而振振这样的形容,我们在《麟之趾》中已经见过,毛传与郑笺都认为“振振”是信厚的意思,宋代朱熹则承袭了这个说法。姚际恒《诗经通论》里认为:“盖振为振起、振兴意,亦为众盛意。”而王先谦的《诗三家义集疏》训“振振”为“振奋有为”,这个解释在现在看来似乎更合情理,所以更多地被采纳。这样“振振”一词就成了称扬其夫君勤奋有为的赞语了。

女子对自己的丈夫如此夸赞,在她心里,这位男子一定是让人敬仰的人,他忠于自己的职责,勤奋而诚恳的履行着士大夫的使命,从女子在诗中的描述来看,他很少有闲暇休息,也经常忙碌到没有时间与妻子相处。因此女子夸赞之后,却发出了“归哉归哉”的呼唤,这是情感与理智的冲突。她明白丈夫是在为公事奔走,也信任自己的丈夫是个知道自己该做什么,知道自己该何去何从的男人,也能理解除去自己还有更多的人和事需要这位可靠能干的男人去处理。可她还是会止不住的想念呀,这是人之常情,相爱的人之间若是连思念和渴望都没有,又如何度过漫漫人生。至此,女子和男子向我们展现了情感中的克制。女子的思念是真情,理解也是真情,于是她承受着思念的煎熬,默默等待着丈夫的归来,她没有怨言与恼怒,她的情全是真挚而美好的;男子终日奔波,与妻子聚少离多,他并不是冷漠无情,相反他温柔敦厚,正是因为如此,他才能忍痛离开贤淑的妻子,去为国家百姓奔忙,他对这个女子有信心,这是一种信任的默契。

克制不是压抑与委屈,而是一种选择面对的方式,一种追逐长远的坚韧。《浮生六记》的作者沈复,同样与自己的妻子鹣鲽情深。但这对年轻的男女可能太过于痴迷现世的安稳,沈复对于消遣娱乐的精熟令人叹为观止,无论是插花,还是饮茶都能做到精致典雅。而他可爱的妻子芸娘,就和他一起玩耍,一同沉醉。沈复始终没有意识到生活与快乐的脆弱,最终沦落到遭家人遗弃的狼狈境地,芸娘也在颠沛流离中,心力交瘁的早逝了。

《诗经》之所以历久弥新,便是因为它藏着本真的力量,越华丽越迷茫,越快乐越贪欢是人们的天性,但无论何时,当我们翻开这本古老的诗集,都能在春风雨露中洗涤心中的迷惑,这是诗歌的力量,是先民留下的奇迹,也是时间赋予我们的,宝贵的馈赠。

 

本期配乐剪辑自溝口肇《Spring Rose》、梁邦彦《夜想月雫》以及小二梦《【琵琶】故梦》

第十二期:《国风·召南·草虫》

今天要和大家读的诗名叫《草虫》,声声虫鸣,青青蕨菜,在时光的波流中起伏,这藏在书简中的古老音韵,承托着一位女子曾经爱过的心灵。就让我们重拾经典的篇章,感受相思,守候诚挚。

草虫

喓喓(yāo)草虫,趯趯(tì)阜(fù)螽(zhōng)。未见君子,忧心忡忡(chōng)。亦既见止,亦既觏(gòu)止,我心则降(xiáng)。

陟(zhì)彼南山,言采其蕨。未见君子,忧心惙惙(chuò)。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说(yuè)。

陟彼南山,言采其薇。未见君子,我心伤悲。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夷。

 

词句注释

草虫:一种能叫的蝗虫,蝈蝈儿。

喓(yāo)喓:虫鸣声。

趯(tì)趯:昆虫跳跃之状。阜(fù)螽(zhōng):即蚱蜢,一种蝗虫。

忡(chōng)忡:犹冲冲,形容心绪不安。

亦:如,若。既:已经。止:之、他,一说语助词。

觏(gòu):遇见。

降(xiáng):悦服,平静。

陟(zhì):升;登。登山盖托以望君子。

蕨:野菜名,初生无叶时可食。

惙(chuò)惙:忧,愁苦的样子。

说(yuè):通“悦”,高兴。

薇:草本植物,又名巢菜,或野豌豆,似蕨,而味苦,山间之人食之,谓之迷蕨。

夷:平,此指心情平静。

 

译文

听那蝈蝈蠷蠷叫,看那蚱蜢蹦蹦跳。没有见到那君子,我心忧愁又焦躁。如果我已见着他,如果我已偎着他,我的心中愁全消。

登上高高南山头,采摘鲜嫩蕨菜叶。没有见到那君子,我心忧思真凄切。如果我已见着他,如果我已偎着他,我的心中多喜悦。

登上高高南山顶,采摘鲜嫩薇菜苗。没有见到那君子,我很悲伤真烦恼。如果我已见着他,如果我已偎着他,我的心中块垒消。

 

大家是否还记得《卷耳》中的那个女子,她采摘着鲜嫩的卷耳,思念着远方的情郎。《国风·召南·草虫》中,出现了一位命运相似的女子,同样是思念远方的心上人,同样是在草木枯荣中痴心的等待,宋代学者朱熹先生也在《诗集传》中将这两首诗相提并论:“南国被文王之化,诸侯大夫行役在外,其妻独居,感时物之变而思其君子如此。亦若周南之卷耳也。”《草虫》与《卷耳》的确有相似的地方,它们都将思念延续到了想象的世界,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纵然与心上人天各一方,却也止不住他们在心灵的世界相遇团聚。当然,《草虫》也有着自己的魅力,同样的相思,同样的情愫,落在不同人的身上,也会呈现出不一样意蕴。

秋虫的鸣声打破寂静,草丛中不时跳动的蚂蚱忽而没了踪影,萧瑟秋风所过之处,一派索然无味,百草枯败,黄叶纷纷,女子在秋寒中伫立,思念着远方的君子,自古逢秋悲寂寥,秋意最动伤怀,女子的伤怀便是相思,一经这秋风引动,虫鸣唤起,便更加难以收拾,于是她:“未见君子,忧心忡忡”。按理说,在忧心忡忡过后,便要开始诉说自己的孤独凄凉,以及相思的苦楚。可女子并没有这样做,她抛开了离别的情绪,开始畅想,如果心上人突然出现在自己身边,那将是如何的场景呢?她开始吟唱:“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降”。

见,说的是会面;觏,在《易》中解释为“男女觏精,万物化生。”因此当指亲昵。降,指心灵平静,一切愁苦不安烟消云散。“未见”与“既见”,期间的感受差异如同天与地的距离,或者说正是虚幻团聚与现实别离的强烈反差,才让诗歌意蕴悠长,它变得情味更浓,心绪更纯。清代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也这样说到:“既未能见,则更设为既见情形,以自慰其幽思无已之心。此善言情作也。然皆虚想,非真实觏。”

在秋凉中度过相思的煎熬之后,女子并没有盼来想象中的相聚。相反,秋去春来,他却还未归来。女子登上南山,在高耸的南山之巅眺望着远方,盼望能看到丈夫归来的身影。但是一次次期盼,一次次落空。她只好落寞地随手采摘着蕨菜,在心中重复着思念和想象,并在想象的世界中获取短暂的快乐。

登高远望,大概是心怀思念的人们最常做的事。这种等待与眺望,也在《卷耳》、《草虫》之后,从《诗经》中一直蔓延到中国古典文学的几乎每一个角落,成为历经千年仍然不朽的主题。后世诗人笔下每一首闺怨诗中,似乎都能见到《草虫》中这位女子的影子。

例如唐代诗人金昌绪的《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又比如宋代词人柳永的《八声甘州》,“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相思本身就是苦涩的,而对于古代的女子来说,这种苦就格外锥心刺骨。它跨过春夏秋冬,滋长于每天每时,它让女子没有一时片刻能够体验心灵的宁静。世界何其广阔多姿,但这一切与她无关,她选择了独守,她将自己交托给那位君子,就会守护好彼此的约定与未来。等待对于她而言,虽然焦灼而痛苦,却不曾将她的信念摧折。在等待中,她从来没有忧虑过岁月侵蚀了她的容颜,也没有担心分离冲淡了情感,更未曾恐惧生活的未知,她的思念不动如山。

沈从文在小说《边城》的结尾曾经这样写:“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盼望的归人能否归来在小说家笔下显得悬念重重,人们那颗不安的心,也在这样的等待中飘荡无依。在《草虫》之中,君子何时归来同样不得而知,但我们几乎所有人都会相信,他一定会回来,因为那位低声吟唱的女子这样告诉我们。

本期配乐剪辑自伍芳《流星》、音铭《是我不是梦》以及ゴンチチ《春蝉》

你可能感兴趣的:(诗经第十至十二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