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都喜欢天马行空的做梦,比如,白天看的动画片,晚上梦里会梦见,也许故事会发生匪夷所思的改变,也许会按照自己设定的情节继续发展……但成年以后就很少这样了,因为牵绊我们的事情太多,根本无暇去做梦。
和孩子有同样兴趣的还有一群人,就是古代人,也可以叫“原始人”,他们也爱做梦,也喜欢想象,喜欢为自己不知道的事物进行合理化,最令人惊叹的是,这些想象还流传到了后世,成为了我们今天看到的神话。
我猜想这个行为背后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他们太闲了;(二)他们有充足的好奇心。为了探索古代中国人的好奇心和生活,茅盾写了一本《茅盾讲中国神话》,为我们追溯了关于神话的“发展进程”。
说起茅盾,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茅盾文学奖”,这是根据茅盾的遗愿设立的奖项,收录了大量中国优秀的长篇小说。同时,他也对我国文学发展做出了伟大的贡献,代表作有《子夜》、《夜读偶记》等。
一、为什么要讲中国神话?
《茅盾讲中国神话》被人称为是谈及“神话”无法绕过的奠基之作。从书名来看,首先我们可以获得的一个重要信息——这本书是关于“中国神话”的,不是西方神话,也不是希腊神话。那么,为什么要讲“中国神话”,而不是其他内容呢?他主要是受到一个叫安德烈·兰的外国人启发。
在研究界,有很多关于“神话起源”的说法,安德烈·兰认为:“神话是原始人民信仰及生活的反映。”从这点来看,“神话”并非是天马行空的想象,对我们来说,是一种特殊的“考古资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供我们研究古代原始人民的思想和生活。而且,中国在最初是没有“神话”这个名词的,那为什么后来又有了,哪些可以被称为是“神话”……这些都有待研究和考证。
于是,茅盾翻阅了各类记载或与神话相关的古籍,在这个过程中,他不仅找到了想要的答案,知道一个民族的生存环境及他们的生活经验,可以反映其“神话”的主要面貌,同时也发现了很多有趣的事。
二、在对“中国神话”的研究中,他发现了什么?
前面已经提过了,神话是原始时代人们思想和生活的产物。他们为了满足各种好奇心,同时给宇宙万物的存在找一个合理的“理由”,他们创造了“神话”。但我们今天看到的“神话”,与最初的“神话”有所不同,这主要的影响因素,可以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神话与地域的关系
从国家的角度来说,北欧和希腊的神话内涵、情节更为丰富,中国古代多以朴实为主,也就是少了很多花里胡哨的东西。再放眼古代中国,从地域上来看,南北方的神话也各有特色。
中国的神话材料,散落在各种古籍中。比如,茅盾将《周南》《召南》的诗,与《楚辞》相比较,发现疆域越向南边,文学越带有神话和想象力,但地形和气候只能影响到神话的色彩,并不能抑制人民的创造热情。所以,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情况:现存的神话中,南方最少,北方次之,中部最多。
(二)神话的保存和修改
在古代,神话是由三类人进行保存,包括原始人、弦歌诗人和历史学家。他们的保存方式、所属民族都各有不同;
1、原始人:一般以绘画、雕刻的方式,古埃及、北欧多采用这种形式。
2、弦歌诗人:一般以“传诵”的形式,希腊神话多采用这种形式。
3、历史学家:一般以“手写抄录”的形式,中国“神话”多以这种形式,他们喜欢把“神”当作古代皇帝。
这三类人,既是神话的保存者,也是修改者。就如我们玩的“传话”游戏一样,在传递的过程中,神话也在悄悄改变。
一方面,因为传递者们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去整合内容,随着时代发展,不合时宜的内容就会被删掉或修改,这正如书中所述“合意者增饰之,不合者删去”;另一方面,由于当时没有文字,只能靠口口相传,无法证明“保存者”听到的是经过几轮修饰的版本。由此可见,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大多数神话,都是经过了人为修改后流传下来的。
(三)神话的更迭变化
在书中,作者研究了很多中国神话中,随着时代变化的“神仙”们,比如,我们熟悉的西王母这个形象,在《山海经》的《西山经》中是这样描述的:“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
随着时间推进,到了汉初,“西王母”就从“豹虎结合”的“凶神”,变成了“拥有不死药”的吉神了,也就是我们熟悉的形象。从这点我们也可以看出,神话在历史长河经过了洗涤、更迭,丢失的不仅仅是皮毛,有时候甚至性质也发生了改变。
读完《茅盾讲中国神话》,最大的感受就是不仅增长了知识,也改变了我对“古代人”的刻板印象。原本以为,与现代人相比较,古代人更注重物质生活,现在来看,他们在精神世界上也有所追求,而且志向高远。就像茅盾所言:“原始人喜欢探寻那些巨大的问题,如天地、人是怎么来的,天外还有什么……”这就是他们的宇宙观。
我想,不仅是原始人,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一样,都要永远保持好奇心,永远在“知和未知”的循环中,不断转换、深究,这样才能有所成长,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