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之魏书
第一:曹操
曹操是三国第一男主角,地盘最大,实力最大。
曹操最著名有二,一是“宁可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这就不说了,看了三国志的都知道,原文为“宁我负人,毋人负我。”这一个量的差别,就有着本质的区别了。天下二字为罗贯中加上去的,我们还是不要以一部小说去判断一个历史人物吧。
最著名第二是挟天子以令诸侯。我觉得这也是曹操成功的最大原因。董卓当国,袁绍立刘虞为帝,曹操拒之。“董卓之罪,暴于四海,吾等合大众、兴义兵而远近莫不响应……诸君北面,我自西相。”曹操迎回汉献帝之后,书中记,自天子西迁,朝廷日乱,至是宗庙社稷制度始立。
曹操掌握了那个时代的大义。古代中国,君为臣纲是最大的大义吧。朝代末年,各个想当皇帝的人都要找一个皇子皇孙的小孩当一个名义上的皇帝,并说这个才是正统,屡见不鲜。
我想说说,何为大义,不是道德制高点,就我的理解,是多数人,或者精英阶乘认为那样是对的,说不大好,反正有那么一个东西。而且这个东西是变化的,无论你个人再牛都不可能违背这个东西。大概记得林肯说过这样的话,他并没有什么超前的伟大思想,只是一个勤勉的政治家,走在民众前面一点点。顺应民意,在民意前面一点,就是伟大的政治家了,反面例子就是新朝的王莽,就算你是“穿越者”你也不可能超越时代去搞一些东西。
曹操成功的第二个因素,我觉得是他的奋斗精神,也很值得今人学习啊,曹操虽然成就最大,但他并没有袁绍那样四世三公的背景,他的成就实实在在都是打出来的,而且远不是一帆风顺的。
战斗记录:打董卓,打黑山賊,打陶谦,打吕布,打袁术,打刘备,打袁绍,打刘表,打马超,打孙权,打张鲁。并且不止一次负伤:打董卓,太祖为流矢所中,所乘马被创;打吕布,太祖陈乱,驰突火出,坠马,烧左手掌;张绣降,又反叛,公与战,军败,为流矢所中,长子昂战死。
战斗吧,少年。
第二:魏各本纪
曹操,曹丕,曹睿,曹芳。看来是一代不如一代,中国有句古话叫富不过三代。创业之主最艰难能奋斗,继承之主也经历过奋斗年代,能力也大多在线,再往后第三代,成长于锦衣玉食之间,这个不识疾苦,好大喜功等等就纷至沓来了,这也是人性之一大体现吧。到了一定程度,一切得来都太过容易,哪里还有奋斗的精神呢。人性中都有懒惰的东西,一旦你接受了安逸的东西在想回到奋斗的状态,很难那,人最大的敌人还是自己。
太阳底下无新事。以前看三国演义,到后面曹操刘备关羽等等都死了之后,就看的不大仔细了。魏与蜀的斗争,曹操与刘备,司马懿与诸葛亮,邓艾与姜维,经历了不止一代人啊。又曹魏代汉,司马晋代魏,同样的故事。历史的车轮不断向前,其实并没有什么新鲜的事情。我们不过是也在重复前人曾经做过的事情,记得有一句话,我笑古人,正如后人笑我。放下一些功名利禄,使自己开心些吧。
魏与蜀的战争。曹操与刘备,司马懿与诸葛亮,邓艾与姜维。貌似一代不如一代,但是所干的事情并无本质上的区别。有些人成就大些,有些人成就小些,又有些人没什么成就,但是追求美好人生的心都是一样的。联想王阳明足金的比喻,贵在诚意,贵在每个人在他自己的经历上面真诚的面对他的生活。
第三:董卓
给我的感觉,董卓像一个黑帮老大。能结交豪帅,杀耕牛与相宴乐。对手下也不错,赐缣九千匹,卓以分与吏始。打仗也不错。一个成功的黑帮老大都有这些素质,他也有混混的缺点,残忍,贪财,目光短浅,格局不够大。可以为一方之枭雄,执掌天下嘛,没这个能力气魄。
第四:袁绍
读袁绍的故事蛮有意思的。我觉得袁绍的故事可以分成两段。第一段到打败公孙瓒雄拒四州为止,第二段为之后。
袁绍出场的时候,大将军何进与绍谋诛宦官,这已经近乎权力中心了,后来董卓来了,废少帝立献帝,袁绍出奔。登高一呼,从者如流。打败韩馥,公孙瓒,坐拥四州,成为实力最强大的军阀。
然后为第二段,简直是秀抄作啊。
首先,拥有四州,各个儿子分封出去,这是还没评定天下,就开始分家产了?
谋臣劝他迎立天子,狭天子以令诸侯,袁绍不的。曹操去打刘备,谋臣劝他,抄曹操后路打他去,袁绍不的。谋臣劝他,曹操能打仗,我们骚扰他不让他发育,袁绍不的,就要和曹操直接干。谋臣劝他,颜良不可单独领一军,袁绍不的。
论出身,论名望,论实力,袁绍全部都在曹操之上,最后成全了曹操。袁绍你真的不是上天专门给曹操安排的陪练吗?
陪练当然是开玩笑,这完全关乎到两个人的个人能力,自身的软实力。两个人的一段对话大概能见其一二,关于如何争天下。
袁绍曰: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沙漠之众,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济乎?曹操曰: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第五:曹爽
驽马恋栈豆。
父亲是曹真,与司马懿同为托孤之臣,后加封司马懿为太傅,开始独掌朝政。曹操,曹真,曹爽,到他这也是曹家的第三代。他最后干了什么大事呢,高平陵之变,华丽丽的让曹家的权力转移到了司马家。
曹爽当然不是一无是处的,能爬到权力的巅峰,肯定自有他的能力。给我的感觉吗,曹爽和袁绍,慈禧等是一类人,搞内部斗争可能很有一手但是搞外部创业,似乎没有很大的能力。
有一句话是什么人什么命,一个庸才也许因为机缘巧合得报大名,但是他也没有那个能力去开创更好的局面。
第六:荀彧
还是受演义的影响吧,荀彧没有诸葛亮,周瑜名气大,以前也不大了解。读完了荀彧,有一些哀伤,来源于荀彧的死法。不论是以忧薨,还是服毒自尽,既非寿终正寝,也非战死沙场,抑郁而终吧。
陈寿评其为王佐之才,曹操评其为我之子房。比之张良,两个人也真有些相像吧,都有些决胜于庙堂之上的意思,在大的战略方面给主公很好的建议。两个人最大的不同决定了两个人的结局,刘邦上面没有了,而曹操上面还有汉献帝,荀彧死后第二年曹操进封魏公,让人唏嘘。
伯夷、叔齐不食周栗被人推崇,以中国人的道德观,任何在改朝换代的时代,忠于前朝,至死不渝的人都被推崇,从这个角度去说荀彧也算得其所哉。
从荀彧的角度看,应该曹操进封魏公无疑就表示着他的不臣之心了吧,而荀彧自己是忠于汉的。辅佐了二十年的主公,与自己的想法不同,无论荀彧最开始知不知道曹操的不臣之心,这个时候他都一定很悲伤吧,那么这二十年自己干的又算什么嘞。
第七:关于英雄豪杰
刘备投靠曹操的时候,谋臣谏曰:刘备,天下英雄,志在四方,不如早图之。刘备从曹操那里离开的时候,谋臣谏曰:刘备志气远大,放走他估计会谋反。后来果然反走曹操。
为什么刘备会被忌惮,而刘表不会。什么样的人,才有可能成就大的事业,成为史书中的英雄豪杰呢。
首先我想是志向,有一个远大的志向的人才能看淡眼前的得失。反面的呢就是曹爽这样的,高平陵之变后能说出:纵使投降,我亦能做一个富家翁而。
比曹爽好一点的是刘表这样的,有点想法,但没什么行动。曹操和袁绍在官渡相持,刘表应该干什么呢,上策是等他们两败俱伤自己出来收拾残局,中策是在两个中选一个去投靠,雪中送炭啊。刘表干了什么呢,按兵不动,等曹操收拾完了袁绍在掉过头来打自己。
比刘表在好一点的是董卓这样的,有理想,有实力,敢行动,但是一意孤行,行事方法与主流不符。
比董卓更好的就是曹操这样的,有理想,有行动,而行动又能合乎某种规则,所以能成事儿。
第八:选择
前有荀彧,后有司马朗,生逢乱世,举家迁移。避过了战乱,他们也都是世家大族,这个事需要你有那个见识,预见性,然后加以金钱为后盾。有些像用脚投票,在你这里生活的不好,我可以搬走。
第九:枣祗
枣祗,这人谁呢,没什么名气。但魏武故事:祗子处中,宜加封爵,以祀祗为不朽之事。就是他建议曹操实行屯田制,解决曹魏的粮草经济问题。
三国的故事,最初我们想不过是曹操刘备孙权三个人干架的事,放大一点荀彧诸葛亮周瑜等等实行谋略的事,在放大一点,就有非常多的人物了。他们虽然不那么显眼,但是也在自己的地位上依着自己的想法做出自己的贡献。
历史是所有人一起造就的,只不过史书只记载王侯将相而已。《平凡的世界》有这样的说法,你掏出的碳为千家万户送去了电力,这就是掏碳工人的不朽了。日本为什么这么发达,那是因为每个日本人拼命工作造成的。欧洲为什么总是德国统领,因为德国人没有法国人那么瞎浪漫,意大利人那么懈怠。
第十:杜畿
为官一方,造福一方百姓。杜畿可谓这样的好官了。
杜畿为河东太守,上任的路上,卫固等为乱,遣夏侯惇领大军征之。
杜畿讲了一段话,大意是说,河东有三万户,并不是都要为反的。直接派大军征伐,不想为乱的人必定被裹挟。你打败了固然不好,即使打胜了,是残一郡之民。从这里就可看出为民着想了,独自前往,用计谋评定了河东。
当了河东太守以后,崇宽惠,与民无为。民辞讼,亲见为陈大义。养鸡养猪,皆有章程。大概就是经济上为民谋福利,刑法上(民事诉讼吧)以说服教育为主。生逢乱世,那里的百姓遇到了一个不错的父母官。
百姓又是如何报答他的呢,马超之叛,旁边的县多有呼应的,河东与其相近,但民无异心。曹操征汉中,遣五千人运,运者自勉曰:人生有一死,不可负我府君。
老百姓嘛,可能没有那么多想法,谁让他们过好日子,他就跟谁。使人联想到共产党的得天下,不就是使多数人相信跟着他们能过上好日子嘛。从大道理上说,这也就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第十一:五子良将
张辽,张文远。跟曹操之前,也跟过好几个老板啊,丁原,何进,董卓,吕布,最后才跟了曹操,这就可以看出跟一个好老板的重要性了。现在不是讲跟对人才能有更好的发展吗,就是这么回事。
合肥之战,壮哉文远。八百对十万,勇不可挡啊。敢打,并且知道什么时候,怎么打,堪称有勇有谋。
五子良将,我觉得张辽,张郃,徐晃,都是很好的将才啊。这里就要说一点了,张辽从吕布归曹操,张郃从袁绍归曹操,徐晃从杨奉归曹操,都不是从最开始就跟随曹操的。曹操虽然说是任天下之智力,但他也是人,那就有个亲疏远别,张辽,张郃,徐晃,五子良将在曹魏只能是二流,将才,而一流,当元帅的呢,都是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曹真这些。这个信任度,不可同日而语。
读到曹操除了诸夏侯,曹以外的将军们,曹操还是牛啊。打吕布收了张辽,打袁绍收了张郃,打刘表收了文聘,打张鲁收了庞德。我以前喜欢玩三国群英传,最喜欢的一件事就是收服各种厉害的武将,曹操也很喜欢这么干啊。
第十二:邓艾
又一种典型,功高震主。一只偏师就灭了一个国家,不世之功勋,功劳大大滴,也被封为了太尉,武官的最顶点。
没有请示领导,就把战后事宜全权处理了。这个时候,领导告诉他:“事当须报,不宜辄行。”就是说你得听我的啊,可他回报,将在外军命有所不受。然后就悲剧了。
不管邓艾忠与不忠吧,你要让领导觉得你是忠的。不要让自己功劳太大,封无可封那就只能弄死你了。领导可能也不会去猜测你到底是不是忠的,只是不能有权力过大而又不听话的人罢了。
曾经看过一部小说,《佣兵天下》,也是一个将军为帝国打仗,打一点,封一次官最后全军都是贵族,有人劝他,上一次有人统领一只全是贵族的军队的是帝国的开国大帝。
作为属下,能干是必须的,立功也是必须的,但是太能干,太能立功,而又不知收敛,那就离死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