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老师游记:中国南北悬空寺

我国的寺庙建筑群中,有两座堪称奇妙的悬空寺。一南一北,遥相呼应。

一般的寺庙大都建在平地。即便修在在山上,往往也都矗立在山坳的平台之上。但是,这两座悬空寺却偏偏建在悬崖峭壁,悬在半空之中,其建筑技术和艺术造诣不可谓不奇,可以与之媲美的,只有古巴比伦传说中的“空中花园”,完全配得上“天下奇观”的称谓。

北面的一座悬空寺,位于山西浑源县,名声显赫。

这座悬空寺,建于1400年前的北魏后期,是我国五岳名山之一的北岳恒山十八景中最独特的一景,号称恒山第一胜景,素有“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的俚语,以如临深渊的险峻而著称。

早在1992年,我们在攀登北岳恒山的途中,曾兴致勃勃地寻找过这座久负盛名的悬空寺。

1992年正在维修的悬空寺

可惜到达目的地的当日发现,悬空寺正在定期大修,寺庙建筑全都被脚手架层层缠绕,也不允许任何游客攀登。

沮丧之余,只得分头择景合影留念,总想着能够有下回再来登寺。

可惜一晃30多年过去,物是人非,我们再也没有一起登上悬空寺的机会了。

远远望着悬在半空的寺庙,这里的山势陡峻,两边是直立百余米、如同斧劈刀削一般的悬崖。悬空寺就像是粘贴的悬崖上,真有凌空欲飞之势。

当年在此地,不禁暗自思忖:古人为何要不畏艰险,把一个“空中楼阁”杵在这“不闻鸡鸣犬吠之声”,连鸟兽都不易到达的悬崖上呢?

就着别人的摄影图片,简单讲讲这座悬空寺的来龙去脉以及它的玄妙之处。

恒山悬空寺

1500年前,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南北分裂时期。鲜卑皇帝拓跋珪从草原南下,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他建立的政权叫做北魏(386年-534年),这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第一个王朝,其疆域直抵黄河以南。北魏虽然仅仅享国148年,但其继承的“魏晋风范”却影响了中国整整几代人。最为著名的是后来魏孝文帝的改革,实行汉化,民族融合的政策流芳千古。

北魏皇帝坐镇大同,各种宗教也向都城汇集,佛、道为了争夺信众,竞相修建本宗本派更具想象力的寺庙道观,而且越建越宏伟,越建越奇特,以便更能吸引眼球。

在道教的影响下,北魏皇帝大量修建道教庙宇,天师道场在国都平城拔地而起,享受国家祭祀的恒山岳庙,悄然矗立于北岳的主峰。

公元398年,天师道长寇谦之仙逝前留下遗训,要他的弟子建一座空中寺院,以达“上延霄客,下绝嚣浮”。换句话说,就是让人们登上这处寺院后,能与天上的神仙共语,抛弃人世间的烦恼。他的弟子们多方筹资,精心选址,将这个寺庙群集中在一个悬空的庞大崖龛内。

北魏建造的三大石窟

佛教当然也不甘示弱。在佛教东传的过程中,中国的三大石窟全都与北魏密切相关——在大同开凿云冈石窟,在敦煌扩建莫高窟,南下后又在洛阳形成了龙门石窟。

为了争夺这座悬空寺的“停车位”,佛教徒首先让寺庙的名称从道教常见的“观”改称为“寺”,其次把他们的佛祖释迦摩尼也挤进了悬空的宝殿里。

这样一来,悬空寺的宗教气氛便超出了常人的想象,它把道教“山中宰相”陶宏景提出的“三教合流”的思想,融汇于空中寺院内,并将“三教殿”建在了寺院的最高处,使神态各异的三位教主共居一殿,和睦相处。殿内正中端坐着佛祖释迦牟尼,慈和安祥;左边是儒家始祖孔夫子,微笑谦恭;右边是道教主老子李聃,清高豁达。三位圣人正在友好的气氛中进行对话。

悬空寺的三教殿

有人说,这是中国仅存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更有人将“悬空”二字解读为“玄空”,“玄”代表道教教理,“空”代表佛教教理,只有儒家的学说不知去向。

然而,我们曾经到过宁夏黄河边的中卫沙漠。就在沙漠的旁边,一座著名的中卫高庙保安寺拔地而起。

保安寺也是近代三教合一的典型寺院,如寺内小牌楼有寓意三教合一的对联:上联“庙貌巍峨清净通一气”,下联“神灵感应慈悲忠恕不二门”,横批“三教同源”。

宁夏中卫保安寺

砖牌坊之砖柱上也有上联“儒释道之度我度他皆从这里”和下联“天在人之自造自化尽在此间”。殿内塑像有佛像,神仙和孔圣牌位,明确反映了明清时期的儒释道的三教融合。

此外,我们也曾看到,香港闹市区的黄大仙庙,香烟缭绕,信众熙熙攘攘。

香港黄大仙庙

“三教同源”的匾额赫然悬挂其上。可见“三教同源”的庙宇在华夏大地并非只有唯一的这一座。

悬空寺之奇,其实更在于它的建筑工艺。令人费解的是,古代的工匠是如何做到将重达十数吨的寺庙,悬挂到山体上呢?从照片看,悬空寺难道就支撑在这些纤细的木杆杆上?

据有关专家介绍,古代施工的工匠们先从高处用绳索滑下,凿出一个可以施展的平台,再凿出一排排巨大的石孔。选用质地坚硬的铁杉木,用桐油长时间浸泡防腐防潮。铁杉木的一头预先打上楔子,当这些木材插入石孔时,楔子便会自动将木材撑开,恰好卡在内大外小的石孔内,等同于现代的“膨胀螺栓”,每根铁杉木可以承受数吨的重量。

近观悬空寺

然后,工匠们再次展开“悬空作业”,将建筑材料运上山崖,悬吊至铁杉木横梁处。在半空中的横梁上设立柱,立柱上再搭建梁、枋。利用中国传统的榫卯组合,一层层殿阁便跃然而出。悬空寺的建筑主体——南北两座阁楼,就是这样搭建完成。而寺院、禅房、佛堂、鼓楼、钟楼在内的大大小小殿堂40间,南北错落第次排列。殿阁之间,则用栈道连接。

后世之人在楼阁下方,增设了数十根纤细柱杆,从而制造出了一种假象,仿佛整个建筑完全由这些颤颤巍巍的柱子支撑。

悬空寺的壮观,可见于徐霞客之记叙。明代旅行家徐霞客于公元1633年游览恒山,见多识广的旅行家见到悬空寺,却认为自己需要鼓起勇气才敢攀登。悬空寺旁的“壮观”二字,传说为李白所题,原迹已不存,1990年重新以华严寺李白笔迹拓片摹刻,旁边多出的一点,喻意“比壮观还多一点”。徐霞客之言,足以证实此话不虚矣。

南面的一座悬空寺,位于福建泰宁县,鲜为人知。

这座悬空寺的真实名字叫甘露寺(并非刘备招亲的那一座),修建于公元1146年(宋绍兴十六年),距今也有850多年的历史。

甘露岩寺位于泰宁五星级景区大金湖西岸,长滩人形山西侧,是泰宁最负盛名的岩寺,需要乘坐游艇才能涉水进入。

甘露寺: 右鼓左钟,庙(妙)在其中

岩寺隐藏于赤石深壑之中,左边一口巨大无比的“钟”,右边那块像一面独步天下的巨“鼓”。隐藏在这钟鼓石之间的甘露寺,历来就有这么个说法叫“右鼓左钟,庙(妙)在其中”。

弃船登岸前往甘露寺,拾阶而上。山门呈拱形,由石头砌成,两侧有一幅对联,上联:层层楼阁一柱挈状元还母愿;下联:滴滴甘露万人饮观音赐吉祥。

对联道出了甘露寺的由来:它的建造原因无法与北悬空寺的宏大叙事相媲美,仅仅是一位古代状元郎为母还愿的产物。

甘露寺岩穴高80多米,深度及上部宽度均约30多米,但下部宽只有10多米,呈倒三角形。

一柱插地 ,不假片瓦 

古人把这地理上劣势变为建筑上的优势,采取“一柱插地,不假片瓦”,形成了独特结构的悬空建筑。

即一根粗大的柱子落地,撑托起了四幢悬空的重楼叠阁。我倚在柱子上听人讲古,呵呵,甘露寺讲的还是我本家的故事。

传说从前此庙很小,供奉着送子观音菩萨。北宋时叶祖洽的母亲特地从城里赶来求子,并许愿道:“如果我生了儿子,一定重修这座寺庙,岩有多大,庙盖多大”。

后来叶母果然得子,长大后居然高中状元。为了偿还母亲的夙愿,叶状元调集天下建筑高手来此建庙。因为这里地势险峻,寺庙一直盖不起来,连皇帝派来的建筑师也感到发愁。

直到有一天,一位名叫周斫头的建筑师看见某人扛着一根又粗又直的大圆木,平稳地放在抬木头用的Y形铁叉之间,顿受启发,当众宣布就按照这个方法修建寺庙。

南悬空寺甘露寺

叶家主事闻讯,忙问其方案,周斫头投其所好地说道:“府上状元姓叶,一木四横;这岩下窄上宽,呈倒过来的品字,意为当朝一品官。”叶家老少听了,无不欢喜,便把这根独木柱叫作状元柱。

据考证,公元12世纪时期日本名僧重源法师曾三度入闽考察,学习甘露岩寺的建筑工艺,回国后重建了举世闻名的奈良东大寺的大佛殿。

日本奈良东大寺

东大寺的大佛殿,大量使用的T形头拱即取样于甘露岩寺,被誉为大佛样。由此,甘露岩寺的名声也越来越大,直到今天,被世人奉为南悬空寺。

北悬空寺的铁杉楔,南悬空寺的独木柱。南北悬空寺,无关佛道,无关状元,我国古代匠人的聪明智慧,经典流传,才值得后人永世赞颂!

你可能感兴趣的:(叶老师游记:中国南北悬空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