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巨头的隐形天花板

何为隐形天花板(Invisible Asymptotes)?

隐形天花板是我们按照公司现有的途径,势必会遇到的增长瓶颈。

成功的产品人需要做的是,在距离触达天花板还很远的时候,提前发现并解决了天花板的核心问题。

为何隐形天花板难以被发现?

产品的最初成功,靠的是产品与市场的匹配(Product-Market Fit),这里的市场指的是某个细分的市场,它可以是区域性的、年龄段的、或者是新鲜事物偏好上的。

在产品初步成功后,达到天花板前,产品人既要理解当前产品为什么与(已占有的)市场匹配、以及如何更好匹配,又要理解当前产品为什么与(未占有的)市场不匹配、以及如何做出改变。然而,突破天花板的策略与之前导致成功的策略可能是不同的。

几个互联网巨头的隐形天花板与突破策略:

Twitter:

天花板:产品的核心属性(提供近乎实时的知识共享的感觉)只对部分人群(信息重度依赖症人群)有吸引力。

突破策略:发挥其(单向追踪模式的)消息传递平台的威力,为其它产品提供基础设施。

Snapshat:

天花板:为年轻人设计并优化的用户体验既无法吸引年长的人, 也无法吸引上了年纪的年轻一代。

突破策略:增加产品的普适性,尽管这会稀释产品最初的鲜明特质与现有用户的偏好。

Facebook:

天花板:把现实中相对隔离的社交群体(以及各个群体中具有的不同身份)统一化后,人们对分享动态变得畏首畏尾。

突破策略:群组模式,用社交目的或者意识形态细分群体。

Instagram:

已突破的天花板:(1)对于内容质量的高标准(图片分享平台的天然属性)降低了用户发布内容的频率。照搬Snapshot的Stories功能(不出现在主页的信息流中,到期自动删除)突破了这一天花板。(2)单个App能够容纳的功能存在上限。传言其正在考虑将聊天的功能单独拆成一个App。

天花板:非结构化的信息流适合填充人们的休闲空间,但并不会让人们留出一整块的时间专注于此。

突破策略:将内容结构化,即把整体的信息流拆分成若干不同的单元,让用户在浏览不同类别的内容时有心理预设。

Amazon:

已突破的天花板:(1)每笔交易加收运费降低了人们的购物冲动。Prime会员制通过预付运费的方式,巧妙地从心理学的角度化解了这一难题。(2)配送的速度降低了人们的购物冲动。修建更多更密集的仓库以及未来的无人机配送可以缓和这一矛盾。

天花板:目的导向的产品擅长满足客户的明确需求,但不擅长创造需求与欲望。(由于Amazon上卖的绝大多数是一般商品,用户这个弱点并不致命,因为用户有可能在别的平台被种草,但最终会回到Amazon完成购买。)

突破策略:通过艺术化的设计与发散式的推荐,刺激用户的购买需求。

如何找到自己的隐形天花板?

问用户,包括那些使用我们产品的人,以及不用我们产品的人。

尽管消费者通常说不出自己到底要什么,但他们至少能表达自己不想要的。

随着公司的发展,我们更需要去关注那些从来没有进入漏斗、或者刚一进入就立刻离开的用户。

负面评价长期看来都是有价值的,因为它们都隐隐指向产品在某一用户群里中的天花板,即使这个天花板还远远没有来到。

对于用户的顾虑和质疑,不要急于解释,因为我们永远没有机会跟每一个用户解释,而是要考产品本身去说话。

问自己,世界上所有不用我们产品或服务的人,他们每个人的原因分别会是什么?

不要过分依赖直觉,而要结合数据与用户反馈。

时刻提醒自己适应性学习(Pattern-Matching)的局限,持续的小修小补只能到达局部最优。这是颠覆者的机会,也是自我颠覆者的宿命。

建立起“关注天花板”的人生观,这会让人从长远上更成功。

提前发现局限,然后要么突破,要么和解。

接受自己在某方面的局限,和自己的平庸和解,然后在更适合的赛道寻求突破。

Reference

英文原文

中文翻译

你可能感兴趣的:(互联网巨头的隐形天花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