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教于乐?别傻了,学习只有一种姿势

现代教育中强调寓教于乐,宣扬每个学习者都有“快乐学习”的权利。而每个人的确有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有的人喜欢多看,有的人喜欢多听,而有的人喜欢动手实践。

《科学美国人》网站刊登的一篇研究综述,就对不同的人选择的不同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效果进行了研究。

这个研究发现,大部分学生,并没有使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比如有的学生说自己最喜欢动手实践,但是他实际的学习过程里并没有多少动手实践。等于是这些人都在用自己不喜欢的方法学习。

但是有差不多1/3的学生,他们的学习方法跟自己的喜好是匹配的 —— 他测试出来喜欢用哪种方法学习,实际上用的就是那种方法。可以想见他们的学习过程肯定更愉快。那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是不是比别人更好呢?没有!虽然他们在用最喜欢的方法学习,他们可能很享受学习的过程,但他们并没有获得更好的成效。看来“享受”,不等于就能学得更好。


那什么是真正有用的学习方法呢?

专栏作家万维钢老师在《精英日课》专栏里,列举了被现代科学研究证明了的真正有效的一些学习方法。

1.间隔学习

我们学习各种技能,有时候会遇到一个短暂的“平台期”。学习知识并不是越快越好。复杂的技能需要时间间隔。

人脑的记忆原理,是“提取记忆”这个动作能够加强原有的记忆。所以有点间隔,暂时“忘记”一下,过不久再“回忆”一下,是效率最高的学习方式。

现在心理学认为人有两种“工作记忆”。“短期工作记忆”相当于计算机内存,是完成一项具体工作的时候大脑随时使用的记忆。“长期工作记忆”相当于硬盘,是我们平时的知识储备。

所谓学习,就是把进入到大脑的短期工作记忆的内容强化吸收,写进长期工作记忆之中的过程。所谓创新,就是把长期工作记忆中的相关内容调出来,放在短期工作记忆里跟新信息形成配合的过程。

2.随机学习:

随机排序学习法比有规律训练更有效。比如说小孩学写字不要一个字写十遍,最好几个字穿插着写。再比如做数学题不要同一个题型反复练,最好混合起来练习每次都不一样的解题策略。

再推进一步:不但学习内容应该随机安排,学习的地点,学习时候的环境,最好也能随机化。也就是说这堂课你在课桌上坐着学,下堂课最好在游泳池里泡着学,然后再下堂课可以考虑在床上躺着学……这种多样性的环境能对大脑产生各种刺激,特别有助于加深记忆。

3.间隔并且随机:

这周学了一点就放下,下周接着学得先提取一下前面的记忆,这样多次提取,记忆就加深了很多。交叉着在同一时期内学习几门课程,比学完一门再学另一门的效果好得多。

读书也是这样。我们应该随时都有好几本书在读。一本书拿过来读上一章就放下,明天换另一本书读,然后过几天再回到这本书接着读。这样每次读的时候都要先提取一下上一次的记忆,最后能记住的东西是最多的。

4.分块学习:

就是学习套路。把知识拆解成各种不同的“块”,通过各种重复训练,这些“块”就会以脑神经元连接的方式“长”在你的大脑之中。——这里我们说的“长”可不是比喻,而是切切实实地,你的大脑里出现了这么一个硬件组织。

脑子里长了这个“块”,就好像一台计算机里安装了一个子程序一样。将来要用到这个套路的时候你就根本不用有意识地现场琢磨怎么办,系统直接调用子程序,你可能完全无意识的就把这招给使出来了。这才叫流利。

5.刻意练习:

你已经知道这个方法了,我们再重复它的几个特点:

*只在“学习区”练习

*把训练内容分为有针对性的小块,对每一个小块进行重复练习,直到把这个套路“长”在大脑之中

*练习中要随时获得有效的反馈 —— 考试就是很好的反馈

*练习时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 —— 所以刻意练习不好玩

刻意练习的一个关键,就是要脱离舒适区,只在压力状态下做事。成长来自打击,技艺来自斗争。尝试、失败,再尝试、再失败,直到掌握为止,我们要的就是这样“有成效的失败”。

6.贝叶斯学习法:

一个15个月大的婴儿学习事物因果关系的速度,会比年龄比她大的孩子更快 —— 这是因为婴儿大脑的可塑性更强!之前掌握的信息越弱,你改变自己看法的可能性就越大。这就是为什么小孩学东西比大人快。不断地猜测、试探、调整猜测,观点随着事实发生改变。就是婴儿的学习方法,这就是贝叶斯方法。


读了这些“学习的真相”,我想起了修仙小说里面的一个词:“逆天改命”。学习也许就是一场与自己的斗争


寓教于乐绝对不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学习只有一种姿势:通过刻意练习,让知识在大脑中“长”成由神经元连接成的物理的“记忆块”。而在刻意练习过程中,必然要经历重复训练、遭遇挫折、改正错误,这将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一点都不好玩。


只有付出了努力和汗水,有过挣扎和斗争,你才能真正掌握知识。

你可能感兴趣的:(寓教于乐?别傻了,学习只有一种姿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