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一
翻译推理
(一)题目特征
题干或选项中出现多组“逻辑关联词”,如:“如果……那么……”、“只要……就……”、“只有……才……”、“所有”、“有些”、“……且……”、“ ……或……”等典型逻辑关联词。
(二)解题思维
先翻译,后推理!
1. 将逻辑关联词按照翻译规则翻译为①→②的形式(①、②分别代表两句话)。
2. 按照推理规则进行推导。
3. 特别提示:翻译规则和推理规则相当于数学中的“套公式”,熟记即可。避免通过理解语义来解题,否则很容易掉入命题人设置的陷阱中。
(三)翻译规则
(1)前推后型:即推导关系为A→B;
推理法则为:肯A必肯B,否B必否A,肯B否A不必然
① 如果A,那么(就)B
② 只要A,就B
③ 所有A都B
④ A是B的充分条件
⑤ A就/则/都/一定B
(2)后推前型:即推导关系为B→A;
推理法则为:肯B必肯A,否A必否B,肯A否B不必然
① 只有A,才B
② 不A,不B
③ 除非A,否则不B
④ A是B的必要条件
”前推后型“与”后推前型“综合记忆口诀:肯前必肯后,否后必否前,肯后否前不必然
(3)且、或关系
① A且B:二者都成立
推理法则为:一假即假,全真才真
替代关联词:和、但、又、也、与、而、同时、既...又...
② A或B:二者至少一个成立
推理法则为:一真即真,全假才假,否一推肯一
替代关联词:至少有一个
③ 要么A,要么B:二者只有一个成立
推理法则为:一真才真,全真、全假都为假
替代关联词:有且只有一个
实例1
环卫工老张说:人固有一死,不可能我死了,大家都不死。雷锋、焦裕禄、孔繁森都死了,但是他们至今还被人提及。
由老张的话可以推出( )
A. 除老张之外的其他人也都会死
B. 老张会死
C. 并非有的人不会死
D. 如果老张会死,至少有些别的人也会死
解析
对“我死了,别人都不死”做否定,推出要么我不死,要么我死了,有的人也会死;这都能使得“如果老张会死,至少有些别的人也会死”成立,因此本题选D。A、B、C三项都不能推出。
故正确答案为D。
实例2
为了应对市场竞争,提高产品的科技附加值,某公司决定从甲、乙、丙、丁、戊、己六种产品中选出三种进行科技攻关。我们了解到以下情况:
(1) 甲、丙两种产品至少要选一种;
(2) 乙、戊两种产品至少选一种;
(3) 丙、戊两种产品都不能与乙产品共同入选。
根据以上条件,已知戊产品未被选上,由此可以推出( )
A. 甲、己产品同时入选
B. 乙、丁产品同时入选
C. 乙、己产品同时入选
D. 甲、乙产品同时入选
解析
根据条件,戊产品未被选上,而乙、戊两种产品中至少应选一种,所以乙产品肯定入选。而丙、戊两种产品都不能与乙产品共同入选,如乙产品入选,丙产品肯定没入选。由于甲、丙两种产品至少要选一种,且丙产品没有入选,那么甲产品肯定入选。根据已知信息,无法断定丁、已产品是否入选。
故正确答案为D。
实例3
指出下列推理中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些人既喜欢吃牛肉,也喜欢吃鱼片,王佳喜欢吃牛肉,所以她也喜欢吃鱼片
B. 大量抽烟会导致肺癌,朱某不抽烟,所以朱某不会得肺癌
C.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所以,有的社会主义国家同时也是发展中国家
D. 艺术没有阶级性,艺术是一种社会现象,所以,社会现象都是没有阶级性的
解析
A选项可翻译为:有些人→喜欢牛肉和鱼片,王佳→喜欢牛肉,所以:王佳→喜欢鱼片。不能根据“有些人”的情况推出王佳的情况,所以A错。
B选项可翻译为:大量抽烟→肺癌,朱某→不抽烟,所以:朱某→不会得肺癌。“朱某→不抽烟”可视为“大量抽烟→肺癌”的否前,否前推不出必然性结论,不能确定朱某是否得肺癌,所以B错。
C选项可翻译为:中国→发展中国家,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所以:有的社会主义国家→是发展中国家。符合三段论推理形式,所以选C。
D选项可翻译为:艺术→没有阶级性,艺术→一种社会现象,所以:社会现象→没有阶级性。根据三段论推理规则,只能推出“有些社会现象是没有阶级性的”,所以D错。
故正确答案为C。
考点二
真假判断
(一)题目特征
题目中给出若干个命题,这些命题有真有假,要求通过判断命题的真假情况推理出某些结论。
(二)解题思路
找关系,看其余!
1. 首先找矛盾关系,再找反对关系。
2. 关系句以外的论断,看其余论断的真假。
(三)真假推理
(1)矛盾关系
特点:非此即彼,非彼即此(两者永远一真一假)
常考矛盾关系:
① “a是b”和“a不是b”
② “所有S都是Р”和“有的S不是P”
③ “所有S不是Р”和“有的S是P”
④ “A→B”和“A且-B”
⑤ “A且B”和“-A或-B”
⑥ “A或B”和“-A且-B”
(2)反对关系
反对关系及其特点:
① 反对关系:“所有S是P”和“所有S不是P”
特点:两个“所有”,必有一假,可以同假
② 反对关系:“有的S是P”和“有的S不是P”
特点:两个“有的”,必有一真,可以同真
(3)包容关系
① 所有→某个→有的
特点:所有为真,则能推出某个和有的为真;某个为真则能推出有的为真。
简记为:所有→某个→有的,前真后也真,后假前也假。
② A且B→A→A或B
特点:A且B为真,则能推出A为真、A或B为真;A为真则能推出A或B为真。
简记为:A且B→A→A或B,前真后也真,后假前也假。
实例1
张三家丢一头牛,四位乡邻受到怀疑,经过一番讯问,四人的回答如下:
李甲说:“这事一定是赵丙干的,他一向手脚不干净。”孙乙说:“我没有偷牛。”赵说:“我也没有偷牛。”王丁说:“我认为李甲说得对。”后来经过查找,终于找到了盗贼,原来这四位乡邻中只有一个人说了真话,其余三个人都说了假话。
请问,谁偷了张三家的牛呢?( )
A. 李甲 B. 孙乙 C. 赵丙 D. 王丁
解析
① 找关系。李甲和赵丙两人的的话为矛盾关系。
② 看其余。根据李甲和赵丙是矛盾关系以及“只有一真”的限定,可知其余为假,即孙乙和王丁说的话为假;根据孙乙的话“我没有偷牛”可知:偷牛的是孙乙。
故正确答案为B。
实例2
某省游泳队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高原集训,集训最后一日所有队员进行了一次队内测试,几位教练预测了一下队员的成绩:
张教练说:这次集训时间短,没人会达标。
孙教练说:有队员会达标。
王教练说:省运会冠军或国家队队员可达标。
测试结束后,只有一位教练的预测是正确的。
由此可以推出( )
A. 没有人达标
B. 全队都达标了
C. 国家队队员未达标
D. 省运会冠军达标
解析
① 找关系。张教练所说的“没人会达标”与孙教练所说的“有队员会达标”为矛盾关系。
② 看其余。根据矛盾关系的特性“必定一真一假”及题干的真假限定“只有一位教练的预测是正确的”,则真话一定在张教练与孙教练中,那么其余信息为假。根据王教练的猜测“省运会冠军或国家队队员可达标”为假,可知“省运会冠军未达标且国家队队员未达标”。
故正确答案为C。
实例3
某公司的财务部门共有15名员工。已知:
①有人熟悉税法;
②有人不熟悉税法;
③财务部小李不熟悉税法。
若这三句话中只有一句为真,那么( )
A. 15人都熟悉税法
B. 15人都不熟悉税法
C. 仅有1人熟悉税法
D. 仅有1人不熟悉税法
解析
利用反对关系“两个有的,必有一真”,结合设问只有一句真话可知,第三句话一定为假,而真的情况是:小李熟悉税法,根据包容关系“某个→有的”可知,有人熟悉为真,所以有人不熟悉税法为假,真的情况是所有人都熟悉税法,选择A。
故正确答案为A。
考点三
组合排列
组合排列
题目特征:这类题型的特征是题干给出了两组或两组对象的信息,并且给出了这几组对象之间的关系,要求我们找到一个匹配正确的选项。
(一)代入排除法
特征:
① 题干条件确定,考虑排除法
② 题干条件不确定(真假未知),考虑代入法
(二)最大信息法
最大信息是题干中被提到次数最多的信息,把最大信息作为推理的起点。题干有确定信息也可从确定信息入手推理。
(三)辅助技巧法
① 符号
当题干存在比较,如身高、年龄、分数、收入等时,用>、<等符号。符号保持一致,要么全用大于号,要么全用小于号。
② 列表
对象和信息比较多,借助列表推理。
实例1
李长江、段黄河、张珠江、何海河四人同时参加一次数学竞赛,赛后,他们在一起预测彼此的名次。李长江说:“张珠江第一名,我第三名。”段黄河说:“我第一名,何海河第四名。”张珠江说:“何海河第二名,我第三名。”何海河没有表态。结果公布后,他们发现预测都只说对了一半。
由以上可以推出,竞赛的正确名次是( )
A. 何海河第一,段黄河第二,张珠江第三,李长江第四
B. 段黄河第一,何海河第二,李长江第三,张珠江第四
C. 李长江第一,张珠江第二,段黄河第三,何海河第四
D. 张珠江第一,李长江第二,何海河第三,段黄河第四
解析
这个题干中说了每个人只猜对了一半,说明题干的条件是不确定的,那么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代入法。代入后如果这个人的猜测同时为真或者同时为假,那么选项就是错误的。将各个选项代入到题干中发现,只有B选项符合猜测一真一假的条件。
故正确答案为B。
实例2
甲、乙、丙、丁四人一起去看话剧,买了4张连在一起的座位票。四人各自随机拿了一张票,分别猜了一下作为情况:
甲说:“我好像是坐在乙旁边。”
乙说:“我的左手边不是甲就是丙。”
丙说:“我肯定是坐在丁旁边。”
丁说:“甲应该是坐在我的左手边。”
假如他们四人都猜错了,那么他们面向银幕从左到右的正确座位可能是( )
A. 丙、甲、丁、乙
B. 甲、丙、丁、乙
C. 乙、丁、丙、甲
D. 丁、乙、丙、甲
解析
这个提问方式中带有“可能”字样,我们首先考虑代入法。代入A项,因为丁说的话是错的,所以甲不能坐在丁左边,所以A项肯定不对,排除。代入B项,因为丙的话是错的,所以丙和丁不能挨着,所以B不对,排除。代入C项,同理B项,丙丁不能挨着,排除。代入D项,发现题干条件完全不矛盾,即为正确答案。
故正确答案为D。
实例3
有教师、公务员、银行职员三人,其中甲不是银行职员,乙不是教师,丙不是公务员。教师比乙年龄大,丙在三人中年龄最小。
根据上述条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甲是教师
B. 乙是公务员
C. 甲不是公务员
D. 丙不是银行职员
解析
“教师比乙年龄大”可以写为“乙<教师”,由“丙在三人中年龄最小”可知“丙<乙”,故丙、乙均不是教师,则甲是教师,此时可得“丙<乙<甲”。而“丙不是公务员”,则丙只能是银行职员,那么乙就是公务员。
A项:说法正确,甲是教师,排除。B项:说法正确,乙是公务员,排除。C项:说法正确,甲不是公务员,排除。D项:说法错误,丙是银行职员,当选。
故正确答案为D。
考点四
逻辑论证
(一)论证三要素
(1)论点
1. 含义:作者的观点、态度、结论
2. 论点寻找技巧:
①关键词:表结论的引导词,如所以、结论是、这表明、说明/意味着、由此推出/可知、据此认为等
②首位句原则:当题目表出现关键词时,看看题干的首句或者尾句,有没有表示概括性的话,有的话可以作为论点
③结合提问方式:阅谁的观点就找谁的观点
(2)论据
论据:证明观点正确的条件、原因、例子(数据、事例、实验或调查内容)
(3)论证
①证明论据与论点阀关系有效性的方式
②论证方式很重要,日常生活中论证方式一般是隐含的(不会说出来),会默认二者有论证联系
如:
论点:大家今年会上岸——一定有
论据:大家今天在学习——可能有
论证:今天学习就会今年上岸——隐含其中
(二)解题思路
(1)看清提问
①最能加强/削弱
②最不能加强(排除加强项,选无关或前弱项)
③最不能削弱(排除削弱项,选无关或加强项)
(2)找准靶子:明确削弱/加强对象,找清楚关键论点
(3)预想方法:削弱/加强的方法
(4)对比选项:比较加强/削弱的力度,优选力度最强的
提示
(1)做削弱/加强的题目时,要先预想最强削弱/加强方式,然后去选项中对应,如果有就直接选,跟题目结合度高
(2)题干中有的部分可以略读,甚至只读一句,但是选项必须读完,不能只读一半
(三)削弱类题型
(1)常见提问方式:
如果以下各项为真,最能质疑/反驳/削弱/反对上述论证的是?
如果以下各项为真,最不能质疑上述论断的是?
(2)削弱方式
1. 否定论点(力度最强且最常考)
①直接找论点的矛盾命题
②举反例证明论点错误
例:年轻的老师上课很有趣
削弱论点:年轻的老师上课不有趣(直接否定)
小徐老师上课不有趣(举反例否定)
2. 拆桥(力度仅次于削弱论点)
拆桥是指论点与论据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例如:论点:我很幸福
论据:我很有钱
A.有没有钱和幸不幸福没有必然关系
B.有钱的人也不会幸福
C.有钱不是衡量幸福的唯一指标
A 项说明“钱”≠“幸福”,此选项为拆桥。
只要能说明“论据≠论点”的选项就是拆桥项。如果反例可以说明“论据≠论点”也是拆桥项。
3. 否定论据
①题干存在论据并且在找不到否论点和拆桥情况下,考虑否定论点
②题干中出现支持方、反对方观点,相反的情况通常否定论据来削弱
4. 因果倒置和他因削弱
①因果论证是指论点包含因果关系(......是......的原因;.......导致/使得/有助于.....),当论点是A→B的时候,B→A就是因果倒置。(因果倒置比较少见,如果出现了一般都是正确答案)
②他因削弱是指在论点原因1的基础上,选项增加另一个同时存在的、能导致相同结果的原因2,削弱的是原来原因的重要性或唯一性。
5. 削弱力度比较:
否定论点>拆桥>否定论据>他因削弱
6. 总结
①优选直接:考试中正确答案往往是比较直接、紧扣论点话题的选项
②必然强于可能:同等情况下,表述确定的选项比表述模糊的选项强
③整体强于部分:同等情况下,论及整体的选项比只论及部分的选项强
④类比加强力度弱
⑤警惕无关项(常见:主体/话题不一致、偷换论题概念)
(四)加强题型
(1)常见提问方式:
如果以下各项为真,最能加强/支持/赞同/证明上述论断的是?
以下哪项为真,是上述论断成立的前提/假设/必要条件?
如果以下各项为真,最不能加强上述论断的是?
(2)加强方式
1. 搭桥(力度最强)
①搭桥含义:在论点和论据之间建立联系(有关系)
②搭桥选项特征:同时包含论点和论据中的关键词,并肯定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
③搭桥方向:论据→论点
2. 必要条件
①必要条件:选项为论点成立的必要条件(没它不行)
②选项判别:否定代入。即先假设选项是错误的,代入题干论点不成立,则可以证明该选项是必要条件。
3. 解释原因
选项特征:说明论点成立的原因
4. 举例论证
选项特征:证明论点成立的例子
5. 类比加强
类比加强的力度非常弱,只有在其他加强方式都没有的情况下,才有可能是正确答案
6. 加强力度
搭桥>必要条件>解释原因>举例论证
实例1
史书记载,春秋战国时期的古滇国历时五百余年,在云南历史上的地位颇为重要。古滇国的青铜文化吸收和融合了不同地区和民族的文化精华,然而东汉以后,古滇国却神秘消失,唐代以后的史书上竟没留下任何记载。近年来,抚仙湖南岸江川县李家山墓葬群出土了数千件古滇青铜器,抚仙湖北岸相连的晋宁石寨山曾出土滇王印。据此,考古学家推测云南抚仙湖水下古城就是神秘消失的古滇王城。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支持上述推测?( )
A. 在抚仙湖水下古城,也发现了大量青铜器
B. 按考古常规看,王国都城附近都有墓葬群
C. 抚仙湖水下古城与史料记载的古滇国都位于今云南省境内
D. 据专家推测,抚仙湖水下古城与古滇国处于同一历史时期
解析
通过阅读问题,发现存在“支持”这个关键词,可知此题为加强论证题,题干中的论点是“考古学家推测云南抚仙湖水下古城就是神秘消失的古滇王城。”论据是“抚仙湖南岸江川县李家山墓葬群出土了数千件古滇青铜器,抚仙湖北岸相连的晋宁石寨山曾出土滇王印。”我们可以发现“抚仙湖南岸江川县李家山墓葬群”这个论据是无法直接推出“古滇王国”这个论点的,论据与论点之间缺少一个必要的联系,那么我们就需要将它们之间的必要联系建立起来。A选项提到“青铜器”,而题干提到的是“古滇青铜器”,不是一个概念,偷换概念的选项不选,所以直接排除。B选项建立起了论据“墓葬群”与论点“古滇王国”之间的必要联系,加强了论证,而C、D选项虽然也有一定的加强力度,但都只能作为一个论据补充到题干中去,加强论据。如果两种加强或削弱方式同时存在,依据削弱力度,不选力度弱的。而加强论证的力度要大于加强论据的力度,所以,不选C、D,选B。
故正确答案为B。
实例2
历史上一度盛行的古埃及、古巴比伦、古玛雅的语言文字已成历史尘埃,世界上现存的6000多种语言文字,平均每两周就消失一种。由此推算,到2050年,世界上将有90%的语言文字灭绝。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反驳以上观点?( )
A. 有许多语言学家正在研究这些语言文字
B. 古代语言文字往往是随着文明被征服而灭绝的
C. 许多濒危语言文字已经得到了重视和有效的保护
D. 现代的非文盲比例与古代相比有非常显著的降低
解析
通过阅读问题,发现问题中存在“反驳”这个关键词,可知此题为一个削弱论证题。论点是“由此推算,到2050年,世界上将有90%的语言文字灭绝”。论据是“世界上现存的6000多种语言文字,平均每两周就消失一种”。题干谈论的话题是语言文字灭不灭绝。下面看一下选项,A选项是在说有语言学家研究,B选项是在说语言文字灭绝的原因,D选项谈论的是文盲比例问题,这三个选项与题干的话题都不一致,话题不一致的选项不选,所以直接排除。而通过分析C选项,我们可以发现,它可以作为一个论据补充到题干中去,从而削弱论据,所以选择C。
故正确答案为C。
实例3
羟苯甲酮是一种常见的紫外线吸收剂,多用于防晒护肤品中,全球3500种品牌的防晒霜中均含有该物质,研究表明,即使是极低浓度的羟苯甲酮,也会给珊瑚带来致命的伤害,有专家指出,为了保护珊瑚,在海滨浴场应该禁止使用防晒霜。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支持上述观点?( )
A. 一些远离海岸的大洋中部分水域已检测到羟苯甲酮,但浓度较低
B. 羟苯甲酮易引起皮肤过敏,长期使用会影响人体免疫力和生殖能力
C. 羟苯甲酮会破坏、改变珊瑚的DNA,降低幼年珊瑚正常发育的几率
D. 人们在很多场合都使用防晒霜,仅在海滨浴场限制使用效果有限
解析
在该题中,论据是“防晒霜中含有羟苯甲酮;羟苯甲酮会给珊瑚带来致命的伤害”,论点是“为了保护珊瑚,在海滨浴场应该禁止使用防晒霜”。所以题干主要讨论的话题是:海滨浴场是否应该禁止使用防晒霜。A选项讨论的是水域中羟苯甲酮浓度低的话题,和题干话题不一致,排除。B选项讨论的是使用羟苯甲酮对人体的危害,与题干话题不一致,排除。D选项讨论的是海滨浴场限制使用防晒霜的效果,与题干话题不一致,排除。只有C选项,讨论的是羟苯甲酮对珊瑚会造成危害,所以海滨浴场应该禁止使用防晒霜,和题干话题一致,对论点能起到加强作用,是本题的正确答案。
故正确答案为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