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得,从我开始上学,开始读书起,父母就常常会在嘴边念叨说:要好好读书哦,好好读书以后才能挣钱,不好好读书就会像我们一样辛苦。
我的父母就是那种普普通通,没有接受过太多教育的人。但是每一次:他们都会讲谁谁谁家的孩子很会读书,很有出息,后来带着父母过上了多好的生活。
这种事例听多了,在我的认知里,就慢慢形成了:好好读书就是为了过更富裕,更舒服的生活,是为了变得更有钱。
除此之外,也没有谁再深入的讲过为什么要好好读书,我也就一直听着父母的话,在学校,乖乖的做一个好学生,努力的做好每一科的功课,认真的对待每一场考试。
以前,我家附近有一家书店。
店铺名字下面有一行小小的字:知识改变命运。
那时候,我一点也读不懂这句话,充其量就是认识这几个字而已,既不知道知识为什么能改变命运,也不知道知识如何改变命运。
但每次看到,还是会觉得心里的某根弦被拨了一下,还是会选择深深的相信,也许是隐隐觉得这大概就是和爸妈常说的道理一个意思吧。
就这样一晃很多年,慢慢的我上了高中,上了大学。
两年前表妹初中毕业就放弃继续读书的时候,我也只能非常痛心的说一句类似于不读书你真的会后悔的这样苍白无力的话。
因为纵然我明白这个道理,但在言语上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我是什么时候开始意识到所谓的读书的意义,知识的力量的呢?
有三次,是让我觉得自己受到了醍醐灌顶般的冲击的时刻。
第一次是我大一的时候看一档求职节目,叫做职来职往的时候,有一位博士毕业的求职者过来求职,其实表现并没有那么的出色,但是每一个面试官都非常非常的尊重这位求职者。
很多平时言语比较犀利的面试官在整个过程当中也很少做评价,反而很谦虚的向这位求职者请教一些东西。
出现比较多的言语都是类似于:教授您好,毕竟您是博士,或者是我非常敬佩您能够取得这么高的学历这一类的话语。
我第一次感觉到,在很多东西无法衡量的情况下,你曾经的努力的过程,你曾经学过的东西,不管在今天是否有那么实际的作用,仅仅是这个结果,就足以证明你与其他人的不同,至少在智商,毅力,以及努力方面就甩开了很多人,这就像是一张不言自明的证书。
马东说:一个人是他过去的一切堆积的总和。
是的,今天的你不仅仅是今天的你,还折射着过去的自己,而这一份来自大家的尊重便是一份最大的认可。
第二次是在专业课的老师的课堂上,她是我在大学里遇到的最注重训练学生思考能力的老师。
常常会在课堂上现场抛出问题,要求大家谈观点,谈看法,要求角度新颖独到。
大一的我是害怕和排斥她的课的,因为我最不擅长的就是临时思考,临时表达,知识的积累和涉猎也没有那么广泛。
人家说艺高人胆大,我的害怕我的胆小,不过是因为艺不够高罢了。
但是到了大三,随着对这个老师的慢慢了解,随着自己开始意识到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性,感觉到有些时候深入思考带来的愉悦和顿悟之感,我慢慢的接受了这一切。
我告诉自己,其实完全可以不必这么排斥,因为每一次都是在推着自己进步和成长。
每当自己绞尽脑汁写出的东西被老师点评和指导的时候,每当老师可以在短时间内一针见血的给出意见以及新的角度的建议的时候,我无不感慨,这背后需要多少日积月累的力量,需要多少的思考,分析,和学习。
要有多大的知识积累,才可以在各种知识面前镇定自若,思维清晰,准确客观的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这一刻,我不得不承认,知识的力量有多么强大。
第三次,则是看奇葩说,被奇葩说圈粉。
我深深的被里面人所说的种种观点折服,被他们独到的分析能力,高超的逻辑能力,多维的思考能力,敏锐的应激能力和超强的学习能力所震惊,。
就连逻辑思维的创始人罗振宇都感慨:每看一次奇葩说,都是一次完成自我重建的过程,能让自己用更多元的方式去看问题。
印象最深的是第五季的决赛,来自哈弗的学霸詹青云和武汉大学教授陈铭二人就知识要不要全人类共享的话题展开的激烈辩论(如果没有看过可以去看一下哦)。
詹青云引用了一句著名的话的前半句来支持自己的论点,在很多没听过这句话的人来说,很容易跟着青云的思路走,而陈铭在开杠环节,用她引用的那句名言的后半句一针见血的反击青云的立论,指出知识的垄断是对知识最大的控制,从而论证了我方的观点。
我坐在电脑面前,都忍不住一遍一遍的为他们鼓掌,心里千万遍的感叹原来读书多的,有才华的人这么有魅力,他们说的每一句话,都让你觉得直击心灵,震撼有力,读书与不读书,也许,一开口,就已经明了。
现在,如果再来说辛苦读书所为何,我想,大概就是能够在这个万千世界中,内心安静而充实,处变不惊,永远都有一方精神的净土在将我们深深的滋养。
杨澜说:读书的你,就算最终跌入繁琐,洗尽铅华,同样的工作,却有不一样的心境,同样的家庭,却有不一样的情调,同样的后代,却有不一样的素养。
也许,没有人能道明这其中的真谛,求知和读书就像是一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事情,知识的既得利益者,自然能够吃的了它的苦,也享受到了它的甜。
其实,能被知识滋养,真的,是一种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