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简历聊一下如何引导小朋友

这几天折腾招聘海外背景产品经理,很自然会去研究现成的案例,有2个差异非常明显:

第一个是招聘要求(JD)

1、国内的JD,三部曲十分明显-相关经验,技能要求,学历或证书。
2、而国外的JD,非常强调passion,例如说旅行行业的话,会明确写需要热爱旅行。经验技能和证书属于其次的。

第二个是面试过程

1、通常国内的招聘,最经典的流程就是直属领导、直属的上层、HR。
2、海外文化的招聘,无论我自己参与过的,还是面试者要求的,都是和工作有接触的一圈人全部聊一圈,看看适配度。

如果在以前,我会很不屑地说,这是老外装逼而已,现在回头想想,并非如此。

举个栗子,互联网公司日常工作是改进页面流程,现在这块玩的最好的永远是qq,小马哥多年的方法论大家都背诵的很熟练,比如界面精简再精简,形成习惯啊,比如想象自己是个sb用户啊,比如关注性能速度啊,但是有一件事是迄今为止,国内绝大部分从业者做不到的,即:

在“没有用户投诉”也没有“现成竞品”的情况下做“非技术压制”的创新。

为什么强如qq,也要靠内部多个部门做重复的事情来试错,才能激发出和欧美水平稍微靠近一点点的创新呢?我个人觉得,韩寒说的对,又是教育的错。反正我们这代人也差不多了,要解决问题是可以往教育的方向去努力的。

为什么国外的招聘十分强调“热爱你做的事情”,面试的时候十分强调“和共事的人接触”,而国内的招聘明显是在看“是否满足领导需求”呢?

之前的随笔里提到过,海外的哲学水平,从文艺复兴开始就讲究自己主宰自己,而我们的古典名作一直是如何欺上瞒下、彻底迷失了自我,无需太多展开,就可以看到差异。现在这么多父母从小把孩子扔到国外不难看出,没有人希望自己的下一代还是这么奴性。

聊到这里似乎到了一个很空洞的“哲学”的地方,文章还是在聊如何引导和教育小孩,那么除了避免被国内传统的官僚奴性思想浸染之外,技能方面呢?关于这个,稍微拉回来一点话题,聊聊大数据意识。

定义方面,还是从工作实际例子来说,大凡在互联网公司做过数据项目的,都知道在目前这种初期阶段,靠谱的项目数量如此之少,数据科学家的供给,远大于需求。而且换句话说,如果是追求“人”的价值,显然就应该往机器性能无论如何提升,也做不到的事情去发展,那就是“方向性”,人的潜意识、随机性,能够创造出机器性能暂时无法创造的洞察力和直觉。

大体概括上面这段话,大数据意识,我认为是工具和非工具的文理结合:

1、工具类的技能,对于能够忍受数学教育、能理解随机变量、能想象多维空间的人来说不是问题(不能忍其实就算了,顺便如果是享受数学的话,那就是中奖了)。实际执行里,资源仍然是问题。我读书时候玩个dos游戏还要研究鼠标驱动不要占用太多基本内存,现在用R跑稍微多一点数据就溢出,大体是一样的道理,知道边界就行了。

2、对于非工具类的知识,比如政治、经济、历史,应该意识到这些是一个整体,是某些优秀的人类用来描述世界的方式,比如说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互联网旅游的方向,都是结合这一堆的非工具类的、所谓文科知识来把握的。

3、大数据时代有个好玩的地方是,尝试把政治、经济、历史等,用数字、用统计来归纳和预测,这样一来,工具类和非工具类就打通了。这个打通的意义之大,可以和第一个想出来用电路开关来映射逻辑的相媲美,你无法想象这种想法,在诞生之前,是如何走向诞生的。

4、不管工具类,和非工具类,是融合还是分离,同时学习这一堆知识技能,是非常非常需要个人兴趣的支持的。这可能也是为什么国外的招聘和面试在要求技能的同时,也同等强调个人passion,因为缺技能,就无法判断是否doable,而缺了文科知识和兴趣,就无法给出做什么的指导。

这可能是现在国人几乎无法创新的主要原因--文理分科的教育体系,和连鸿鹄之志都不认识的学校管理层,摧残了创新的基本知识框架。回顾一下,哪怕是军阀混战的乱世,理科专家也都大部分在艺术领域有爱好或成绩,没有听说过像现在这样文理有别。

5、凡事都可以关联,大数据意识,和“自己主宰自己”的哲学,本质也是一脉相通的,也就是永远尝试自己说服自己。如何分辨有这种“自我主宰”能力的人,很简单的,在日常工作里可以观察一下,接到要求之后,什么都做,和什么都先拒绝的人,就不是这样的人,就这么简单。

我们培养下一代的要求,其实也就这么简单而已,其他的靠自悟和缘分就行了。


图片发自App

胡思乱想了几句,随笔一下玩而已,谢谢阅读。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简历聊一下如何引导小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