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瑜伽:身心灵合一之旅》

封 面

>荐书:《瑜伽:身心灵合一之旅》

>作者:多娜·法喜(Donna·Farhi)美国出生,十岁移居纽西兰,十六岁开始练习瑜伽,有二十多年的国际巡回教学经验,曾长居美国旧金山教授瑜伽十四年,也是《国际瑜伽杂志》(YogaInternational)的专栏作者。自1982年起开始从事瑜伽教学。她是当今全球各瑜伽研修中心争相邀约的客席指导老师,指导过许多重要的国际瑜伽教师训练。多娜最为人称道的,是在教学中启发学员的内在觉知、感受能力,做为练瑜伽的参考依据,而不是依照老师的权威指令或外在标准。

>翻译:余丽娜,2000年开始习练瑜伽,另有译作《瑜伽之树》、《教瑜伽、学瑜伽》。

以下文字为读书会的活动时的讲录:


其实当Jane邀请我领读时我是为难的,因为我不是一个善于言谈的人。但我知道,这是我的一个缺点,并且想克服它,所以就来到了这里。

让我决定克服的,也是因为今天要分享的这本书,书名是《瑜伽:身心灵合一之旅》。2011年出版,也不算新书了,作者叫多娜·法喜,美国人,1982年开始教授瑜伽。是一位经验丰富的瑜伽行者。当我第一眼看到这本书,就被它的封面给吸引了,并不是上面的女生没穿衣服,而是这本书的配色线条都非常协调,就像一个完美的体式。书名也很直观,告诉大家,什么是瑜伽。瑜伽,就是身体和心灵相结合的一个旅程或者说过程。所以,一张好的封面也是一本书成功的一半。

书中瑜伽的含义

那么,对于瑜伽,作者具体怎么说的呢?可以概括成三点:

第1点:

瑜伽是让人进入当下的技术,是唤醒沉睡灵魂的方法,这样我们才能记起原本早就知道的一切。

作者认为,知识或者说真理是每个人本自具足的,不从外在获取,瑜伽只是一个帮助自我发现的方法和技术。这个是不是有点像苏格拉底的产婆理论呢?老师并不直接灌输知识,而是通过讨论和提问引导学生自己发现答案。和瑜伽来自同一国度的佛教也是这么认为的。乔达摩在成佛后说道:“奇哉!奇哉!云何如来具足智慧在于身中而不知见?我当教彼众生觉悟圣道,悉令永离妄想颠倒垢缚,具见如来智慧在其身内,与佛无异。”(《华严经》)。所以可以看到,对于这些哲理,圣者们的认识都是相通的。

第2点:

瑜伽是回复真实本质的方法,这个真实的本质根本上是喜悦的。

人有一个本能,并且可以说是唯一的本能,甚至是所有动物的本能,即是离苦得乐。比如饿是苦,所以要吃,冷是苦所以要穿。即使马斯诺在《人类动机理论》中提出的五种本能的需求,归结起来也是为了离开痛苦,得到快乐和喜悦。大家可以观察自己所有的行为是不是都是由这个本能驱使的。

第3点:

瑜伽是让我们和自身根本核心以及结合万物的力量亲密交流的方法。

这句有点拗口,但总的来说就第一自我身心的结合,第二自己与他人的结合。自我的身心结合好理解,瑜伽课上也一直在讲,但是自己与他人结合该怎么理解呢?想到瑜伽八支中的制戒,里面第一条就是非暴力,用非暴力的态度对待他人是不是就是很好的与之相处呢。再跳出瑜伽的这个框,来说《论语》中的一个故事。樊迟问孔子,什么叫仁?孔子回答,爱人(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

颜渊篇》)。爱人,去爱他人,是不是就是从另一个层面诠释了非暴力这个意思呢。虽然瑜伽还有其他丰富的含义,但是在这点上,与儒家是相通的,所以,也由此可见,瑜伽是超越国界、民族和文化的。

好,正如我开始所说,这本书给了我克服缺点这个信念,是因为在后面还有一段,

瑜伽还是个拆除的过程,拆除所有自己竖立起来阻碍与自身及外界连接的障碍……渐渐不费力地舍弃那些与你无益的东西。

什么是无益的东西?就是缺点,通过习练瑜伽,可以改正自己许多的不足和障碍。

以上简单介绍了作者对瑜伽的看法。而对于这本书,作者主要分成三大部分,基础、瑜伽体位法、练习

第一部、基础

书中有关做人的原则

在【基础】这一章中,作者首先提到了做人的原则。我们古代有句话叫“欲授其学,先问其志”,就是师父传授一门学问前,先要了解徒弟的志向是什么。从这个志向中,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品性,然后师父再因材施教。这本书也是从如何做人开始。当然,这里并不是教授一些普世的道德,更多的是依据《瑜伽经》中的“制戒”和“内制”展开,以此来说明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瑜伽士。也因为有了这两点,也成了瑜伽与体育,运动,舞蹈,杂技,气功的区别之一。

传统上,瑜伽八支的学习是一个层层递进的步骤,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是这样的次第?我认为,这里牵涉到印度文化中一个叫做“业”的概念。就是一个人,任何一种行为都会产生业力,这个业分为善和不善两种,而善并不仅仅是好的意思,还是正确的意思。所以当一个人依据瑜伽士的行为守则来生活时,他就会产生一股即正确又有益于体式乃至瑜伽习练的业力。反之就会产生干扰和障碍的业力。所以,有了这些基础后,才能承载之后的体式啊、制感啊、冥想啊等习练。

当然,这是一种传统的看法,在书中,作者也有她自己独到的见解。她认为,

瑜伽八支传统上是阶梯式的结构排列,但是如果把瑜伽想象成身体的手和脚,可能更有助于理解瑜伽。八支透过瑜伽的中心主体,彼此互相连接,就像孩子的四肢互相协调成长,无论修习哪一支,其他几支自然会跟着成长。

但是,作者也认同传统的看法,她说:

持戒和内修(制),这两支是瑜伽主要的根。所以,无论怎样,对道德守则正确认识和重视,在瑜伽习练中是非常必要的,因此作者也把这两支放在【基础】这一章节里。

书中体位法的原则

【基础】中第二个部分讲的是七种体位的原则,这也是作者在体位习练中归纳出来的七个要点,在之后体位法的篇章中,经常会出现。它们分别是:

1、呼吸

2、交出去

3、发散

4、中心

5、支撑

6、调整对位(校准)

7、参与

作者认为,这七种原则是瑜伽习练的总指导  ,瑜伽习练如果少了这些,就像盖房子没有建筑图一样。并且,如果在习练中遇到困难,就可以在这里找到答案。这里介绍下十分有趣的第三点——发散,也叫肚脐发散。

作者写道:

身体六肢(头,尾,两臂,双腿)透过身体核心相互连接,动作起于核心,发散到六肢,再从六肢回到核心,称为肚脐发散。

那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这个模式在我们成年之后依然有连接体内能量的功底,让身体各部分得以合作无间,整体运作良好。当你用上这个模式,校准身体就变成本能的事了。

那么怎么做呢?有三个步骤:

第一、建立流动,有气息的核心;

第二、把流动的核心连接到边缘末端;

第三、容许自己随息而动;

同时,作者还提供了一个非常形象的办法,就是把自己想象成一个海星,

持续想象自己的是个海星人,在肚脐位置有个灵山宝泉,灵敏的六肢就从这里发散出去。从腹部把六肢扩张出去,再收缩回到腹部。收缩的时候,让腹部发起动作,仿佛有看不见的能量线从中央的线轴展开,收拢,六肢就靠这些隐形的能量线跟腹部联动着。

所以,很有意思吧。而且,这段已经有点类似运动中核心这个概念了。

第二部、瑜伽体位法

书中有关体位法的含义和技巧

在体位上,本书的介绍也比较全面,首先作者是怎么理解体位的呢?

ASANA字面上的意思是舒适的位置,不管发现自己处于何种情境或形式,内心依旧舒适安稳。瑜伽行者透过观察自然界,发现能量的表现形式极多,每一种表现形式同时都具有强大的生理效果和心理效果。体位法还有一个根本思想,即是,意识贯穿身体每一个层面,体位法的联系是发展这种内在觉知的方法。

早期的瑜伽体式,为了冥想,只有寥寥几个坐姿体式,一直到后期,有了哈他瑜伽,才重视身体层面的开发,变化出多种多样的体位,但即使如此,身体也只是通往内在的一个基础。这一点《哈他之光》也说:“哈达瑜伽并不是为了身体的瑜伽,而是通过身体的瑜伽。”

后面,作者接着补充到:

练习体位法时,心完全专注在身体里面,所以能整个一体移动,所以能觉知身体要告诉我们的讯息。我们不是对身体要做什么,而是我们要成为身体。

这是什么意思呢?

在西方人们很少这样做,总是伸展的时候看电视, 踩跑步机的时候看着报纸,散步的时候想着问题,跟身体永远有那么一段距离,所以体位法要把经常分离的身与心重新连接起来。

我想,在中国,最大的问题就是上到一半去接电话或者玩手机吧。其实,如果这样,说明身心并没有结合,那么只是在上一堂普通的拉伸课,而不是瑜伽课了。

在方法上,作者把所有体位法分为,站立、坐姿、后弯、手臂平衡姿势与颠倒姿势、修复姿势与呼吸练习五大类,在每一个大类前,都会有一个总的概括,讲了这一类体式的原则,要诀等等。以后弯为例,

原则是上面七大类中的:

1、发散,由内往外的海星人;

2、中心,维持脊柱中正;

3、参与,用上整个身体,呼吸器官和腺体系统;

而要诀之一是首先拉长脊柱。同时也介绍了脊柱的特点和不拉长有什么过患。在具体的体位上,又讲了一些体位的基础做法、变体、难点、相关肌肉的阻碍和运用、禁忌,给孕妇的建议,尝试方法和辅具的使用等,总之此书可以作为一个循序渐进的习练指导手册。

第三部、练习

书中综合性的练习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讲的是练习。回到题目,身心灵结合,所以练习也要统一整合起来,这里主要排列了一些体位之间的结合。有分成依山式-挺坐式-蝗虫式-挺尸式四大基本体式展开的结构式分,还有诸如前屈,后弯等主题式的练习。并且还给初级练习者提供了四套整合练习方案,中级练习者五套整合练习方案,指导性还是很强的。

————  ————

最后:这本书基本就这些,当然也有略微不足的地方,比如可能因为来自台湾,全文都是繁体字,对不太接触繁体字的朋友来说,读起来比较吃力。其次某些用词方面与大陆的习惯也有所不同,但瑕不掩瑜,真心推荐给大家。以上也只是个人的读后感,所学有限,仅供参考。若有不足,欢迎交流。

微信号:shxdwzj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后感 | 《瑜伽:身心灵合一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