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人性的哲学与科学》笔记

个人

苏格拉底城邦理论
灵魂的欲望部分对应于城市的公民,他称之为“工人”,他们的快乐来自于身体和欲望的快乐
然后是士兵,他们作为军人守卫着城市,由荣誉所激发
最后是哲学家或守护者,这些人按理性行事。
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指出有四大枢德:
第一是智慧,城市和个人的智慧都位于理性部分,然后是勇气,城市和个人的勇气位于精神部分,最后两项是节制和正义。
正如市民和谐相处的城市能够维持节制和正义一样,各部分和谐统一的个人也能维持节制和正义,
也就是说节制和正义包含着各部分的和谐,正义同时具有内在和工具价值,因为正义的灵魂同灵魂的构建相关。

我们最初是欲望的集合体,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让这些不受管制的需求形成一定的秩序,首先通过赞扬和责备来管控,即我们体内的荣誉部分;
然后通过思考和自我理解来管控,灵魂处于和谐状态的人,处于良好的内省状态,按照柏拉图的说法是更高级的快乐形式
我们从尘世物质中获得的快乐并不是真正的快乐,这些并非真正真实的存在,比如说智慧的真实本性,并不在于我们平时所见的各种个体,而在于所有这些实例所参考的存在
柏拉图在长篇著作中论述说,人的繁荣不是来自物质财富,而是来自某些不大明显的事情,即思考和智慧,大多数快乐并不来自目标的实现,更多来自于实现目标的过程
由于我们对好的变化敏感程度大于绝对程度的好,更多的东西并不总能让我们更幸福,更多的东西会让我们习惯这么多,并渴望改变,希望比这更多

柏拉图曾说“为什么理性如此好,是因为它让你同超越的领域相联系”,亚里士多德认为“世界上每种物体都有一种功能,好的东西能让功能实现得很好,功能让其同其它实体区分开来。”
那人的功能是什么呢,人有什么特别之处??
人很好是因为人能很好的使用理性这一特殊之处,人的好体现在灵魂具有特定优良品质,好的人能将人的功能实现好,而人的功能就是推理以及按美德行事。

能够繁荣的人是欲望和精神方面的本能同理性思考相一致的人,亚里士多德指出,我们所关注的这种繁荣,并不是来自满足较低级欲望而产生的满足感,
也不是满足荣誉和精神所提供的满足感,而是来自有效利用人类思考能力的喜悦。人类美德中最本质的是同理性打交道的能力、思考的能力、能让精神和欲望落入理性控制范围的能力,
本能反应同思考形成的承诺相一致,思考美德是通过直接教学指导得来的,品格美德是通过别人告诉你怎么做而获得的,而灵魂的精神和欲望部分,
在习惯培育形成之后自然而然形成处理的能力。

当人们发现自己由于环境所迫,做了一些自己理性认为是不道德或不正义的事情时,会生成怎样的后果


米尔格拉姆实验
广告招募研究对象对象作为老师,实验小组成员充当学生,测试惩罚对学习的作用
‘老师’照试卷给‘学生’出一些单词配对的题,如果‘学生’回答错误,‘老师’就需要对其进行电击
实验结束后,100%的‘老师’都使用了轻微电击(15/30/45/60),88%的‘老师’使用了强烈电击(255/270/285/300)
当‘学生’的呻吟声越来越大时,实验员告诉他们“请继续”或“实验需要你继续进行”,68%的‘老师’继续了
米格尔拉姆开展这项研究即当人们感受到自己在对别人施加罪恶行为时,主观感受会如何
如上述实验结果,很多人都服从了罪恶的命令,什么情况下服从可能性更大或更小。
在一系列的研究中,实验员通过不同的方式告诉实验对象继续实验:
一些情况是在同一间屋子里告诉他们,一些情况是通过电话告诉他们,一些情况是通过书面指令告诉他们。
结果表明实验对象的协作服从倾向与实验员的距离有关,同一间屋子里最高,相隔越远越低
类似的,米尔格拉姆还改变了实验对象接受到电击者反馈情况
有些是完全没反馈,有些是接受最初实验中的声音反馈,有些是同电击者在一个房间,看到其受罪
结果实验表明,在没有从受电击者那么接受反馈时,服从极好,同受害者共处一室,服从更差,亲自制造伤害,服从性最差

在远程、较小程度的声音反馈条件下,受电击者的苦难对实验对象来说抽象而遥远,他能意识到,但只是概念上意识到,
受害者受苦的视觉线索,会触发行为人的同情心,让他更好的领会到受害者的痛苦。纳粹德国为了迫害犹太人,是使用了一种非人化的宣传方式,当我们把别人当人看时,不去伤害他们的倾向时很难克服的
让人类更倾向于不服从不在现场的人所下达的命令——去伤害眼前同我们面对面的人,是因为人类是一种根深蒂固的社会实体,这种社会性是从非人灵长类祖先那里延续下来的


哈洛的铁丝和绒布妈妈研究
研究员给刚出生的小猴,两个母亲替代物,观察小猴会选择谁做妈妈,铁丝‘妈妈’有奶,小猴会去‘她’那里获取食物,但绒布‘妈妈’具有舒适感,
需要慰藉时,小猴可以到‘她’那里,一个又一个这样的小猴都选择‘绒布’做妈妈。
近一步研究中,研究员将小猴彻底从社会中剥离出来,研究发现,它们在被剥离后,行为与群居性动物不相容,它们敌视同类且好斗,甚至对自己的孩子,它们也不会尽职抚养,早期形成的这种直觉,让你在后期面对同类个体时,
能够按照最原始的直觉来预计响应模式,幼年经历,特别是幼年对信任和响应关系的经历,深刻影响了人们后期对世界的反应模式。

社会交际对人的繁荣至关重要,要让人类发展出一种值得信赖的关系,让社会得以真正的形成,幼儿时期就建立某种稳定的社会关系至关重要家庭的内部结构,同政治哲学具有让人惊讶的关系。
在海特关于浪漫爱情,作为依附、关怀、交配奇特组合讨论中,我们会问,任何道德准则是否都需要尊重我们同特定个人具有特殊关系这一事实。
这一事实让我们无法将特定个人作为众人中的一个来看待,然而道德似乎要求我们公平对待每一个人,当我们形成的联系超越了邻居、宗教团体、民族之间的联系时,
这其中是否包含任何道德或政治关联,在遭受苦难时能为人提供积极态度度过命运所带来的难关,是否是政治结构义不容辞的责任。斯多葛派认为,根据现实下形而上学的事实,世界具有一种秩序,人类的责任就是在这种秩序下培养出特定的美德。

斯多葛派美德观认为,世界理性决定事物的发展变化,要求人与世界的大方向相协调,要求人顺从天命,世界是由神圣理性所支配的有序整体。你应该接受自己的命运,要做到,你需要节制自己的愿望,需要避免过度情感化,进而同理性协调一致,需要意识到这是系统性世界观的一部分,事物不是孤立的部分,我们需要关注整体,需要理解现实的本质,理解我们如何去了解,理解在这些的基础上该怎么做。

爱比克泰德在《手册》中描述
想要个人繁荣需要做什么,他指出行事时我们应该铭记的三种特定方式,一是我们需要适当将事物归类:能够控制的事物和无法控制的事物
二是需要预计世界的发展方向,我们需要知道不能控制的事情中,我们应该如何让自己情感上对即将降临在我们身上的事物有所准备。
爱比克泰德说想培育合适愿望,我们可以利用人类的一种非凡能力——将一类事物同化为另一类,我们懂得说‘哈 发生就发生吧,没什么打不了’
让难于放手的事物同化为易于放首的事物,让自己习惯于不可避免的失去非常重要。
“愿上帝恩赐我,接受无法改变之物的宁静,改变能够改变之物的勇气,及辨别两者的智慧”,如果你对事物的预期符合事物的存在方式,就不会感到受挫
最后一点,我们需要认识到扰乱我们的并不是发生了什么事,而是我们对事物的判断,是让世界同你所想要的一致,还是你所想要的同世界一致,后者生活才会顺畅
适当远景,没事到处走走,享受世界上的事物,但不要沉迷其中,优先事项发生时,要确保自己铭记它们的次序。
爱比克泰德认为“没有任何伤害大过于毁灭你内心值得信任、自尊、行为端正的那个自我”,极端情况下人们发现自己对不愿看到的景象无能为力伤害最大。
“多数美国人经历过折磨之后都会这样,他们会轻声告诉旁边狱友,你不会想跟我讲话,我是一个‘叛徒’但是......碰到这种情况,我们一般都会这样回答,听着朋友,这里没有圣洁之人”
知道自己被周围的人所接受,能否调节自己的愿望以致于不从世界期望不可能得到的事物,同时又不因此失去最重要人类关联的可能性。

有一种伦理理论,结果主义认为,行为的道德价值同行为人是否知晓或意图如何毫无关系,实践美德具有美德者内部,包含感觉和深思的和谐,
而不是对倾向的克服感,者存在于一种内在和谐状态,人的思考承诺、人的本能、人对周围世界的理解、人对环境的关注模式,所有这些,全部和谐统一起来,
让上甚至感觉不到,还有别的替代可能性可供思考。当我们的注意力特意专注于我们正在做的事情时,行为才最被体验为无需努力的,
美德和具有美德的行为感觉像心流一样,感觉不需要思考。契克森米哈赖研究解释说这些产生的原因在于你的技巧水平同实际行为的挑战之间具有重要匹配关系。
某事物对我不难,但我也不很擅长,我对同它打交道的动机就很弱;如果我的技巧水平低,而任务更难一些,我会对自己的无能感到‘担忧’;
如果我的技巧水平低,而挑战难度很高,我会感到‘焦虑’;如果我的技巧水平适中,而任务对我没有挑战性,我的体验将是‘乏味’;
如果我的技巧水平适中,而任务很具挑战性,我会觉得很有兴致,具有这样做的积极性。美德其实也就是完全投入到某种极具挑战的行为中,这包含审视世界、认识到何种情况是道德上要求的,然后有技巧地自然地无需努力地处于高兴地处于和谐状态
同世界对你的要求完全一致,同时感觉到这种行为具有内在价值。

多里斯所认为的社会心理学认为,决定我们在某处境下如何行为的并不是某种品格的稳定性,而是处境的偶然性质。该研究显示,决定行为的是环境而非品格。
假设我急着去接孩子,如果碰到救护车开过来,就需要靠边,这让我感觉很恼人,影响我接小孩吗,没有,这是因为我的注意力集中在外部目标上,
此时人很难注意到处境的道德性质,关键不在于通常人们怎么行为,而在于特定环境下,人们会被迫如何行为。

沃尔特·米歇尔著名的延迟满足研究,早期面对诱惑时的自律或延迟满足能力将会影响到后期很多事情
人倾向于做正确的事,是因为它是正确的,但缺乏美德所需的、可预测的法则式的品格稳定性,相对于节制的另一端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非节制’,
这里,人倾向于做错误,因为它是错事,但没有成为罪恶所必需的稳定特性,只是处于一种无常的状态;节制者,具有倾向做正确的事,非节制者具有倾向做错误的事,而且没有情感上的冲突,
做错事的吸引力不在于对享乐的渴望,而在于避免痛苦的愿望,某些情况下,人还不能算完全的克制者,此时人不能抵御享乐的诱惑,但为了做正确的事,而忍受一定量的不适,
亚里士多德将这成为坚强,忍受一定的痛苦。

存在一种理论认为,实现自律的最好方式是思考正确的行为时所能得到的奖励。
进行让孩子们抵御一个棉花糖的诱惑,等待两个棉花糖的实验
情况一:一个棉花糖在眼前,两个棉花糖在远处,奖励是看得见的,孩子们在这种情况下,平均坚持了4分钟,然后吃掉了一个棉花糖,失去了第二个;
情况二:当奖励看不见时,孩子们被告知可以选择现在吃一个棉花糖,或者等待足够长的时间可以吃到两个棉花糖,孩子们平均等待12分钟;
情况三:隐藏奖励,让孩子们努力想那些棉花糖,结果孩子们和情况一等待时间一样;
情况四:将棉花糖照片放到孩子们面前,让他们想想尝尝这味道有多棒,这时孩子们平均延迟6分钟;
情况五:将真实棉花糖放在孩子们面前,要求他们假装它是虚幻的,抽象上思考糖果商店的运作方式,孩子们能够自控18分钟
研究者表明,可能存在两种处理奖励的系统,有一个‘热系统’作用于柏拉图或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欲望,或者也可能是精神,作用于热情的基础上,
当我们思考生动、具有情感吸引的事物时,这个系统会被激活;双重处理理论中的系统二,alief-belief理论中的belief开始活跃。
在‘冷处理系统’中,我们得到一种同诱惑物之间的理性距离,突然间让自律成为了可能。

避免受诱惑的一种方式是外部约束——让自己没有能力对诱惑采取行动;
第二种是直接诉诸灵魂的精神或欲望部分,改善自身的动机诱因结构、改变各种奖励的相对效用
第三种就是通过理性,原则能将行为分组,将相互联系的行为在某一般性标题下,相同看待或处理,将一类事实同另一类联系在一起,那么原则将能传递可能性或支持。
旧的案例以一种方式呈现,每次都能观测到一种特定因果性,一种特定结构,鉴别这种原则后,就能以此预测新案例的情况。

 

个人与他人

道德哲学其本质是理解道德概念,试图用系统的方式思考道德的本性,其目标是为了告诉我们,关于人们该如何行为,是否愿意遵循道德约束,这几个问题原则性的答案。

 

“为什么我们要遵循道德所要求的方式行事”,即道德动机

第一类解释及理由:
道德提供了一种特定的社会稳定,我们每个人按利社会方式行为,增加了周围其他人按利社会方式行为的可能性;
按道德行事具有一种特定的协调,要么是灵魂各部分,要么是社会中不同个人之间的协调;
另外还会有“得到好东西”理论,认为会在一个美好的世界获得永生;
增强人的声誉,这种声誉能给人带来一定价值;
社会的构建方式鼓励人们按道德约束行事,这样可以避免惩罚。


第二类解释及理由:
规范性特性是世界一项根本特性,存在一种”无情“的应该,关于现实的事实让我们不得不按照道德所要求的方式行事,而不是出于自身利益考虑。

第三类解释及理由:
按道德行事是人类存在的方式,进化论认为,利社会行为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按照利社会方式行事是一种残酷的现实的描述性现实,而不是规范性现实。

综上:道德理论认为按道德行事是基于自身利益、基于利他主义、基于我们行为的本身方式

 

“伤害一个以帮助多数人,是道德要求或道德允许的吗”,即我们如何考虑对不幸者的道德义务

效用主义
密尔认为,只要为最多数人提供了”最大的好”那么行为就是道德的,其基本概念是“好”。

义务论
康德认为,只要按照正确的动机行事,行为就是道德的。
康德的义务论核心概念是不仅需要让自己的行为符合外部规范,还需要行为所遵循的道德法则是在自身内部形成的。
我们有对自己的义务和对他人的义务,假设我们问我们是否有培育自身天赋的义务,康德说假设没人培育自身天赋,
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将变为没人愿意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因此我们有这样做的道德义务。
确定一个行为是否道德时,我们需要判别自己是否成为例外,行为时我们需要确保行为格律能成为普遍法则,违背时我们不愿意我们的格律成为普遍法则。
当你把自己作为例外时,你就违背了道德法则。道德问题是人往第一人称例外论的倾向,认为自身需求比任何人其他人需求都重要的倾向。

美德伦理
亚里士多德认为,要我们看品性良好的人会如何行为。

神学
西方过去2000年的宗教认为,只要符合神性对我们要求的,行为就是道德的。


综上:美德伦理学主要关注行为人,义务论关注行为,结果主义不关注谁做的,也不关心行为在哪种描述下进行,而是关注行为所产生的结果,
效用主义是一种特定类型的结果主义理论,认同效用主义理论是认同结果主义理论的充分非必要条件。

 

道德理论如何处理意图和结果之间的缺口

道德直觉实验

实验1:

假设你在为整个社会分配资源,行为一中,某人获得100单位的幸福,而其他100人每人1单位,替代行为中,这个某人失去50单位的幸福,但其他100人获得3单位幸福。

几乎50%的人明确表示,要求为一个人带来痛苦或者负效用,不是道德上强制的。

实验2:

欧麦拉斯故事发生在一个人类群体,每个人有成千上万单位的效用,但这个社会需要有一个小孩被锁起来,小孩受罪以换取社会快乐。故事中,小孩子们长大成人后被带去看受罪的小孩,大多数人还是回到了自己的群体中,少数人看到这以后完全脱离了这个社会。“他们会意识到哪怕小孩被释放,也不会有很大好处,小孩已经退化到不知何为真正的快乐,对无法从空间中解脱的恐惧已经太久,其习惯已经不适应对人道待遇做出反应。”

考虑一下,将民主观念引入没有民主传统的国家,意识到自己幸福是建立在他人受苦基础上的最初愤怒感,只是对不可避免的世界不平等结构的不成熟反应,还是说想说明如果这样想就放弃了最后按道德行事的机会。

 

电车问题描述:电车正飞驰开向5个人,某旁观者意识到旁边轨道上只站有一个人,于是旁观者面临选择是否改变电车轨道,让电车不撞向5个人,而撞向一个人。

医生移植问题描述:

问题1:道德强制改道,偏离5人撞向1人;道德允许不强制,偏离5人撞向1人;道德禁止改道,偏离5人撞向1人。

问题2:道德强制,肢解1个健康人以挽救5人道德允许不强制,肢解1个健康人以挽救5人;道德禁止,肢解1个健康人以挽救5人。

93%的人在电车情况下认为道德允许改道,牺牲1个人挽救5个人;85%的人在医生移植情况下认为道德禁止,牺牲1个人挽救5个人。

区分医生移植和电车司机的情况是杀人和让人死亡之间的差异。在移植情况中,是使用1个人作为手段,以获得挽救5个人的结果;电车旁观者情况中,你让电车改道并没有使用这个人作为手段,杀死他是可以的理解的,“权利大于效用”,人具有身体完整性的权利,重要性优于多个人的需要。


神经科学与心理学

 

最后我们发现,自己很难解释什么,我们在不同的案例中有不同的反应,想要得到系统性理论非常困难,这又加深了
我们对人类灵魂结构和复杂性的最初问题认识。

 

道德困境

三种困境模式:“道德/亲身”、“道德/非亲身”、“非道德”

第一种模式下情感区比较活跃,第二、三模式下理性区比较活跃

实验

 

道德运气

某些情况下,道德赞扬和谴责应该被施予哪怕行为或结果超出了主体的控制范围

实验:

道德运气的几种反应:

理性派认为运气不应扮演角色;康德派;密尔派

某些人生下来由于基因更容易按利他主义行事,此为构成性运气,一般而言,行为和结果总有一部分由外部特性决定。

某种深刻意义上,好意图和好结果、坏意图和坏结果之间的关系,并没有我们希望的那么紧密

 

惩罚

惩罚何时变得正当,它具有怎样的道德、政治和心理学作用

 

惩罚的正当理由

义务论:行为人应得什么报应

结果论:行为结果给惩罚提供正当

惩罚的好处

a.避免未来伤害的有效机制,可以起威慑作用

b.道德需要,恢复受害者之前的状态,改造施害者

 

实验1:给罪犯先养伤后处死

报复和报应的区别:报复是个人的,报应是一般性的,国家层面,报应主义认为要紧的不是罪犯死亡的最后结果,而是惩罚本身。

无道德愤怒:世界更好的一般性愿望

低道德愤怒:聚焦受害者,倾向关注赔偿

高道德愤怒:关注赔偿和惩罚

实验2:企业家和环境污染

行为与行为道德混淆

哲学框架和心理学因素可能会加强或削弱惩罚意愿

 

转载于:https://www.cnblogs.com/Ryana/p/8981180.html

你可能感兴趣的:(网易《人性的哲学与科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