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的“出家人”

二十一世纪的社会主义新中国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这一时期社会进步,物质文明飞速发展,各区域城市竞争激烈,人才流动加快,区域性竞争激烈,人流物流信息流向区域性中心城市集聚的趋势加快。在这背后,催生了新一代的“出家人”。

这一代以85后、90后为主体的“出家人”明显区别于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的农民工群体。他们有着专科、本科及其以上的学历,不安于小城市的安逸,在大城市中谋求工作。人的流动聚集给予所在城市带来的是丰富的劳动力及城市未来极大的发展潜力,这些城市纷纷推出一系列留住人才的政策措施,例如降低户籍转入门槛等举措。这些城市的政策利好性同时加了人才流动,但是随之而来的是城市房价的攀升及房屋租金的上调。

大城市的要素集聚影响的是小城市及农村的发展,大部分人选择去大城市打拼奋斗。而生于斯长于斯的年轻人的离去导致小城市及农村的人才流失,工作岗位也随之减少,缺乏激烈竞争,加上本来小城市及农村的生活成本低廉,薪资待遇较低,一部分人想回回不去,进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这一系列导致相当一大部分来源于小城市、农村的人才成为买不起房却又不得不在这个城市工作的新人群。他们怀揣着对于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加入大城市人才的大军,为所工作的城市的发展增砖加瓦。面对高昂的房价、居高不下的生活成本,及想回但是回去找不到合适工作的困境,他们成为“新世纪的出家人”。

他们面对的不仅仅是物质生活的压力,还有被一遍遍催婚的精神压力。面对这些,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推迟结婚。这一群人中有一部分人不是不想结婚,是因为结不起婚。房子、车子成为结婚的必备品,刚奋斗没几年的小年轻们,面对大城市如此高昂的房价,自己这几年的辛勤劳动加上父辈的积累在大城市堪堪只够个首付。无数的年轻人无不是背负着房贷、车贷步履维艰。

网络上有这么一句话来形容这一代人:“故乡容不下灵魂,他乡安放不了肉身。”回家,成为他们魂牵梦萦的两个字。大多数人一年回家一两次,一般是在春节和十一假期。那些无数关于故乡的话题,关于父母的话题,都闭口不谈,怕触动身体里那一根敏感又脆弱的神经,微微一动,心神皆伤。

抖音上有一句比较火的话,“离开家才发现,最珍贵的数字不是520,也不是1314,而是0516。”这句话戳痛了多少人的泪点,老家的区号成为多少人牵挂的丝线。

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中写到:“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首诗在抒发作者久客他乡的伤感的同时,也写出了久别回乡的亲切感。若干年后,再回家看见孩提时期的玩伴带着各自的小孩儿是否也会有如此的感概。

陈小熊在《济南济南》中唱到“济南呐济南呐!你在哪儿呢?济南呐济南呐!我离家太远了。济南呐济南呐!我回不去了。济南呐济南呐!我想你了!”歌中对小时候在济南生活的回忆,十分细腻,娓娓道来,越发体现陈小熊对故乡的思念,可是回不去了。

不知道是不是有许多人有这样的感概:出家再难归家。是不是也有许多人无数次在心里默念,我要回家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新世纪的“出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