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查资料)2021.4.13整理


127、王莽新朝,绿林军。

126、古代男风盛行。同性恋皇帝和男宠。断袖

125、服食:道教修炼方式。[1]道教修炼方式(丹药和草木药),以求长生。服食起源于战国方士。道教承袭服食术。魏晋南北朝时,倡服金丹,同时,服食草木药也较普遍。《抱朴子》有专篇论服食,多为草木药服食方。至唐代,外丹术大盛,服食丹药者众多,因草木药大多加入丹药烧炼,单服草木药者相对减少。唐以后外丹术渐衰,但某些服食药方为医家所吸收提炼,丰富了古代的医药学。《正统道藏》收有《神仙服食灵草菖蒲丸方》、《种芝草法》等

124、高蹈yuan ju

123、杨广弑父杀兄戏母

122、618年江都兵变

121、六对:

一曰正名对,天地日月是也;

二曰同类对,花叶草芽是也;

三曰连珠对,萧萧赫赫是也;

四曰双声对,黄槐绿柳是也;

五曰叠韵对,彷徨放旷是也;

六曰双拟对,春风秋池是也。

八对:

1、地名对: 送酒东南去,迎琴西北来。

2、异类对: 风织池间树,虫穿草上文。

3、;双声对: 秋露香佳菊,春风馥丽兰。

4、叠韵对: 放荡千般意,迁延一介信。

5、联绵对: 残河若带,初月若眉。

6、双拟对: 议月眉欺月,论花颊升花。

7、回文对: 情新因意得,意得逐情新。

8、隔句对: 相思复相异,夜夜泪沾衣;空叹复空泣,朝朝君未归。

120、四六:指骈文,四字六字相间成句。

119、所谓"黏",是指上联的对句和下联的出句的平仄类型必须是同一大类的。 上联对句是A型,则下联出句是a型;上联对句是B型,则下联出句是b型。也就是后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必须跟前联对句第二字的平仄一致,平黏平,仄黏仄,把两联黏联起来。

118、<文心雕龙>刘勰说:“嵇康师心以遣论,阮籍使气以命诗."

“师心”和“使气”,大意是指真实与自我,我手写我心,是魏末晋初的文章的特色

117、陈子昂修竹篇序

116、蔡琰悲愤诗

115、贾谧二十四友。西晋人的炫富。

114、论语的作者没有孔子

113、李商隐和道姑

112、薤露、蒿里

111、绚烂,汉语词语,读音为xuàn làn,意思是光彩耀眼。出自《鹤林玉露》

清泠释义:1、清凉寒冷。2、谓风神隽秀。3、形容声音清越。4、水名。

110、隋文帝之父杨忠,曾被北周封为“随国公”。杨坚世袭爵位,即位后立国号为“随”,但其认为“随”有走的意思,恐不祥遂改为“隋”。北周宣帝奢侈浮华,沉湎酒色,政治腐败[15] ,自称“天元皇帝”,[16] 还同时拥有五位皇后,[17] 其中就有杨坚长女杨丽华。[16] 外戚杨坚乘机将北周重臣外遣,朝政逐渐由他掌握。

109、左棻是左思即左太冲的妹妹。

108、鲍照的文学成就存在一个聚讼千古的严肃课题,即鲍照是否梁陈宫体诗的先导或滥觞。妹妹鲍令晖。鲍令晖是南朝宋、齐两代唯一留下著作的女文学家。

107、皇太子司马德宗即位,是为晋安帝,晋安帝的智力残疾程度甚于晋惠帝,自然也不会追究父皇之死。

106、后因司马曜与宠姬张贵人酒后戏言,导致张贵人一怒之下叫来心腹宫人将熟睡中的司马曜用被子捂死,对外宣称其在睡梦中魇崩。司马曜驾崩时年仅三十五岁

105、国祚指王朝理论上应该维持的时间,与王朝实际维持时间有区别。国祚有一套严格的计算公式,创自北宋邵雍。

王朝的国祚数有的时候与实际值一致,有时候大于实际值,但是不会小于实际值

104、经生:汉代称博士。掌经学传授。唐代佛教盛行,信徒多以佛经敬奉,佛经多以端正工稳的小楷手抄而成,抄写佛经的人被称为”经生”经学是指中国古代研究《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这六经被人们公认为宝典。汉代经学分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学者在研习的过程中形成了两种思想派别,后经相互争辩、互相渗透和整合,初步实现了经学的统一。汉朝是经学发展最为繁荣和昌盛的时期。

经学在汉代形成。

103、《演连珠》西晋文学家陆机所写的连珠体骈文,共五十首。思能入巧、推理严密、比喻精妙,堪称连珠体之代表作。

连珠,是我国古代文体的一种,是一种小型假喻说理的骈文。

102、相其英仍辛

2019-06-24 TA获得超过3.5万个赞

关注

田园诗和山水诗合称山水田园诗,相同之处是都是描写自然风景见长.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

但是两者又各不相同.

山水诗,是写山水怡情之作的.田园诗,是写田园生活的美好的.二者虽然都描写自然风光,但山水诗主要写游玩和观赏山水,而田园诗则侧重描写农村田园生活,田园风光的美丽自然,农家生活的质朴、闲适与自由.田园诗在晋代陶渊明形成了艺术颠峰.

101、诡诗:词意诡异,语调激切。

100、琅邪王氏在汉朝兴起,四大家族之首,与陈郡谢氏并称“王谢”;时人皆谓“王与马,共天下”、“不以王为皇后,必以王为宰相”。

整个家族在东晋和南朝共出现过9 位皇后, 7 位驸马, 1 位北朝妃嫔;六朝时代,琅邪王氏五品以上官员有161人,一品官达15人。

琅琊王氏代表人物有东晋丞相王导、东晋大将军王敦、“竹林七贤”王戎、大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等

99.太康盛世局面

98、那么北宋应该不算以上的原因啊,它为什么不算呢?其实北宋严格意思上来说并不算大一统的王朝,为什么呢?首先我们要知道,怎样的王朝才能算是“大一统”的王朝,很简单,就是这个王朝一定要统一中国的九州之地,包括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和雍州(后来到东汉变成十三州,包括司州、豫州、兖州、徐州、青州、凉州、并州、冀州、幽州、扬州、荆州、益州、交州),也就是说这个王朝必须完全占领这九个州的地盘,并且要能够在这九个州建立完全效忠于朝廷的行政机构和军事机构,只有这样这个王朝才能被称之为“大一统”王朝。

97、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关系

96 《古诗十九首》是中国古代文人五言诗选辑,由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文选》而成。这十九首诗习惯上以句首标题,依次为:《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青青陵上柏》《今日良宴会》《西北有高楼》《涉江采芙蓉》《明月皎夜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树》《迢迢牵牛星》《回车驾言迈》《东城高且长》《驱车上东门》《去者日以疏》《生年不满百》《凛凛岁云暮》《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和《明月何皎皎》。

《古诗十九首》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抒发了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具有天然浑成的艺术风格,被刘勰称为“五言之冠冕”

95、铺叙是写作中常用的手法,即充分展开叙述,使描写的事物穷形尽相,它是克服叙事概念化、简单化的诀窍之一。 多方铺叙。一是指多方位、多角度地铺叙,二是指采用多种方法铺叙。意思是指陈述,详细地叙述;指平铺直叙。

描摹:用语言文字表现人或事物的形象、情状、特性等

94、情思:1.情意;情感z2.情绪;心思

93、甘露寺之变:文宗,李训,仇士良。

92、陆龟蒙:斗鸭能言、甫里鸭羹

91、皮日休鲁迅评价皮日休“是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辉的锋芒”(鲁迅《小品文的危机》)。眼角下榻,似独眼,黄巢起。

90、幽僻:1.幽隐,潜藏。2.[peaceful and wild]幽静而偏僻。

89、裘马轻狂,汉语成语,拼音是qiú mǎ qīng kuáng,意思是指生活富裕,放荡不羁。

88、气概是一个名词,汉语词汇,拼音为qì gài,意思是正直豪迈的态度,或者在某种活动中或生存方式中表现出来的态度、举动或气势

87、凝练:是紧凑简练,言简意赅。

86、沉郁作为一种文学风格,首先表现为一种文字特质,它古拙苍重悲凉,而非姿质冶丽。譬之于人物,它有如老僧的饱经沧桑、心纳万境。盖只有当诸法纯熟后,方能沉着而写,其笔划的质性,便也如刻如铸,间用躁笔,如抽茧丝,惟有深于篆、隶者,方能解此。我们后人在杜甫的诗中潜泳,最易体会那种慷慨悲凉、抑塞磊落之气。故沉则不浮,郁则不薄。

85、冷峻:冷酷严峻。

84、峭拔:高而陡,文笔雄健

83、授道箓

82、圆融:3.指圆通。指文辞周密畅达。

81、郦道元亭在冈下,并有井水,而山冈上没有水源,郦道元指挥人员掘井十多丈,都没有发现水源。因为极度缺水,郦道元等人无力抵抗,于是被跳墙而入叛军杀害,享年约五十九岁

80、潘安,名列金谷“二十四友”之一。永康元年(300年),赵王司马伦擅政期间,受到中书令孙秀诬陷,坐罪被杀。[1]

在文学上与陆机并称“潘江陆海”。

79、琐碎的见闻或传闻。

78、方物(fāng wù),释义是指本地产物,土产;犹识别;

77、六朝承汉启唐,创造了极其辉煌灿烂的“六朝文明”,在科技、文学、艺术等诸方面均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中国南方得到巨大发展,开创了中华文明新的历史纪元。这六个朝代的共同点是都建都于南京,因此南京被称为“六朝古都”,六朝时期的南京城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和古罗马城并称为“世界古典文明两大中心”,

76、应制应诏应教应令奉和的区别

应制由皇帝下诏命而作文 赋诗的一种活动,主要功能在于娱帝王、颂升[1]平、美风俗。

应诏( yìngzhào)是指接受皇命的诏命。

应教读音为yìng jiào,汉语词语,意思为魏晋以来称应诸王之命而和的诗文。

应令响应诏令,魏 晋 以来应皇太子之命而和的诗文。

奉和谓做诗词与别人相唱和。

唱和

酬唱诗词相互赠答。

75、我觉得还是先整清楚一个维度问题吧,骈文和赋不是一个维度上的区分。我讲啰嗦点吧,也好明白。

文分韵文和非韵文,需不需要押韵是以文体来讲的,跟骈或散无关。比如赋、诔、铭等这些文体是韵文,需要押韵。而序、跋、书信等文体是非韵文,不需要押韵。

确定文体也就确定押不押韵。而你写赋呢,你可以写散赋也可以写骈赋,无论啥都要押韵。同理写序,散骈皆可,都不需要押韵。

也就是说,骈文和赋,是存在叠加关系的两个文体标准,叠加起来称为骈赋。赋偏重的是文章内容,比如铺陈赋物;而骈偏重的是文章格式,比如对仗。我觉得两者并不能直接比较异同。

74、诗文中工巧的词语,常指运用的典故和古人诗文中现成词语:

73、妇主中馈古代妇女职司家中饮食烹饪等事。

72、 西晋二帝司马衷,弱智。其二,有一年,遭遇旱灾,大臣们在朝堂上议论灾情,说饿死多少人等问题。此时,司马衷突然问大臣们:“为什么会有饿死人?”大臣们说:“天气久旱,庄稼颗粒无收,百姓们没饭吃。”司马衷说:“没饭吃,为什么不吃肉粥?”这种逻辑令大臣们瞠目结舌。

71、“八王之乱”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皇族内乱之一,当时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导致了西晋亡国以及近三百年的动乱,使之后的中原北方进入十六国(五胡乱华)时期。八王之乱是发生于中国西晋时期的一场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内乱,因皇后贾南风干政弄权所引发。

五胡乱华。“五胡”主要指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胡人大部落,但事实上五胡是西晋末各乱华胡人的代表,数目远非五个。五胡乱华的时间一般从西晋灭亡(316年)开始算起,一直到鲜卑北魏统一北方(439年)。有的学者也称之为“永嘉之乱”、

70、警拔,汉语词汇,拼音:jǐng bá,意思是敏悟超群,使人惊异。多形容人的风度,警策拔俗。多形容诗文创作。

警策:形容文句精炼扼要而含义深切动人。亦指精炼扼要而含义深切动人的文句。

69、秘书省是我国古代专门管理国家藏书的中央机构。从东汉后期设立秘书监起,到南北朝升为秘书省,金元时期再降为秘书监,至明初被撤销,其历史长达1200余年之久。秦始皇焚书后,天下藏书几为一尽。再加上手抄方式和简帛载体的限制,对于普通人来说,图书是至为珍贵的物品。西汉以来,朝廷曾多次下诏求书,藏于宫内秘府,等闲人难得一见,“秘书”一词即由此而来。

68、王敦之乱,又称王敦之叛,是东晋初年发生的一场动乱,爆发于晋元帝永昌元年(322年),结束于晋明帝太宁二年(324年)。由出身琅琊王氏的权臣王敦所发动,以诛刘隗为名进攻建康,并击败朝廷军队。

67、谢家从谢安说起,诗有:“旧时王谢堂前燕”王谢两家为当时望族,谚语曰:“关中良相唯王猛,天下苍生望谢安”

谢安有兄为谢奕,谢奕有子谢玄,有女谢道韫

谢灵运是谢玄嫡孙,是晋山水诗的祖师

谢脁离得远一些了,他是谢安的二哥谢据的后代

66、永嘉南渡是西晋永嘉年间(公元307—311),北方汉人大批南迁。八王之乱后,北方少数民族混战中原,大体上自永嘉元年司马睿移镇建业开始,北方士民为躲避战乱,纷纷渡江南下。周边胡族的大肆入侵出现了“五胡乱华”分裂格局,北方社会的动荡不安,迫使士族和百姓大量南迁,为逃避战乱,门阀士族带领家眷、民户流徙到江左一带,这是有史以来中原汉人第一次大规模南迁。持续两个世纪。

65、1、定义不同:

庙号通常是开国皇帝对血源始祖、得姓始祖或者始封之君的追封。

谥号是对去世的帝妃、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2、起源时间不同:

庙号起源于商朝,早在商朝就已设立,对国家有大功、值得子孙永世祭祀的先王,就会特别追上庙号,以视永远立庙祭祀之意。谥号始于西周,后人给予评价的文字,长短字数不定,或一两字,或二十余字,字数不定。

谥法初起时,只有"美谥"、"平谥",没有"恶谥"。善、恶"谥号"则源自西周共和行政以后,即周厉王因为暴政"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等被谥为"厉",另外还有"私谥"。

64、朴野,汉语词汇,拼音pǔ yě,释义意为朴质无华。、质朴,不文饰,不矫饰。

63、贾南风。金惠文帝皇后。妒悍妇。

62、贾谧,字长渊(唐修《晋书》避唐高祖讳,作“长深”),西晋人。原姓韩,因外祖父贾充的儿子贾黎民早卒而无后,过继给贾充为嗣,改姓贾。贾谧可是大有来头,贾谧原名是韩谧。父亲是美男子韩寿祖上是曹魏时期的司徒,被权臣贾充举荐为出任司空秘书。贾充的二老婆有两个女儿,大女儿是著名的八王之乱的祸魁贾南风,老二是贾午。贾充是个好请客的主,经常在家和幕僚吃吃喝喝联络下感情。贾午有次见到韩谧,一见钟情,恰好她的婢女之前是在韩寿府上打过工,于是和贾二小姐演了一出西厢记。西晋时期有一个文学社团叫二十四友,组织者是贾谧。门槛高不但要求帅气和才气,还得有财气。有吴国名士二陆,有帅哥潘安,有首富石崇,欧阳健等

历位散骑常侍、后军将军。外祖母广城君去世,去职。丧期未终。起为秘书监,掌国史。当时朝廷编修晋书,断限问题接受他的建议,以泰始为晋朝开始。不久转侍中,领秘书监如故。 后因与贾后一起合谋陷害太子。为赵王司马伦所杀。其

61、因为当时的天下共主,四海至尊就是天子了,所谓的“率土之滨皆为王土”说的就是周天子拥有四海,况且当时的天子就是最高称谓了,因此他没必要更进一步了,至于后来的皇帝是秦始皇发明的。

皇帝这都是从秦始皇发明开始的,先前没有,其实只是名称的区别,权力是相当的。

60、1、含义不同:

华夏族一般代指中华民族,包含了很多的民族,因为在历史上发生了无数次民族融合事件,华夏族代表的就是统一的多民族主体;汉族是华夏族在黄河流域起源并开始发展扩散的主体民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分布于世界各地。

2、种族数量不同:

华夏族在现代一般代指中国的56个民族;汉族一般代表汉族这个民族。

华夏族和汉族在古代的初始含义是一样的,华夏族是黄河流域的早期居民,文明史可以追溯到8000年前黄河流域的大地湾文明和裴李岗文明,在汉朝以后该族又称为"汉族",两者的意思还没有发生太大的改变,但随着华夏文明扩展到全国各地,扩展到中华大地受中华文明影响的少数民族,然后又融合吸收了很多民族,华夏族就成了全体中华民族的代称,汉族就只代表以农业为主,兼营家庭副业,以典型的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生产的民族,两者的意思就发生了分离,华夏族成为了一个大类,汉族就只是其中的一个。

59、意蕴:内在的意义。

58、怀文抱质:既文饰又不虚夸,后形容人既文雅又符合礼法。“文”,指的是外观形式的文采;“质”,指内在实质,即内容。文与质是文学艺术辩证规律的一个术语。主要指文学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同时也具有文华和质朴的含义。

这一对概念最早是在孔子的《论语·雍也》中出现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

57、这个我是分开来理解的,骨气奇高应该是指曹植诗中有建安风骨的部分,词采华茂应立足于他的文章上,洛神赋是代表,情兼雅苑这个应该是说他的诗文有情而不落俗,最后体被文质这个文质的关系古人比较重视,这句应是说曹植在文质上结合的很好,附古人对于文质的追求: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56、《乐府诗集》是汉朝、魏晋、南北朝民歌精华所在。内容十分丰富,反映社会生活面很广,主要辑录汉魏到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兼及先秦至唐末的歌谣,共5000多首。

55、《玉台新咏》是一部汉朝至梁朝的诗歌总集,是徐陵于梁武帝时期写成,共收录汉朝至梁朝共690首诗。

54、排偶,即排比对偶,是指文章的词语文句排比对偶。

排偶是一种介于排比与对偶之间的修辞手法。一般认为它是由两个语气一致、结构相似、意义相关或相对的语句平列在一起的一种修辞方式。既整齐匀称,又能收到反复强调,增强语势的表达效果。

53、这一切都是因为北魏的第七任皇帝孝文帝拓跋弘,他自幼便接受良好的教育,由于当时的鲜卑还没有属于自己的文字,所以拓跋弘接受的都为中国的传统的华夏文化。随着他渐渐接受华夏的文化,他也一点点的被同化,到最后几乎近于癫狂,他认为华夏所有的文化都是好的,有利于自己国家进步的。相反,对自己本民族的文化却嗤之以鼻。所以在他继位后,便着力于华夏化自己的国家,其中有一条就是改鲜卑姓为华夏姓,身为皇帝的他身先士卒,将拓跋姓改为元姓,自此北魏的国姓为元。

52、圣人有情还是无情论。太上无情。

51、依违避就

50、慷慨:充满正气,情绪激昂

49、阿娇、卫子夫、李夫人、钩弋夫人。生卒年不详,中山(今河北定州)人,西汉著名音乐家李延年、贰师将军李广利之妹。有一次汉武帝去李夫人那儿,突然觉得头上痒痒,于是顺手摘下李夫人头上的玉簪来挠痒。可想而知拿下玉簪后,李夫人一头青丝自然散开了,雪肤花貌趁上这乌云乱散,别有一番动人心魄处。

后宫的其他妃子知道后羡慕不已,自以为找到了得宠的秘诀,于是纷纷打造玉簪插在头上,试图得到皇帝的注目。结果导致长安城的玉价都跟着迅速飞涨,所以自此以后,玉簪又被称为“玉搔头”。

48、佚荡:超脱;无拘束。

47、司马相如。原名司马长卿,小名犬子(狗儿)。因为仰慕战国时代的名相蔺相如才改名。繁类成艳,曲终奏雅,子虚上林

46、梁孝王,刘武(?—公元前144年),西汉梁国诸侯王,汉文帝刘恒嫡次子,汉景帝刘启同母弟,母亲为窦太后[1]。七国之乱时,刘武率兵抵御吴楚联军死守梁都睢阳(今河南商丘),拱卫了国都长安,功劳极大,后仗窦太后的宠爱和梁国地广兵强,欲继汉景帝之位,病死未果。谥号“孝王”,葬于芒砀山。刘武在世时营造梁园并招揽天下人才[2],形成极具影响的文学群体汉武帝亲叔叔。刘武对袁盎和参与议嗣的大臣非常怨恨,就和羊胜、公孙诡等人谋划,暗中派人刺杀袁盎等十多位大臣。汉景帝怀疑刘武,待捕获到凶手发现果然是刘武所主使。于是汉景帝派遣使者不断在至梁国的路上来往,到梁国去反复查验,准备逮捕公孙诡、羊胜。公孙诡、羊胜藏匿在刘武的后宫。使者对梁国二千石官员挨个责问,梁相轩丘豹和内史韩安国进谏刘武,刘武才命令羊胜、公孙诡都自杀,之后把他们交了出来。梁园是以邹阳、严忌、枚乘、司马相如、公孙诡、羊胜等为代表的西汉梁园文学主阵地。后世谢惠连、李白、杜甫、高适、王昌龄、岑参、李商隐、王勃、李贺、秦观等都曾慕名前来梁园。李白更是居住长达十年之久不忍离开,《梁园吟》成为千古名诗

45、西京杂记》是古代历史笔记小说集。汉代刘歆著,东晋葛洪辑抄。其中的“西京”指的是西汉的首都长安。写的是西汉的杂史,既有历史也有西汉的许多遗闻轶事。其中有人们喜闻乐道、传为佳话的"昭君出塞","卓文君私奔司马相如",等许多妙趣横生的故事皆首出此书,且为后人为典故。还有一句成语“凿壁借光”,也是从该书的匡衡的故事中流传出来的。

44、班固。永元四年(公元92年),窦宪密谋叛乱,事发被革职,回到封地后被迫自杀。[51] 班固与窦宪关系密切,因而受到株连,也被免职。[52] [53] 洛阳令种兢对班固积有宿怨,[54] 窦宪案发后,种兢借机罗织罪名,大加陷害。班固被捕入狱,同年死于狱中,年六十一岁。[55]

和帝得知班固已死,下诏谴责种兢公报私仇的恶劣做法,并将害死班固的狱吏处死抵罪。随窦宪(外戚)刻石燕然

43、司马氏世典周史

42、冯衍显志气赋

41、《论衡》细说微论,解释世俗之疑,辨照是非之理,即以“实”为根据,疾虚妄之言。“衡”字本义是天平,《论衡》就是评定当时言论的价值的天平。它的目的是“冀悟迷惑之心,使知虚实之分”(《论衡·对作》篇)。因此,它是古代一部不朽的唯物主义的哲学文献

40、桓谭《新论》又称《桓子新论》,是由东汉桓谭所著政论著作,钱钟书《管锥编》极赞之,谓此书若全,堪与《论衡》伯仲。

39、虚妄,是汉语词汇,拼音是xū wàng,意思是没有事实根据的。指一些不着边际的,不可捉摸的事物。出自汉 王充 《论衡·书虚》:“世信虚妄之书,以为载於竹帛上者,皆贤圣所传,无不然之事,故信而是之,讽而读之。睹真是之传与虚妄之书相违,则并谓短书,不可信用。

38、与孙会宗书

此信具体创作时间不详。杨恽曾与太仆戴长乐不和,因受戴长乐的弹劾而失去了爵位,免职归乡。于是杨恽开始广治产业,大修宅院,以财贸自娱。他的友人孙会宗见他如此,便写了封信告诫他不能这样,大臣犯了错误,应该闭门思过,天天表现出畏罪的样子,不应该治产业,通宾客,有称誉。杨恽不以为然,就写了此信作答。[1]

37、汉宣帝刘询(前91年~前48年1月10日),原名刘病已,字次卿,西汉第十位皇帝(前74年~前48年1月10日在位),汉武帝刘彻曾孙,戾太子刘据之孙,史皇孙刘进之子[1]。汉宣帝,原名刘病已,后改名刘询,他的一生非常传奇,他爷爷刘据在巫蛊之祸中自杀,这一脉活下来的只有刘病已,从此流落民间。据《剑桥中国史》,这一脉被称为以卫子夫、卫青、霍去病为代表的卫氏家族。在汉朝,只有那些对国家有大贡献的皇帝才配想有庙号,西汉只有四位皇帝享有庙号,他们分别是汉高祖刘邦、汉文帝刘恒、汉武帝刘彻、汉宣帝刘询(刘病已),刘询的庙号为中宗,意为中兴之主。循吏。许平君故剑情深、南园遗爱。在大将军霍光之妻的指派下,遭到女医淳于衍毒杀,谥号恭哀,安葬于杜陵南园。,汉昭帝刘弗陵去世。因汉昭帝无子,于是大将军霍光立汉昭帝的侄子昌邑王刘贺为帝。刘贺继位后荒淫无道,仅在位二十七天便被霍光废黜。霍光废黜刘贺后,拥立刘询为帝,是为汉宣帝,封许平君为婕妤。[4] 同年十一月十九日,汉宣帝立许平君为皇后。[5] 许平君被立为皇后之后,意图谋反的霍家子弟及其余党一网打尽,一举粉碎了他们的叛乱。汉宣帝将参与叛乱者处以极刑,霍光的儿子霍禹被腰斩,霍皇后被废,霍光的妻子霍显和其他子女、亲属都被斩首弃市,连带被诛杀的有数千家之多,基本清除了霍家在朝廷的势力。这样,汉宣帝不仅为许皇后报了仇,还真正将朝政大权掌握在了自己手里。西汉由此进入一个“中兴时代”,汉宣帝也因此名垂青史。皇后许平君去世后,进入宫中,受封婕妤。本始四年(前70年),为笼络权臣霍光,册立为皇后,深得宠爱。地节四年(前66年),霍家倒台后,图谋毒害太子刘奭,坐罪废为庶人,移居昭台宫。

五凤四年(公前54年),迁往云林馆,霍成君自杀,

36、刘弗陵(前94年-前74年6月5日),西汉第八位皇帝(含吕后称制时期的前少帝和后少帝),汉武帝刘彻少子,母为钩弋夫人,开启了“昭宣中兴”的良好局面。

35、盐铁之议,又称盐铁会议,是汉昭帝时,霍光组织召开的一次讨论国家现行政策的辩论大会,其本质是对汉武帝时期推行的各项政策进行总的评价和估计。汉宣帝时,桓宽根据当时会议的记录,整理为《盐铁论》

34、贾宜新书第一篇过秦论

33、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后,数次出巡各地,群臣为歌颂其功德、昭示万代而所刻之石。共有七处,分别称“峄山刻石”(公元前219年)、“泰山刻石”(公元前219年)、“琅琊刻石”(公元前219年)、“之罘刻石”(公元前218年)、“东观刻石”(公元前218年)、“碣石刻石”(公元前215年)和“会稽刻石”(公元前210年)。故又称“秦七刻石”、“秦七碑”

32、虬髯客,风尘三侠之一,本名张仲坚。据说他原是扬州首富张季龄之子,出生时父嫌丑欲杀之。获救从师于昆仑奴,艺成后欲起兵图天下,见李世民后自愧气度不如,认定天下将归李世民。有意于红拂(隋臣杨素家伎),得知红拂嫁于李靖(唐开国大将)后,3人结为兄妹,虬髯客将全部家产赠于李靖夫妇以帮助李世民统一天下,自己黯然离开。后为扶馀国主,说唐全传中薛仁贵征东有提及,扶馀国可能位于朝鲜半岛,大唐游侠传提及为岛国国主,也有可能是朝鲜半岛附近岛国,相传为72岛国主

31、《虬髯客传》以杨素宠妓红拂大胆私奔李靖的爱情故事为线索,描写隋末有志图王的虬髯客在“真命天子”李世民面前折服并出海自立的故事,[1]曲折反映了广大人民厌恶战争,期待天下太平安定的美好愿望。[2]

该小说成功刻画了李靖、红拂、虬髯客这三个人的形象,后世因称他们三人为“风尘三侠”

30、《史记》分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其中本纪和列传是主体。

“表”用表格来简列世系、人物和史事。

“书”则记述制度发展,涉及礼乐制度、天文兵律、社会经济、河渠地理等诸方面内容

1、礼书

2、乐书

3、律书

4、历书

5、天官书

6、封禅书

7、河渠书

8、平准书

10表为:

1、三代世表

2、十二诸侯年表

3、六国年表

4、秦楚之际月表

5、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

6、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7、惠景闲侯者年表

8、建元以来侯者年表

9、建元已来王子侯者年表

10、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

29、丛书,是指由很多书汇编成集的一套书,按一定的目的,在一个总名之下,将各种著作汇编于一体的一种集群式图书,又称丛刊、丛刻或汇刻等。形式有综合型、专门型两类。

28、笠泽丛书

《笠泽丛书》是唐代陆龟蒙所编著的一部杂文集。唐代唐乾符六年(公元879年)陆龟蒙卧病笠泽期间自编《笠泽丛书》四卷,系为诗、赋、颂、铭、记等杂文集,不分类次,故名“丛书”。“丛书”一词即始于此书。

27、读司马法》是唐代文学家皮日休的作品。这是作者阅读古代兵书《司马法》而作的读后感。作者从书中内容联想到统治者的施政方针,以犀利的笔触抨击了晚唐的社会现实。

26、秦穆公、秦孝公、商鞅、秦惠文王、芈月、秦武王、秦昭王(儿子)、秦襄王,两代短命孝文王(三天),秦始皇(曾孙)

25、吴越、夷貉

24、姓氏姓与氏的区别:

1、具体含义不同。姓是区别血缘的,是宗族的根本族号,所代表的是氏族的血统,是源于同一女性始祖的具有共同血缘关系的族属所共有的符号标志。氏,是姓的支系,是姓族的分支标记,氏是源于同一父性始祖的被分出去的各支系(庶子)的开氏始祖的符号标志是大氏族、部落、部落联盟的称呼。

2、使用区别。所属姓是同定的,氏名来源较多样,如以邑为氏,以谥为氏,以官为氏等,同一家族可因居邑为氏,也可以族长的官职为氏,当时也经常出现命氏、别族等情况。在这种背景下,父子、兄弟不必同氏,人也可以有几个氏,如晋卿士会,以士为氏,是承其祖氏,士氏初当是以官为氏,但士会由于食采于随、范;

3、专业化区别。姓是统一的,即姓族本身未有层次区别,虽有氏为分支,但没有更小的姓族。而氏却可以是多层次的。一个大氏可以包括由其分化出来的若干小氏。

从史料看,这在商代比较明显,卜文所要论述的商代晚期青铜器铭文中的所谓“复合氏名”即显示了此种多层次的氏的存在形式。多层次的氏组织随着血缘关系与其作用范围的减弱而渐渐不再盛行,渐向单层次发展。但较大的氏组织内仍包括若干分支,只是分支未必皆另立新氏;

4、古代使用区别。女子不论出嫁与否,皆有同定的姓。但女子出嫁前与父同氏,出嫁后属夫氏,所以可以夫氏为称,但亦可以仍以父氏为称。此从周代青铜器铭文资料可知,如:父为其女制媵器,在铭文中称其女名为“夫氏加女姓”,如辅伯鼎铭。

23、春秋战国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770、221、4567春秋时期,简称春秋,指前770年-前476年,是属于东周的一个时期。战国时期简称战国,指公元前475年~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东周的一段时期(秦统一中原前),各国混战不休,故被后世称之为“战国”。

名字由来春秋战国来源于春秋和战国两部分,在中国上古时期,春季和秋季是诸侯朝觐王室的时节。另外,春秋在古代也代表一年四季。而史书记载的都是一年四季中发生的大事,因此“春秋”是史书的统称。而鲁国史书的正式名称就是《春秋》。传统上认为《春秋》是孔子的作品,也有人认为是鲁国史官的集体作品。据台湾著名学者南怀瑾的解释,春秋意指春去秋来,以编年体形式记录史实。而战国的来源是《战国策》,是国别体的史书,作者是西汉的刘向。

通常来说,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的划分是以韩、赵、魏三家灭掉智氏,瓜分晋国为标志,但是对于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线,历史上一直存在很多争议。

常见五种说法有:

1.分界线是公元前481年。这一年刚好是《春秋》这本书的绝笔之年。

2.分界线是公元前479年。这一年孔子逝世,宋代有诗曰:“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天带走仲尼,诸侯纷纷灭”。

3.春秋的结束时间为公元前476,战国的开始的时间为公元前475年(周元王元年)。

因为郭沫若等历史学家根据历史的断代认为,公元前476之前为奴隶社会,从公元前475年开始进入封建社会,这也就是“春秋战国”的分界线。

他们的依据还有司马迁的《史记》,其开始来记叙“六国时事”的时间也是周元王元年(前475年),所以后来的历史书籍包括教科书都这么划分。

4.分界线是公元前453年。这一年发生的大事是三家灭智,春秋时期的霸主“晋国”由此名存实亡,春秋时期仅存的“礼义”由此彻底崩塌。

5.分界线是公元前403年。这一年发生的大事为三家分晋,周威烈王正式分封赵魏韩三家为诸侯,战国七雄由此全部产生,另外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也认为战国由此开始。

 关于春秋五霸,目前主要有两种观点:

  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缪公、楚庄王;

  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战国七雄:七个国家

周者八百。”《吕氏春秋·观世》则说,“周之所封四百余,服国八百余。”

春秋时期目前普遍认为,当时有100多个诸侯国,共分公、侯、伯、子、男这五等爵位,从姓氏来分,又可以分为姬姓、姜姓、妫姓、姒姓、子姓、嬴姓、己姓、芈姓、董姓、姞姓、风姓等。

22、秦国历代国君姓名及顺序

1、秦非子,嬴非(秦嬴),公元前888年—公元前858年。

2、秦侯,未详其名,公元前857年—公元前848年。

3、秦公伯,嬴公伯,公元前847年—公元前845年。

4、秦仲,嬴秦仲,公元前844年—公元前822年。

5、秦庄公,嬴其,公元前821年—公元前778年。

6、秦襄公(立为诸侯),嬴秦开,公元前777年—公元前766年。

7、秦文公,名未详。

8、秦静公(秦竫公),未即位。

9、秦宪公(秦宁公),嬴立,公元前715年—公元前704年。

10、秦出子,嬴曼,公元前703年—公元前698年。

11、秦武公, 嬴说,公元前697年—公元前678年。

12、秦德公,嬴嘉,公元前677年—公元前676年。

13、秦宣公,嬴恬,公元前675年—公元前664年。

14、秦成公,嬴载,公元前663年—公元前660年。

15、秦穆公(秦缪公),嬴任好,公元前659年—公元前621年。

16、秦康公,嬴罃,公元前620年—公元前609年。

17、秦共公,嬴稻/嬴貑,公元前608年—公元前605年。

18、秦桓公,嬴荣,公元前604年—公元前577年。

19、秦景公,嬴石,公元前576年—公元前537。

20、秦哀公(秦毕公/秦㻫公),嬴稷,公元前536年—公元前501年。

21、秦夷公,未即位。

22、秦惠公,嬴宁,公元前500年—公元前492年。

23、秦悼公,嬴盘,公元前491年—公元前477年。

24、秦厉共公(秦剌龚公/秦利龚公),嬴刺,公元前476年—公元前443年。

25、秦躁公(秦趮公),嬴欣,公元前442年—公元前429年。

26、秦怀公, 嬴封,公元前428年—公元前425年。

27、秦灵公(秦肃灵公),嬴肃,公元前424年—公元前415年。

28、秦简公,嬴悼子,公元前414年—公元前400年。

29、秦惠公,嬴仁,公元前399年—公元前387年。

30、秦出公(秦少主),嬴昌,公元前386年—公元前385年。

31、秦献公(秦元献公/秦元王),嬴师隰/嬴连,公元前384年—公元前362年。

32、秦孝公(秦平王),嬴渠梁,公元前361年—公元前338年。

33、秦惠文王(秦惠王),嬴驷,公元前337年—公元前311年(公元前324年改元)。

34、秦武王(秦悼武王/秦武烈王),嬴荡,公元前310年—公元前307年。

35、秦昭襄王(秦昭王),嬴则/嬴稷,公元前306年—公元前251年。

36、秦孝文王 ,嬴柱/赵柱,公元前250年。

37、秦庄襄王(秦庄王),秦异人/嬴楚,公元前249年—公元前247年 。

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国家:

38、秦始皇,(秦始皇帝),嬴政/赵政(正)公元前246年—公元前221年。

39、秦二世,胡亥,公元 前210年―公元前207年

21、魏惠王魏罃即位之后,由安邑迁都大梁(今开封西北),魏国于是也叫梁国,魏惠王也就叫梁惠王了。

魏惠王(公元前400年—公元前319年),姬姓,魏氏,名罃(yīng),又称梁惠王,《竹书纪年》作“梁/魏惠成王”。他是魏武侯之子,魏文侯之孙,公元前370年即位,在位52年。

魏惠王魏罃即位正是魏国鼎盛时期,魏惠王由安邑迁都大梁(今开封西北)后,魏国亦称梁国。但在以后的战争中,“东败于齐,西丧秦地七百余里,南辱于楚”,开始衰落,他死于公元前319年。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和齐威王在徐州会盟,互相承认对方为王,史称“徐州相王”(当时的徐州在今山东滕州)。

20、杜陵:后期宣帝墓。

19、性情中人:感情丰富、任性而为

18、公安:复杂的疑难案件

17、五石散、魏晋何晏

16、名教:礼法之士所谓的道德规范

15、蓼虫:寄生于廖间的虫

14、邶风新台

13、隰有苌楚:羊桃无家无室羁绊。

12、五岭 [wǔ lǐng]

1. 亦作“五领 ”。大庾岭 、越城岭 、骑田岭 、萌渚岭 、都庞岭 的总称,位于 江西 、湖南 、广东 、广西 四省之间,是长江与珠江流域的分水岭。

11、即兴的、因为现实的事情有感而发的进行创作,而不拘泥于以前作文体制、题材、内容的窠臼限制。

10、1、定义不同

爻辞:爻辞,《易经》中六十四卦每卦爻题下所系文辞。《 易经 》 八卦 的两个符号,一个是“—”,另一个是“--”。在《易经》中并没有“阴阳”二字,数百年后的《易传》才把“—”叫阳爻,把“--”叫阴爻。

卦辞:卦辞是说明《周易》卦义的文辞。一般认为是卜筮者的记录,与甲骨文辞同类。

2、作者不同

爻辞:关于爻辞的作者、年代。司马迁、郑玄主卦爻辞并为文王作说;郑众、贾逵、马融、虞翻、陆绩主卦辞文王作,爻辞周公作说;近人皮锡 瑞以为卦爻辞并为孔子作。近代仍有爻辞与卦辞共一人作、非一人作、众人作及西周初年说、西周末年说、春秋说、战国说之争。

卦辞:卦辞的作者,一般认为是周文王姬昌。《史记》:“文王拘而演易”。

3、作用不同

卦辞:周易原文里,对六十四卦都有解释,它的内容由两部份组成,一叫「卦辞」,是专门讨论卦的意思。

爻辞:一部份叫「爻辞」,爻辞其实是由孔子进行注解的「易传」,是孔子对六十四卦里,每一卦中每一个爻的专门讨论与解释。当我们求得变卦后,可以参考该爻辞来辅助分析卦象

9、奇幻晋文之事心要实行“霸道”。孟子先以“兴甲兵”几句,不直说霸道,却列举了霸道的种种害处,使齐宣王不得不说出“吾何快于是”,从而引导他说出“大欲”。“笑而不言”四字,写出宣王欲霸天下而又躲躲闪闪,不那么理直气壮的神态,极尽传神之妙。孟子明知齐宣王的“大欲”仍是霸业,却故意以口腹声色之娱来揣度,形成文章的顿挫,然后道破其“大欲”乃是以力争霸天下,点明齐宣王的“大欲”后,旋即以“缘木求鱼”这个生动的比喻,彻底打碎了他的幻想,犹如当头棒喝,使文势如悬崖坠石,有千钧之力。1、迂回曲折,层层深入,跌宕起伏。论述问题先从侧面、远处、外围入手,逐渐引向主旨,形成了迂回曲折、波澜起伏的论辩风格。本文意在宣扬王道,却不直言王道,而以齐宣王问齐桓晋文之事发端。这个开头既避免了平铺直叙,使文章产生了顿挫之感,又使文章形成驳辩的局面。孟子散文的气势源于他坚毅的人格,他对自己的主张,坚定不移的信念和广博的学问,气盛则言宜,

8、长干里(cháng gān lǐ)位于南京市秦淮区内秦淮河以南至雨花台以北,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地名,是江南佛教圣地,素有“佛陀里”之美誉。早在春秋战国时代,长干里一带已经是南京人口最密集地区,也是本地区经济命脉之所在。有众多描写长干里生活、爱情、风土的诗词歌赋,“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典故即来源于此

7、子路结缨而死,醢

6、父萧鸾,其叔萧道成。齐萧宝卷潘玉儿。吴景晖,两朝妃子,萧赞,宝卷遗腹子,萧衍养子。子萧统《昭明文选》、萧纲《玉台新咏》

5、萧衍与萧道成,他们都姓萧,这个萧氏就是中国历史上鼎鼎有名的兰陵萧氏。兰陵萧氏本是以兰陵郡为郡望的萧姓士族(兰陵郡大概位于现山东省枣庄市东部至临沂市兰陵县一带),永嘉之乱后兰陵萧氏南迁,发展为江南侨姓士族的主要代表。齐、梁皇族的共同祖先,恰恰就是兰陵萧氏南渡后的第一代人物,萧整。

萧整,字公齐,他本是晋朝县令,因碰上永嘉之乱就携家带口,南渡投奔东晋。他有两个儿子,即丘县令萧隽和济阴太守萧鎋,齐、梁皇室便分别是这两个儿子的后代。萧隽是萧整的长子,虽然在东晋时不过是个小小的即丘县令,可他的曾孙子就是南齐高帝萧道成。萧隽弟弟萧鎋的玄孙,恰恰就是灭亡南齐的梁武帝萧衍。

4、终南山,又名太乙山、地肺山、中南山、周南山,简称南山,位于陕西省境内秦岭山脉中段,古城长安(西安)之南,“寿比南山”、“终南捷径”等典故的诞生地,是中国重要的地理标志。

终南山地处中国南北大陆板块碰撞拼合的主体部位,是中国南北天然的地质、地理、生态、气候、环境乃至人文的分界线,东起西安市蓝田县最东端的杨家堡,西至周至县最西界的秦岭主峰太白山南梁梁脊,

3、典故用得适当可以收到很好的修辞效果,显得既典雅风趣又含蓄有致,可以使语言更加精练,言简意赅。运用典故是借助一些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情感。

氓本义本地人口外流。

说明:本地外流的人口亦称“流氓”。“流氓”的最显著特征就是没有田地,因为到了外乡,属于外来人口,自然分不到田产,只能从事非农业性行业,如贸易行业。古代人民的最大财产就是田产,没有田产就是无产者、无产阶级)

全唐诗:清朝曹寅等编。

73、精致却仅此而已。沈宋救赎贬谪,贬涂和贬所心情不同,对盛唐山水诗发展有很大贡献,视野由宫廷转向真山真水。沈偏重七律,宋偏重五言。唐有三首律诗崔颢黄鹤楼、杜甫登高、沈佺期古意.独不见。边塞诗两主题征夫、思妇。

抒情表达的节奏问题。

君子于役:中国古代农耕社会最常见最具人间情趣的画面

秘书省是我国古代专门管理国家藏书的中央机构。从东汉后期设立秘书监起,到南北朝升为秘书省,金元时期再降为秘书监,至明初被撤销,其历史长达1200余年之久。秦始皇焚书后,天下藏书几为一尽。再加上手抄方式和简帛载体的限制,对于普通人来说,图书是至为珍贵的物品。西汉以来,朝廷曾多次下诏求书,藏于宫内秘府,等闲人难得一见,“秘书”一词即由此而来。在这种特定的历史环境下,秘书省自然备受重视,享有较高的地位。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秘书省也经历了一个由兴而盛、由盛而衰的过程。唐宋以后,印刷出版技术逐步成熟起来,图书数量越来越多。很多地方都出现了官府和私人设立的书院、藏书楼等,即使在中央,藏书机构也不仅限于秘书一府了。在政治、经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秘书省的重要性逐渐削弱,最终被其他机构取代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查资料)2021.4.13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