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骗”孩子是聪明父母的必修课!

《世说新语》中有一个讲谢安和谢玄的故事。当时贵族豪门日趋腐朽,许多贵族子弟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竞相涂脂抹粉,热衷于打扮游乐。出身于名门的谢玄开始也染上这种不良习气,喜欢装饰,常佩戴紫罗香袋。这事很快引起谢安的警觉,感到这是不好的苗头,有碍于谢玄的成才。但是谢安并没有简单地加以训斥禁止,而是巧用玩游戏的办法,把谢玄的香袋赌赢过来,然后烧掉,在不伤害感情的情况下,引导谢玄逐渐改变这类不良的公子哥儿习气。由于谢安的关心与培养,谢玄逐渐成长为一个有经国才略、有志气的人。

对待小朋友那些小心思,大人有很多处理办法。比如告诉他男生不宜佩戴香囊、羞辱他像个女孩子、或者直接把紫罗香囊收缴。但显然,谢安选择了最温淳的一种。对大人的道德标准来说,这种方式不一定是最正当的,甚至有点不够光明正大,但它却是小朋友在那个年龄里最能接受的。

好的教育,不是一直保持“政治正确”,甚至“铁面无私”地去执行,而是以合适的手段去做正确的事。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这副对联说的是宋代著名的三苏——苏洵和他的儿子苏轼、苏辙的文学成就,可以说是空前绝后,无人能比。

据记载苏轼和苏辙并非天生神童,小时候也是贪图玩乐不爱读书。但父亲苏洵并没有采取“棍棒教育法”,每当孩子们玩耍打闹时,苏洵就躲在书房里面读书,有时还忍不住哈哈大笑。当孩子们跑过来想瞧个究竟时,他又把书赶紧“藏”起来。孩子们以为父亲瞒着他们看什么好东西,就趁父亲不在家时,将书“偷”出来看,渐渐地也喜欢上了读书。

古往今来,聪明的父母都懂得“欲擒故纵”的妙处。“欲擒故纵”原本是打仗时的一种战术,在现代社会中又称“冷谈成交法”。也就是抓住对方的需求心理,先表现出“不强求”的宽松态度,使对方反而产生惜失心理,从而主动迎合我方的条件。

很多父母整天耳提面命地催孩子读书,恨不得压着孩子读书。智慧父母却“反其道而行之”,不仅不强迫,还提出禁令,吊足了孩子的胃口。孩子出于好奇心,一定会自己找书看,阅读的趣味也会倍增。

找书来读的过程,对孩子来说就像是冒险游戏一样充满刺激,他自然乐此不疲。达到目的的方法不止一种,聪明的父母,都懂一点“不正当”手段。

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带助手们在一所乡村小学做了一个实验,在一到六年级各选了三个班,对这18个班的学生进行了一个“未来发展趋势测验”,测验结束后,他把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给了校方,并叮嘱他们要保密,免得影响实验的正确性。

这个名单占了学生总数的20%,但其实,校长和学生都不知道的是,名单上的学生都是随机选的,罗森塔尔根本没有去看这个测验的成绩。

奇妙的是,8个月后,情况果然有些变化。在针对这18个班学生的测验中发现,上了名单的那部分学生,成绩普遍有了显著的提高,而且性格更外向,自信心、求知欲都变得更强。

面对这个结果,罗森塔尔提出了一个词,叫“权威性谎言”。他认为,他对于校方来说是权威,而校方对于学生来说也是权威,将“你最有发展前途”的“谎言”传递到那些作为实验对象的学生身上,最终这些学生果然变成了这样的人。

而且,很有意思的是,这些学生并没有得到明确的语言信息,来告知自己是“最有发展前途”的人,是老师们通过情绪、态度影响了他们。这个实验后来被称为“罗森塔尔效应”,也叫“期待效应”。

在学校实验里,校长和老师对学生有巨大权威,因为他们可以评判一个学生的资质。对于孩子来说,最早最原始也最重要的权威是父母。所以父母对孩子的期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孩子,作用甚至可能达到罗森塔尔的神话级别。

这些事情听上去,像有命运在安排,因为这些改变都不是自己可以直接操控的力量,但就像罗森塔尔的实验结果显示的那样,结果可能就是父母有强烈的期待得到了回应。所以,你对孩子有什么样的期待,发出了什么样的预言,对他的成长是一件非常关键的事。

需要说明的是,语言并不是唯一会产生影响的方式。有的父母从来不否定孩子也很少夸奖孩子,但他们却打心眼里肯定自己的孩子,这种态度、情绪和潜意识的影响,远远胜过语言。

父母对于自己孩子的认知和期待,可能从孩子出生前已经开始了之后并一直持续着。这样的期待进入到孩子的潜意识深处,成为了孩子自身意识的一部分,就成为了权威期待的力量。

几乎任何一个学教育的老师都知道这个实验。凡是能从中悟出点道理并灵活运用的都能成为优秀老师。可有的老师。却以为自己长有一双慧眼,不能睁一眼闭一眼,而把孩子身上的问题看得清清楚楚,并一一指出,反而没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

那么作为父母的你是不是也这样对自己的孩子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学会“骗”孩子是聪明父母的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