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见鬼

作者:北平旧少年

写作的时候
哪个字最常使用错误?

是“我”这个字
常被误解为“正确的”
任何意见只要加上这个字
就应该获得认可

书写自己的作品
和评论别人的作品一样

不是不能用“我”
而是应该试着立足于文本的内容
以及相关参考资料
先进行理解与分析
而非马上发表所谓“我”的意见

但是
这并不容易
特别是使用社交媒体
有时候会觉得很尴尬

因为
每当自己发出一篇文章
就如同棒球投手掷出一颗直球
以为自己可以控制速度、位置、变化
最终能够引导打者把球击到你想要的方向

但往往不是如此
你无法真的预测击球手的技巧与力量
更不用说成功预测被击打出去的球
会飞往世界的哪一个角落

意见的交流
是很难得的事情
不同人会在同一篇文章底下留言
代表彼此可能身处在同一个频率
进而制造沟通(或争执)的机会

在开放自由的时代与社会
这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
但还是希望能够让大家知道:

“意见多是一种成见”

意见
是不一定提供理由的看法
大多是出自于直觉的文字
不太需要分析、反省与论证

成见
则是过往生命经验所给予的意见
小部分源于自己
大部分源于他人(父母、师长、书籍、媒体)
最后转化成语言文字

意见互相碰撞的价值
来自于并列与展现
而非彰显真理

如同1+1=?

不会因为有3456789等各种答案
而动摇答案是2的事实

在《搜神记》里
提到一个不信鬼神的男人阮瞻

他平时就能言善辩
可以从外太空聊到孙悟空
也可以从普信男聊到乌克兰

“我说没鬼,就是没鬼!”

阮瞻很有信心自己掌握天地间的至理
没有什么人有办法反驳或批判

然而
某天有一位客人拜访
两人皆是学问渊博
彼此讨论哲学、文学、人生道理
也就逐渐忘记时间

不知道为何
话题忽然转到鬼神之事
开始了一番非常激烈的论辩

坚信无鬼的阮瞻 VS.主张有鬼的客人

两个人争得面红耳赤
阮瞻实在太会辩论了
客人逐渐落了下风

正当阮瞻即将获得辩论的胜利
客人脸色大变:

“喷不过你啦!我就是鬼!”

说着现出鬼怪的狰狞外貌
随即消失不见......

事实胜于雄辩
但在事实出现之前
雄辩往往会是普信的真实

就像网络的言论
常是为了求胜
而不是求真

甚至
很难轻易地接近真实
反而在多元意见交换中背离而去

有时候
关于一件事情的讨论
我们表达出的对与错的内容
不过是自我情绪的抒发
不管写再多字
也只不过是“靠”与“赞”两个字而已

顺带一提

有人说
现在没有事实
只有解释

我觉得未来可能
不仅没有事实
也没有解释
只有感受

没有包容的多元
反而造成歧见
没有多元的包容
则会产生歧见

只包容单一价值
很容易排挤其他的价值
或是根本没发现还有其他价值存在

因此
沟通不能简化为“有说过就好”
思辨不能简化成“有想过就好”

更何况
思辨也只是一趟启蒙的过程
但未必可以到达真理的终点

如你所见
越是巨大的网络平台
对一件事的留言往往出现两种状况:
有意识的假装善良
无意识的展现愚蠢

有时候
我们的看法并不能称作正确
而是和大多数人一样
误以为这就是正确

理智与情感皆是如此
“我以为”三个字
最难放下

见鬼之后的阮瞻
沉默不语
毕竟事实胜于雄辩
不到一年就得病死掉了

(完)

你可能感兴趣的:(活见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