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了汉字,就读懂了中医。

作为中国人,很多汉字认得、写得、读得,可若要深究其意,却往往发现根本不识得。也许你也曾有过和我类似的经历,当盯着一个汉字看,看久了会发现这个字不认得了,哪怕是自己最熟悉的名字。

汉字,在形体上逐渐由图形变为笔画,象形变为象征,复杂变为简单;在造字原则上从表形、表意到形声。她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六千多年的历史,她承载着中华民族,乃至东亚汉文化圈的历史与文化,是东方民族智慧的结晶。

图片发自App

汉字里,隐藏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密码,中医的思维方式和哲学思想,也深受着汉字的影响。认、识汉字,理解汉字的含义,是学习中医的基础,更能启迪我们普通人的养生智慧。

2017年,认识了一个解甲骨文的朋友,听了她的几堂课以后,才意识到原来每一个看似简单的汉字背后,都隐藏着无穷的智慧;再后来,因为工作的关系,认识了不少道医、中医,在向他们学习的过程中,再次感受到了汉字背后所隐藏的中医知识。

很多字、词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可将近30年的时间,我并不知道这些字、词说的到底是什么。比如“节骨眼”,大家通常都理解为“关键”之意,如“紧要的、能起决定作用的环节或时机”。在中医眼里,节骨眼还有更“原始”的含义,那就是我们身体的关节,通过拉伸、导引,打通我们身体的“节骨眼”,让经络畅通,就不会因为气血不通而“死在节骨眼上”。

汉字里除了日用而不自知的,还有很大一部分意思相近的词,我一直混着用的,比如“疼痛”“健康”“疾病”等;还有一部分是原本两个反义词放在一起,现在成为一个词、一种意思,比如“辅佐”“舍得”等等。

接触甲骨文、了解了以兽骨、龟甲、竹简作为书写材料的历史以后,我常在想,在书写极为困难的条件下,如果两个字意思一样、可以混着用,为什么要发明两个字呢,用一个字不是很好吗?《说文解字》里说:“疼者,痛也;痛者,疼也。”真的是这样吗?

从社会生产效率来说,应该不是这样的。以“疼痛”为例,这两个词所要表达的感受我想应该是不一样的。我们常说“肚子痛”,而不说“肚子疼”;说“坐骨神经痛”,而不说“坐骨神经疼”;说“牙疼”,而不说“牙痛”……为什么呢?

中国文化的基础是“阴阳”的哲学理念,我想“疼痛”这种感受应该也分阴阳的。“痛”字里头是个“甬”字,在汉字里有“通道”的意思,“痛”字里其实就暗含着如何解决“痛”的方法,那就是“疏通”,通了就不痛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所以,肚子痛了,我们都会用手按肚子、用热水袋敷肚子,坐骨神经痛的时候,会去揉、去搓。这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智慧。

图片发自App

我们再来看“疼”,里头是个“冬”字。冬天是什么样的感受,冷、冻,对不对,牙疼的时候,拿冰块敷一敷,缓解了;摔了、撞了,拿冰块敷一敷,也能缓解。我想,应该没人会在摔伤的时候还拼命搓,也不会在肚子痛的时候拿冰袋敷。

“疼痛”这种感受分阴阳的话,那我认为“疼”属阳,用阴可解决;“痛”属阴,用阳可解决。看得见摸得着的,是疼;看不见摸不着的,是痛。皮受伤了是疼,气血不通造成的神经疼痛是“痛”。

每每想通一个字,了解了它背后所隐藏的东西,都有一种“开悟”的愉悦感。汉字的智慧,是属于中华民族、属于人类的。中医启蒙由认识汉字开始,中华文明的复兴从振兴中医开始,我很乐于在“富田健康”和你分享我的学习体会。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所启发,欢迎你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也许你能帮助到他,谢谢你!

在博大精深的汉字面前,我连一个小学生都算不上,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有各种各样错误的理解,非常期待你的指正,一起成长。


(本文首发于“富田健康”微信公众号)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懂了汉字,就读懂了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