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书 :《家庭影响力——卓越幸福家庭宝典》全书免费阅读 第三章 第三节 品质影响力

第三章 卓越幸福家庭的八大影响力

第三节  品质影响力

有容,德乃大。        ——《尚书》

小时候,父亲经常不在家,我的母亲一边照顾老人,一边干着农活,还要照顾我们姐弟三人。街坊邻里所有人都看在眼里,都说她太辛苦了;也有很多人说着父亲的不负责任。然而,母亲从未抱怨过一句,她总是说自己做媳妇就应该照顾老人,做妈妈就应该照顾孩子。我们从未听过母亲对父亲有过一句差评。她总是把家里打理得干干净净、井井有条,脸上总是充满着笑容。母亲爱我们,她热爱生活。在我六岁那年,我们带着锅碗瓢盆举家搬迁到另一座城市。为了谋生,父亲母亲做过很多辛苦的工作。我记得,那时还没有环卫工人这一称呼,清理街道的人被称作“扫大街的”。母亲就是一个“扫大街的”,一个月工资是一百多元钱。通常两人一组,一人负责清扫,一人负责推车,而我的母亲为了多赚一份工资,一个人一组,清扫推车全由她一个人干。由于街道时有上下坡,每逢上坡,母亲总是要提前很远就开始跑起来,以便于能够一口气把垃圾车(现在叫环卫车)推过路坡。如果失败,就不得不重新退回再冲一次。毫无疑问,冬天时扫大街是更加辛苦的。冬天的路面结冰易滑,母亲又穿着厚厚的衣服,推车上坡加速更加困难。她经常冲跑三四次甚至五六次,累得浑身是汗,才能一个人推着垃圾车爬过一个坡。然而,母亲从未抱怨过一句。甚至,白天辛苦了一天后,她还找了贴火柴盒摩擦纸的零活在晚上做来多赚点钱。她不但没有过任何一丝的抱怨,也从未在我们面前说过累;她会温柔耐心地指导我如何把摩擦纸工整地贴在火柴盒的侧边。母亲贴好的火柴盒是那么工整,就像世界上顶级的流水线设备生产出来的一样。她热爱生活,像创作艺术品一样把每一件事做得那么完美。

当我写这本书的时候,我问母亲:“妈,你后悔过吗?”她毫不犹豫地脱口而出:“没有。”我不禁追问:“为什么没有过后悔呢?”

母亲温柔地看着我说:“没什么后悔的呀。”

时至今日,我早已为人父母,但我从未听到过母亲抱怨过,哪怕是一个字。是的,我的母亲是一个无怨无悔的人,一个一直纯朴、一直热爱生活的人。

毫无疑问,母亲对我的影响是巨大的。热爱生活,是她身上最显著的品质。她从未上过一天学,不识字。她不知道什么叫影响力,但她一直积极地发挥着如此巨大的家庭影响力,真真切切地影响了我们每个人以及整个家庭。

好的品质有许多,我们都想拥有,特别是让自己的孩子拥有好的品质。我们必须知道:品质之间是有关联的,有些优秀品质决定了其他品质,例如包容、敬畏和热爱。

包容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在中国家喻户晓。我们经常用此句来形容好客,然而,我们可以站在现在这个多元化的世界的角度来理解这句话:来自不同区域的人,他们可能是肤色不同,可能是文化不同,可能是经历不同,可能是观点不同,但我们欣喜地拥抱这些差异,乐于结识彼此,乐于相互交流。我更愿意把这句话视作一种世界观——世界是由不一样的人组成的,世界因为不一样而精彩。拥有了对世界的这种认知,你自然就会拥有包容之心,也会一步步拥有包容的品质。

这个世界,每一天都发生着许许多多各式各样的事情,人们也在讨论着身边的人和事。

你会不会因为一些和你不一样的观点甚至相反的观点而产生“怎么会有这样的人”的想法?

亦或者,你会不会因为看到一些与你不一样的做法甚至相反的做法而产生“怎么会有这样的人”的想法?

再或者,你会不会因为别人对你的八卦甚至误解而产生“怎么会有这样的人”的想法?

教学十多年来,我遇到过许多这样的学生:他们特别在乎同学老师或其他人的看法,会因为周围人的看法而产生困扰,甚至十分焦虑。许多这样的学生也因而影响了学习的专注。幸运的是,几乎每一个这样的学生最终都想开了,学习和生活都更加开心了。那么,我是怎么做到的呢?

事实上,我只做了一件事——引导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比如,我会问他们一些问题:

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一样吗?

你能控制所有人按照你的期待来说话吗?

他们花费自己的时间精力来议论甚至评判你,你就必然得生气吗?

你希望你的人生为其他人的标准而活,还是拥有自己的标准,活出自己的人生?

如果你看他们不顺眼甚至向他们翻白眼,你自己的心里舒服吗?

每个人的注意力都是有限的,你希望成为他们人生的看客,还是成为自己人生的主人?

……

当学生们开始从世界观和人生观的角度思考的时候,我会建议他们去善待周围人。

如果有人骂你,你没有生气而是以礼相待,你不仅珍惜了自己最宝贵的注意力,还会收获更多:你会有更多朋友,因为人们更愿意和不爱生气的人交朋友;你会收获好的名声,人们会因为你的涵养而尊重你……与此同时,你也帮助了那个骂你的人:当他骂你而你不回骂时,他更可能停下来对你的辱骂,回归他自己的人生。毕竟,人们更可能继续追骂还嘴之人而不是不还嘴的人。(骂人也需要劲头,你不还嘴,他骂得没劲啊)

毫无疑问,家人之间需要包容。夫妻之间要包容彼此,父母要包容孩子,孩子也要包容父母。一方面,我们要知道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想法做法出现不同是正常的;另一方面,我们要欣然拥抱彼此的不同,正是因为人与人的不同才有了精彩的生活。必须提醒的是,包容不是纵容。包容之下的我们一直积极提升自身的家庭影响力,积极幸福地影响家人和整个家庭的发展;纵容之下的人们则疏忽了自身的家庭影响力,不能够促进家人的成长和整个家庭的健康发展。

引导孩子成为包容之人,父母应当在日常生活中展现包容。例如,对于新知识新事物展现出好奇,对于不一样的人、不一样的想法和做法表现出乐于倾听和从中学习并有所收获,对于未来充满积极乐观的期待,等等。同时,非常重要的是,父母要有意识地通过语言来影响孩子。关于语言影响力,请阅读第三章第七节内容。

由包容产生的品质

包容是许多优秀品质的根。包容的人是乐观的,因为他们觉得世界因不同而精彩;包容的人是理解他人的,因为他们知道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包容的人更愿意倾听,因为他们想要了解不一样的人、不一样的想法和不一样的感受;包容的人更有耐心,因为他们知道了解这个大大的世界需要时间;包容的人脾气更好,因为他们乐于接受人与人的差异。

实例一:

一天深夜,我开车回家通过一个漆黑的十字路口,差点和交叉方向驶来的一辆汽车相撞。在我们都刹车停下后,对方车窗摇下,一男子朝着我很是愤怒地大声辱骂道:“你@#是不是傻?”我也随即摇下车窗,探出手和头,礼貌地挥了一下手说:“您先请。”对方一脚油门快速开走了。那一刻,我不但没有丝毫的不开心,反而觉得生活很精彩,我的人生也因为遇到这个人和这件事而变得更加丰富。你看,这个真实的亲身经历正成为我为你分享“包容”的一个实际案例。

实例二:

2012年,我被两位家长骂得“体无完肤”。那时,我在新东方教英语,担任教师委员会主任。有一位家长因为不小心碰到了新东方学校的门鼻儿,弄伤了鼻子,强烈要求新东方学校担负医药费并给予额外赔偿。我作为主管参与了沟通事宜,因为不同意他们的方案而被两位家长痛骂了一顿,我的母亲也被他们多次“问候”。幸运的是,负责沟通此事的主管同事杨老师的能力是卓越出众的,此次受伤事件得以迅速平息。第二天,两位家长在杨老师的建议下当面向我道歉:“很抱歉,我们都是粗人没文化,昨天说了很多不好听的话。”我当时回复说:“没事,谁生气不说两句气愤的话呢?”有两位女同事安慰我说:“于老师,你真能忍,太气人了,我都想替你挠她们了。”我说:“谢谢,但可别挠人。再说,我没有忍啊,我又没生气,何来的忍呢?”时至今日,我都特别感谢这段经历。虽然我不希望这样的事情发生,但这样的事的的确确丰富了我的人生。

“忍”不是最高境界,不生气才是。我们有能力更有自由去选择自己的感受,我们应该对自己的感受负完全责任。关于对感受负责,你也可以阅读《非暴力沟通》,收获更多。

敬畏和无知

敬畏大自然,敬畏生命,敬畏人生,敬畏……我们深感敬畏之重要,却可能不知如何引导孩子成为一个心存敬畏的人。其实,这并不难。首先,我们先明确敬畏这一品质的根源。一个人为何会敬畏?是因为他能够承认自己的无知。这里说的无知,不是用来形容一个人没有知识、不明事理;这里的无知,并非一个贬义词,而是一个中性词,指的是“有不知道的事情”,与全知相对应。因此,无知是客观存在于每个人身上的。除了自己的心理行为,很多时候,我们并不能准确地知晓他人的想法和行为的原因。实际上,有时候,我们也不能完全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心理或行为。更何况,这个世界,这个社会,有太多知识和信息,不同的人与事物又和时间空间在一起组合出无数种情景。有时候,他们看似相似,却可能完全不同。面对着这些客观事实,虽然我们一直在学习,甚至自认为经历无数,我们也显然是存在无知的。无知,是一个人的自然属性,并伴随一生。

即便我们始终都有无知,我们也不必悲观,因为人的一生所追求的并非全知全能。因为无知,我们才会好奇;因为好奇,我们开始认知世界、学习知识、不断探索、追求更多的美好。从这个角度讲,我们需要感谢自己的无知。同时,也正是因为知道自己存在无知,我们知道了不要评判(英文:Do not judge.),我们也真正找到了敬畏的根源——无知

拿教师这个职业来举例。我曾经遇到过一个高三学生,他的英语成绩只有三四十分。当父母带着他找到我的时候,我和他进行了一小段交谈后,我就发现了根本问题。

“以你的智力和能力,你不是学不会英语,你是根本没有学。”我直截了当地说。

“是。”他也没有绕弯子。

我问他为什么不学呢?他告诉我:“初三的时候,我英语成绩不好,我们班英语老师就说我根本不是学习英语的料,这辈子都学不好英语。”

“请问,你的英语老师是上帝还是老天爷?”我这一问让他愣了一下。我继续说:“凭什么她说你学不好,你就学不好?她说世界末日,世界就会末日吗?你这一辈子是由她定义的吗?”

当我在做这一系列“灵魂拷问”的时候,我仔细观察着他。我看到他的眼睛里渐渐有了光,燃起了自己的那团火。最后,当他即将离开我的办公室的时候,他已经“换了一个人”,眼神中有了自信和坚定。我知道他决定开始行动了,他也迫不及待地问了我如何去学。

那个学生重燃信心的情景,至今依然历历在目。老师一句话,学生一辈子。作为老师,我们要心存敬畏,敬畏学生未来的可能性,敬畏发展的可能性。老师要心存敬畏,不要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老师要心存敬畏,不要认为哪个学生没救了;老师要心存敬畏,不去否定任何一个学生的未来;老师要心存敬畏,敬畏自己的未来的可能性,不断学习提升教学水平,追求更好的教学效果;老师要心存敬畏,敬畏学生、家长和社会给予的尊敬,不要认为那是理所当然的;老师要心存敬畏,敬畏师者之风,正言行,树师德。

为人父母者,是孩子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一生的导师,应和老师一样心存敬畏,敬畏孩子个体的独立性,相信孩子未来的无限可能,以身作则,不断提升自身的家庭影响力,积极影响孩子,帮助他们成为能够幸福生活的更好的人、能够帮助他人进而最终实现人生意义的人。

为人子女者,应当心存敬畏,不要把父母的爱和照顾视作理所当然,要意识到自身的家庭影响力,不断提升家庭影响力,积极影响父母,帮助他们成为能够幸福生活的更好的自己、能够帮助他人进而最终实现人生意义的人。

作为家庭里的一员,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心存敬畏,敬畏家人之缘,敬畏亲情之贵,敬畏家庭之发展,敬畏家族之传承。

培养自己的敬畏品质和引导孩子成为敬畏之人,父母们除了拥有上述思路,还有非常落地的操作——使用带有敬畏的语言。最常用的,也是最有效果的词语是——可能、也许、或许。当你阅读国际专家们的论文时,你会时不时地看到probably(可能)、possibly(可能)、more likely(更可能)等字眼。因为深知对于事物研究存在一定程度的局限,往往无法做到真正的全面且客观,专家们是心存敬畏的,所以很自然会使用这些词语。相比于更习惯使用“就是”“一定是”“准定是”等词语的人,更常使用“可能”“也许”“或许”的人更可能拥有敬畏之品质。

父母在和孩子对话过程中,要有意识地使用“可能”“也许”“或许”。

如果你今天不吃晚饭,睡觉前可能会感觉饿;

吃更多的糖果,很可能会让你产生蛀牙;

我也许把这个玩具修理好,也许修不好;

当你叫我的时候,我可能在工作,不方便回应你;

我今晚可能九点回家,也可能在你睡着后才能回到家;

我不确定他的想法,或许他是想帮助我们;

妈妈关心你的坐姿,她是担心如果长期坐姿不正,你可能会驼背;

奶奶有时候动作不灵敏,可能需要你的帮助;

当我们帮助别人的时候,他们可能会立刻表示感谢,也可能忘了说谢谢。

一天晚饭时,我和六岁的孩子谈论起穷和富的话题。我这样说:

在没有统一标准的情况下,穷富有可能是一种不了解具体情况、有盲点象限的评判。有一些人有钱,但他的穿着可能就是平时这样的衣服;有一些人的钱不是很多,但是他穿起来看着好像很有钱。这也是可能的。所以,我们不轻易评判别人是穷还是富。

因为孩子在四岁时参加过我在线下讲授的关于非暴力沟通的讲座,他学会“不评判”和“盲点象限”等内容,所以我可以和他这样交流。

骏哥刚上了小学一年级两三周时,某天傍晚我们在家刚刚吃完晚餐,听到楼上有人拍球。骏哥笑着捂脸说:“张小明(化名)……”我好奇地问道:“张小明是谁?”骏哥告诉我那是他的同班同学,就住在我家楼上。他说张小明和他说过在家里打篮球,所以我们基本可以判断这时的拍球声音应该是张小明正在拍篮球产生的。此时,骏哥想要立即上楼沟通。我建议他明天上学的时候和张小明单独沟通,他接受了我的建议。

于是,我问骏哥:“你要怎么和他沟通呢?”他这样说:

我会和他说:张小明,你家地板是我家屋顶,你可能不知道它并不太隔音。你拍球的时候,我能听到。如果我没做专注的事,还好;如果我在专注地做事情,可能会受到打扰。所以,我希望你能小一点声拍球或是在晚上不拍球。

听到他这么说,我非常欣慰,也不禁佩服。在与人沟通过程中,有意识地使用“可能”一类的词语,往往会更令人接受。更多关于语言影响力的内容,请阅读第三章第七节。

由敬畏产生的品质

敬畏是很多优秀品质的根。敬畏的人是谦虚的,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知道的是有限的;敬畏的人不轻易评判他人,因为他们明白有很多信息是自己还不知道的;敬畏的人更可能去多角度分析,因为他们清楚很多事物有多种可能性;敬畏的人是尊重他人的,因为他们敬畏他人的个体独立性;敬畏的人乐于接受他人的建议,因为他们敬畏自己的无知;敬畏的人不会轻言放弃,因为他们敬畏自己的发展潜力和未来的可能性;敬畏的人善待自己又待人友善,因为他们敬畏生命的可贵;敬畏的人是孝顺的,因为他们敬畏生命的赋予和传承;敬畏的人爱护环境,因为他们敬畏大自然。

热爱

我希望孩子爱上学习。这是多少父母的愿望啊!当我们一直在关注孩子的学习时,我们可能疏忽了更重要的东西——热爱生活。一个孩子为什么会爱上学习?因为学习让他(她)的生活更好了。父母们应当重视培养孩子对生活的热爱,让孩子发现学习后的生活更加美好。

当孩子上了幼儿园或小学,一旦有了作业,许多家长(更多是妈妈)开始关心孩子的学习和作业。在一些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学习和作业的关心渐渐地超过了对孩子本人的关心。我的孩子上幼儿园大班时,老师就开始布置一些作业,但不强制要求每个孩子都做。毕竟,幼儿园期间,每个家庭的教育理念是不同的。有一次,当骏哥开开心心蹦蹦跳跳地从客厅跑向卧室找妈妈的时候,妈妈看到孩子后的第一句话是:你作业做完了吗?这一句话让孩子的情绪骤然降温。顺道问一句,你说过“你作业做完了吗?”这句话吗?你经常说吗?

当天晚些时候,我就和妻子交流,建议她:永远把孩子这个人放在第一位,关心孩子这个人,而不是第一关心孩子的作业。如果我们换位到孩子的世界,很可能是这样的:作业出现之后,妈妈变了。她更在乎我做没做完作业。那么,我们的孩子很可能就会讨厌作业。为什么?要么讨厌作业,要么讨厌妈妈。在这两个里面选,我会选择讨厌作业,我不想讨厌妈妈。从这个角度讲,在不知不觉中,许多家长的言行“成就”了孩子的厌学。

当孩子发现有了学习后的生活变得更不美好,他们有什么理由热爱学习呢?

学习,应当是让生活更美好的。如果我们一直在学习,却发现亲子关系变得更糟糕了,生活变得更焦虑了,那么就一定是出了问题。现在的很多家庭,没有因为孩子的学习而变得亲子关系更好,而是亲子关系变得更糟,甚至糟糕透了。我们在乎学习,却疏忽了热爱生活。

培养热爱学习的孩子,就要培养热爱生活的孩子;培养热爱生活的孩子,就要让孩子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大千世界,无奇不有;花花草草,无不美好。先不谈作为父母的身份,我们自己是否是热爱生活的人?前面我提到了我的母亲,她是一个典型的无怨无悔热爱生活的人。无论遇到什么,她从来不抱怨,总能把生活过得那么美好。她喜欢花,每一次看到花,两眼都会亮起来,脸上满满的发现了美的喜悦。她擀的饺子皮,圆得像用圆规画出来的一样,拿起来对着灯,均匀地投射灯光,每一个饺子皮都擀得那么匀称。她包出来的饺子几乎一模一样,整整齐齐地摆在那里,就像艺术品。她总能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也一直在制造着美好。她相信美好,发现美好,制造美好,所以,她热爱生活。正是母亲的热爱,让我一直沐浴其中幸福无比,自然而然对生活充满了热爱。

想要让孩子热爱生活,父母们只需要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和孩子分享自己的感受。生活中的美好是方方面面、多种多样的。洁净的街道,有序的交通,弯弯的月亮,温暖的太阳,郁郁葱葱的草木,金色的落叶,忙忙碌碌的蚂蚁,匆匆飞过的飞机,五颜六色的彩笔,营养丰富的食物,开心一笑的脑筋急转弯,旋律优雅的歌曲,充满创意的玩具,精彩演绎的戏剧,画面精美的动画,精心制作的广播剧,老公帅气的打扮,老婆可爱的表情,孩子天马行空的想法,客户真诚的认可,团队开心的团建……生活中的每一处都充满了美好。

由热爱产生的品质

热爱生活是许多优秀品质的根。热爱生活的人是积极的,因为他们向往美好、追求美好;热爱生活的人是勇敢的,因为他们会捍卫美好;热爱生活的人是敬业的,因为他们喜欢创造美好;热爱生活的人是爱学习的,因为他们禁不住去追求知识和技能;热爱生活的人是友善的,因为他们看到别人开心时会感受到生命的美好;热爱生活的人是坚持不懈的,因为他们不会放弃美好的希望;热爱生活的人是热情的,因为他们乐于交流和分享;热爱生活的人是诚实的,因为他们相信真善美的无穷力量。

无论是培养自身的品质,还是培养孩子的品质,我们都必须知道:品质不是技能,而是那样的人。我希望我的孩子成为一个勇敢的人,去捍卫美好,而不是“我爸爸告诉我做人要勇敢”;我希望我的孩子成为一个诚实的人,真情真意,而不是“我妈妈告诉我要做一个诚实的人”;我希望我的孩子成为一个坚持不懈的人,追求理想创造价值,而不是“他们说我得坚持下去”。

独立思考有主见

随着中国社会的持续进步,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和竞争力,父母们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拥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父母们一直想要自己的孩子有主见,而结果却经常是事与愿违,孩子缺乏主见,容易从众,易受他人言行的影响。独立思考,看起来像是一种能力,其实是一种品质;有主见则是独立思考的一种表现。我们应当让孩子骨子里成为独立思考的人,他们也便成了有主见的人。

虽然父母们迫切地想要让孩子有主见,但其做法往往是在“剥削”孩子形成主见的机会。我们要明确有主见的底层逻辑:一个人之所以有主见,是因为他能独立思考;一个人之所以能够独立思考,是因为他有判断力;一个人之所以有判断力,是因为他有判断的标准。一个有主见的人,不是在满足其他人的标准,而是一定有着自己的标准。父母要做的不是把自己的标准告诉孩子,而是引导孩子建立自己的标准。

家长们的许多困扰都是孩子没有满足家长的标准而造成的。孩子写作业太慢,字写得不工整,穿衣服速度慢,学习不够用功,玩手机时间太长,和我们交流的少,学习主动性差,学习一直没进步,做事拖拖拉拉……这些“问题”困扰着一个又一个家长。我经常反问家长:多久写完作业才是不慢?玩手机多长时间叫作不长?和你们说多少句话才不算是交流少?这个标准是谁定的?

一位父亲说,有一次他的女儿非常开心地拿着试卷跑到他身边说:爸爸,我进步啦。当他看到孩子“只进步了五分”时,他没有承接孩子的喜悦,而是冷冷地说:五分不算进步。我问这位爸爸:你觉得多少分才算进步?凭什么五分就不是进步?

一切争论的本质都是标准不统一。我们不会争论一张黑色的桌子是白色还是黑色的,因为桌子的颜色不言而喻,无需争论。但我们可能会争论一张桌子是高还是矮,因为双方没有统一的高矮标准。就像我们小时候都听过的小马过河的故事:小马要过河,大象说河水很浅,蚂蚁说河水很深……如果直接告诉小马河水最深处是20厘米,而小马也知道自己的身高是一米,那么争论就结束了,小马可以自行判断是否可以安全过河。同样的,如果双方都认同高度小于等于一米的桌子视为矮,高于一米的桌子视为高,那么双方就无需争论某一张桌子是高还是矮了。生活中,父母之间或亲子之间的争论,往往都是标准不统一导致的。所以,我们更需要的是达成标准上的统一。和孩子一起确定每天或每周吃几块糖果的标准,然后就可以避免这样的争论:

家长:你这周吃了太多糖果了!

孩子:我吃得不多啊!

作为父母,我们要创造条件,让孩子去经历去探索,以最终确立自己的标准。与其批评孩子没有时间观念,不如和孩子一起确定时间标准;与其指责孩子不爱和父母交流,不如确定每周六开一次两个小时的家庭交流会,每个人分享三个见闻或收获;与其抱怨孩子看动画片停不下来,不如让孩子自己使用定时关闭功能来“说到做到”。

告诉孩子有自己的判断标准是多么重要,鼓励孩子设立自己的标准,拿着自己的标准果断作出判断,发表自己的观点。告诉孩子:我可能不认同你的观点,但我敬佩你拥有自己的观点。

经过十年的实践,我可以充满信心地告诉你:高中生阶段的孩子完全有能力建立自我标准,转变成为有主见的人。不必再纠结“小时候没带好”“现在到了高中已经晚了”,培养独立思考有主见,任何时候都可以,任何时候也都应该。

经过六年多的实践,我也可以充满信心地告诉你:我们可以在孩子六岁前就把孩子培养成有判断力有主见的人,我们都可以拥有爱生活爱学习自己写作业的孩子。我们想要的不是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一路都不得不管着孩子的学习,我们真正想要的是积极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有主见、成绩出色又欢乐的孩子。通过提升家庭影响力,我们完全可以得到我们真正想要的。

—— 立刻行动 ——

回想一下,自己最近哪一件事是包容的,哪一件事是容忍的。

本章练习

1.包容品质的世界观基础是(      )。

A.世界是由不一样的人组成的,世界因为不一样而精彩。

B.世界太大了,太乱了。

C.世界充满了危险,适者生存。

2.(多选)以下哪个展现了包容?

A.对新知识新事物好奇

B.倾听不一样的观点

C.因为遇到不常见的事情而觉得人生丰富

3.包容的人通常会(      )。

A.勇敢

B.坚持不懈

C.理解他人

4.下面哪个属性会伴随人的一生?

A.年轻

B.无知

C.好斗

5.(多选)哪些词语可以帮助培养敬畏?

A.可能

B.也许

C.或许

6.敬畏的人不会(      )。

A.操纵孩子的人生

B.接受他人的建议

C.孝顺父母

7.一个人之所以有所热爱,因为他(      )。

A.发现美好,追求美好,创造美好

B.经历了许多苦难

C.获得过很多奖励

8.培养独立思考有主见的孩子,父母要(      )。

A.让孩子满足父母的标准

B.引导孩子建立自己的标准

C.让孩子迎合他人的标准




答案:1.A  2.ABC  3.C  4.B  5.ABC  6.A  7.A  8.B

你可能感兴趣的:(荐书 :《家庭影响力——卓越幸福家庭宝典》全书免费阅读 第三章 第三节 品质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