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实战干货:HR如何抓住OKR的特性,走出落地推不动的困境并赋能业务?

1999年,约翰·杜尔JohnDoerr 向谷歌的联合创始人拉里和谢尔盖介绍了OKR。谢尔盖说:“我们没有其他的方法来管理这家公司, 所以不如试一下。

导语

随着越来越多大厂纷纷入局OKR,特别是今年风很大的字节跳动创造出指数级增长的奇迹, 让众多企业开关注甚至准备引入这一工具。故,乘风而起,HR需要想想正在或将会使用OKR的时候该做些啥?(神秘的微笑)。

OKR是啥?

Intel前CEO安迪.格鲁夫在他的书《格鲁夫给经理人的第一课》最早提出这个概念的,1、我要去哪里?答案就是目标(Objective)。2、我如何知道能否达到那里?答案就是关键结果(Key Result).

OKR集大成者约翰.杜尔《Measure What Matters 这就是OKR》:OKR是确保整个组织的力量都聚焦于完成对所有人都同样重要的事项的一套管理方法,这是一种由公司、部门、团队、个人协同制定目标的方法,旨在确保卓越执行。

还是不明白,请各人买相关书籍或去问度娘,这里不详细说了,仅借用大神好友鲁非的原创万字干货作为本篇的前置作业《不管你从事什么职业、什么职位,我都会安利你OKR》。

借用鲁大神的一张图作为开篇:

▲OKR的构成要素(鲁非:不管你从事什么职业、什么职位,我都会安利你OKR)

本文主要的目的,尝试从近十年的OKR在企业使用的实际经验,有成功也有失败,初步总结“OKR成功落地的四步走”实战步骤,来跟大家一起撸串:

1、企业匹配

梳理企业自身发展阶段和业务属性,进行顶层设计,战略澄清,明晰关键结果(策略/实现路径/打法);

2、组织设计

梳理组织架构对OKR的承接及流程体系下每个角色的业务活动;

3、信息平台

引入一流的OKR信息平台工具,提高效率与协同;

4、人力资源措施

文化机制+绩效管理,一手软一手硬,促进组织和员工的认知和能力的提升,夯实对OKR在业务中应用的结果的治理和优化机制。

正文

所谓“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不同的企业有着不同的管理特点:复杂的业务逻辑、不同的组织架构、特有的文化与激励环境。OKR无法落地的略略列举几种表现:

OKR无法落地的表现

为探讨OKR正确落地的方式,我们先了解OKR的特性。结合OKR会具备常常提及的四大利器(目标聚焦、团队协同、责任追踪、充分延展)的特性的,它的特性有:

OKR是战略目标执行和沟通工具,它以目标导向,通过可量化可衡量的指标的关键结果的驱动,不断地让阶段性进程取得的目标向最终的目标靠近

OKR体系是公开透明,上下充分沟通和分解的,以突击队的多点网状打法攻打一个目标,每个关键结果(实现路径)都是非连续性的剧烈变动,实时动态的调整是通过高频对话Conversation、反馈Feedback、认可Recognize(CFR持续性绩效管理)进行过程管理,从而达到团队步调协同一致

OKR与CFR紧密结合,贯穿日常工作中做出不定期或定期的持续复盘追踪,达到知识沉淀,减少试错成本,企业跑得更快;

目标自下而上分解同时关键结果(策略/实现路径/打法)自下而上包围,关键结果是六四比例,40%的关键结果来自下属,最大发挥核心管理层之外对产品和市场敏感的人的洞察力和执行力,从而释放创新性生产力

OKR是目标管理工具,是关注过程与结果的工作方式,本身没有绩效考核功能,与薪资奖金是脱离的,使用OKR体系的绩效管理闭环,如何结合“CFR日常绩效辅导”与“年度考核Focal Review”(Focal Review貌似很难直译,中文没办法准确表达),OKR的好处可以放大。

如果企业在初期引入OKR管理体系并交由HR去主导引入的过程, HR可依据OKR的特性,一方面把握重点管控的环节和风险点,另一方面通过人力资源措施来设计催化落地的解决方案,赋能业务。

这是一条分割线,下面开始详细分解探讨

1、企业匹配

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及不同的业务逻辑下有不同特点相适应,企业需要一个相对较优的业务管理模式来保持企业的竞争能力。在引入OKR体系前,可以自我审视企业的现阶段情况,包括企业发展阶段和业务特性,为OKR体系落地找出准确的切入角度。

1)发展阶段

企业在初创阶段追求的是准确,能赢,之所以存在靠的就是对业务的独特理解,必须建立一支专注、团结、投入的团队,有效部署资源,并且合理利用时间去打一场前所未有的仗,迅速建立商业模式的护城河。如果要求员工制定 KPI,一方面,没人有足够的技能,也没类似的经验,员工只能制定自己已知领域的较低的KPI 指标,更甚的是企业方向和员工一样会存在这样的问题,这样的企业被灭掉的是肯定的;另一方面,只有在挑战过程中针对目标进行不断地调整策略,用OKR去验证,短期试错、创新,迅速找到适合的实现路径。对于企业来说,管理体系只是雏形,唯一需要管理的是如何让员工更快速高效地达成目标,OKR很适合在对目标的聚焦和落地执行。字节跳动在创办伊始就采用OKR管理工具做到了最大限度解放员工创造力。

但企业到了某一个阶段之后,主营业务比较清晰,员工的心态会产生变化“为自保的不出错”是最重要的事情,做多反而错的多。但现实是,技术的革新或竞争对手较量,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的都提出了转型变革。规模型企业或追求转型的企业对创新的需求,必须要打破所有定义好的动作点与成熟的流程与状态,使用OKR的激励和释放自下而上驱动的创新,才能最大发挥核心管理层之外对产品和市场敏感的人的洞察力,从而释放创新性生产力。这也就是阿里大厂经常提到:“通过业务踏板看到第二曲线后,要抓住第二曲线,则需要另外一块踏板帮助企业跨越。而这块踏板通常是不被看见的,就是组织能力,我把它命名为隐性曲线。”(张丽俊:创办公司易,基业长青难)

另外,还有知识性密集型企业(软硬高科技、咨询机构、科研院所、律所等),存在大量无法量化的创新流程,都可以采用OKR聚焦在目标和关键结果,并释放知识型员工的创新能力。举个栗子,如果设定了投研岗位领了一个KPI每月要写多少篇多少阅读量的文章,他或只关注写行业专业性超强的分析,或会拼命蹭热点博眼球,结果不一定对业务有用的。

2)业务属性

任何体系的在企业中的应用唯一的目的是更快更准的实现业务目标。任何企业都适用OKR,但如何用?是全范围的,还是局部应用?这要考虑到它的业务应用场景能否服务自身的业务属性。

▲OKR与业务的应用场景关联图

OKR有着快速迭代、随时调整的特点,它更适合与有着不确定增量和变化的业务。非线性变化的业务,目标动态,指标跑得快,有时候预判的需求和需求实现不一定是对的,因此通过内部全员透明呈现,上下对齐,高度密集沟通来达到团队步调一致,以突击队的多点网状打法攻打一个预设目标

字节跳动的OKR应用成功其中一个关键的是,它的所有业务几乎都直接面向C端用户,面临各种各样的不确定性,需反复内测,收集用户意见才能发版推出市场;上市后运营周期内还要不断迭代版本,业务决策不可能完全由管理者制订,更合理的办法是把一部分决策权交给一线员工手里。

2B生意相对标准化程度高,想要推OKR的,也可以针对发展阶段来确定应用范围。初创的2B业务就非常推荐全业务线使用,快速试错而创新。成熟的2B业务前端依然可以PBC(个人绩效承诺PersonalBusiness Commitment)或KPI,但中后台则可以使用OKR,旨在摆脱懒政,调动他们的创造性生产力,靠近业务队伍中来赋能业务前端。举个混合栗子:

KPI与OKR结合的目标分解

梳理完企业自身发展阶段和业务属性,立好顶层设计的VMV(愿景使命价值观)flag,再根据前期高管集体学习OKR体系的认知,决定是否引入。引入OKR体系,结合方法论BLM(业务领先模型)也好,BSC(平衡计分卡)也行(嗐!这些技术细活在这里不详细说,留给咨询、培训机构跟你们好好说。你们懂得~~),慎之重之建立企业的目标地图,并进行战略澄清拆解为符合SMART原则的关键结果(策略/实现路径/打法),这样才能有个漂亮的落地第一响。

2、组织设置

打响了第一响,OKR正式在企业中跑起来,业务部门和HR才真正落地工作进入推进步骤。KR的管理逻辑是大大区别于以往的任何一种管理方式,它带来的其中一个是流程的变化。阵法变,排兵跟着变,组织结构对它的实施要做出承接和保障,正式组织是执行的保障。

1)架构模式

OKR体系的其中一个特性是通过目标透明而聚焦,自上而下又自下而上,需要跨部门团队协作一致,要求组织结构的调整、岗位设置及职责划分的匹配。协同是一个老大难,牵涉到方方面面的利益、资源等等,非一蹴而就,要一下子企业内全范围伤筋动骨的组织变革手术,不是每个企业都能或愿意承担风险的。

初创型企业大多组织结构简单,扁平化管理为主,一人身兼多职,协同非常敏捷,针对实际情况进行适度的快速调整队形比较快。

成熟型的规模化企业,往往是“金字塔”型的职能型层级结构,先有垂直“分工”,目标从上至下层层分解,不同的功能单元承担不同的绩效目标,先“分工”再来不同职能模块的横向 “协作”,最终一起完成任务目标。然而,一旦出现山头林立,协同不畅,其中一个职能模块“掉链子”,目标将无法完成(迈克尔·波特“职能短板”)。作为探索之路,可以小范围推行矩阵型结构的独立运作跨部门项目组或划小单元跨部门团队合作管理,抽调最得力又有创新意愿的人选,组成网状合作模式,取消垂直“分工”与横向“协作”概念,强调根据小组成员的能力,对目标进行有效分解,得到最佳KR关键结果和流程方案,OKR的实施才能得到有效保障;同时,通过小作战突击队迅速获得阶段性成果信息输入到决策层内部, 对下一步全面转型变革带来标杆示范作用和底气

划重点:在这里要提醒HR们要跳出一个坑:OKR不是项目管理,更不是任务管理。OKR更关注“为什么做这些KR--为了达成O”和“交付标准”。而项目管理更关注“怎么做”的实现层面。所以,如初期借用项目制来推进OKR的协同特性,HR必须向团队深入解释,OKR从宏观出发,它更要激励和引导团队进行自我提升(所以,抽调的人选必须是最得力又有创新意愿的)。项目任务从微观出发,它只是带领团队解决任务事情。

2)关键岗位的权责利对等

OKR落地需要跨部门团队运作,组织落地不仅仅是组织结构的调整、岗位设置及职责划分,在企业在实施OKR的初期,是必须给予担当跨部门协作的关键岗位更高的地位:权责利对等。既然委以这些冲锋的志愿者保质保量的完成前所未有的挑战性的目标,企业也必须授予以自主完成任务所必须的权力,也就是按一开始在设定目标时双方的契约条件充分授权,项目预算,例如团队人员组成和聘用,面对客户的交付周期,协作工作复盘等等关键结果实现路径相关的,而不是还要等翘起二郎腿的某某总签批或层层会议的讨论拍板。充分授权之后,还要建立起这些岗位的任职要求、选拔标准体系,更重要的是激励机制、职业发展和晋升通道,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为OKR落地创造条件。

综合以上的说法, HR需要注意的是,当面临任何管理体系调整的时候,必须要思考一下以下的事情:

①快速梳理部门的职责,做到查漏补缺;

②快速梳理组织架构,把管理体系引起的流程再造落实到各个岗位上,保证业务顺利的进行;

③快速建立起一个人员调配机制,有增人需求时优先考虑内部有积极意愿的人选、有减员需要时要有清晰的退出机制或安置方案。

3、信息平台

OKR体系要求清晰的目标分解,可量化的关键结果推动,高频的沟通,协同一致,并能责任追踪,一流的OKR信息平台系统可以把这些要求简单实现。

市面上能支持OKR的系统很多,各有千秋,略列举几个。有一些是亲身使用过,有一些是坊间比较热门的系统,没有任何广告哈。

1)Success Factors,绩效管理和人才管理领域的领导者,外企使用比较多。

Success Factors系统包括目标与绩效,员工档案,已经发展与继任计划三大体系。目标管理系统是其中的一部分,按可视化的层次逐级分解,实时更新目标状态,监控目标进程。使用下来,最大的遗憾,它“金字塔”型的目标层次逐级垂直分解,下属员工没法横向跨越关联超出自己上下层级的目标,不能满足日常管理的应用场景上(更多的是一副目标地图),不能提供团队成员日常任务进程,日常管理的应用场景上,不能提供团队成员日常任务进程、团队的状态、信心指数看板,也没有高频沟通、评价及复盘记录。它得加上类似google的Snippets的系统,才能让所有人看到每一个人都在干什么,知道自己被需要(被Q)什么协同。

SF系统早期是做绩效的,所以它的目标管理系统是结合绩效评估系统的,目标完成的评分结果直接给到绩效评估系统(自带书写助手,排行榜工具,评价结果正态分布,匿名360°评估)作为参考依据,更能作为人才评估的准确且客观的依据。

2)Worktile:说是管理工具,更像一款协作工具。它的模块包括目标管理,在线沟通、项目管理、任务管理、日程、在线网盘、公告、审批等应用等。

员工可以任意关联任何层级任何人的目标作为自己的父目标。它最明显的特性就是项目跟进的方式进行跟踪关键结果,注重协同与敏捷,团队成员可以布置和处理任务、进行讨论、对自己和别人实时评分、项目跟踪与进展等,让你与你同事都知道今天都要干啥,谁干,哪天结束。系统逻辑是项目制管理,如果企业是以项目管理为主的会比较适合。

它除了不提供高频沟通、评价及复盘记录看板;在任务设置上有个小问题,可以把需要协同人员放入关联列表中,但系统既不会提示这位人员也不会把你的任务内容推送给这位人员,别人愿不愿做,得线下商量,对方同意了再把你的任务放入到他的目标中,才能显示他与你在协同做一件事。

3)北森Tita:基于《OKR工作法》一书的框架设计,打造目标管理框架:

模块包括OKR 工作法看板,OKR 复盘,OKR评分,目标地图,KR 信心指数,执行与报告。除此以外,它还扩展到考勤、OA、文件、企业动态、通讯录,首页公告,再到组织架构搭建,员工部门管理,企业文化搭建一应俱全。不错,它非常一个适合需要留痕管理的OKR考核体系,那么必须用北森Tita。系统是基于PDCA质量管理理论,实现企业员工统一工作计划和项目管理,快速追踪工作进展,对工作成果评价打分,可以实时实施任务动态评分,最后形成PDCA。但它有个问题,是缺乏BPM(业务流程管理),过于开放的功能,需要高层们有强大的流程管理能力来控制大量项目任务无序的紊乱。

4)字节跳动飞书

最后一个要讲的是大名鼎鼎字节跳动自研内部使用,2020年5月免费开放给B端企业使用的OKR系统 — 飞书。不截图介绍了,先不谈功能如何,现象级企业用得666的系统,只要你的企业在用或即将想用OKR,就必须安利你去申请个试用账户,亲身体验一下

总体说来,国内的IT支持体系在应用场景上更适合国内的企业使用,多对比对比,挑选最适合自己的。

一个管理体系要企业中落地,必须有支撑它生长的组织环境,业务逻辑匹配、组织架构调整、信息平台支撑,这3项步骤是OKR体系落地的前置条件。

除此以外,人力资源措施,包括文化体系和领导力需要做出相应的重新梳理,在此联动的基础上,考核激励的对象、方式方法、资源配置必然得进行调整。这些软环境随动的原因是,在体系应用过程中,必定给实际使用的人带来各种的不适,他们必然要经过由“视而不见——见而不行——行而不达”的三个阶段,管理体系能否顺利完成,文化机制促进员工认知和能力的提升,和绩效管理的结果应用治理和优化机制,是决定体系落地应用的关键。

4、人力资源措施

1)文化机制

约翰·杜尔 John Doerr 说过:OKR并非万能良药。它无法代替强有力的文化或是强有力的领导力。但当这些基本元素都就位, 它们就可以带你走上巅峰。

引入OKR管理体系,对于整个企业来说,无疑是一场巨大的管理变革,企业文化价值观、组织氛围、人员任职就要匹配它的特性要求。根据企业文化的洋葱模型和君和咨询的研究发现,人们对于企业文化的认知是有层次的,大致按以下四个层次来认识一个企业:社会层-表象层-制度层-精神层。

▲和君咨询郝继涛:企业文化四层次模型的理论与实践

如果按外人的从外向内的过程认知逻辑或独立的去在某个层面单独发力,虽然不同层面都是为了推动企业发展,但各个层面的不同的目会导致企业文化机制出现断裂甚至冲突:

“社会层的目的是企业与社会的互动获得利润;

物质层的目的是企业运转的过程顺畅并节约成本;

制度层的目的主要为了匡正员工行为,并向公众塑造良好形象;

精神层是帮助企业以固有的模式取得成功。“

▲和君咨询郝继涛:企业文化四层次模型的理论与实践

文化建设要成为“OKR业务目标管理体系“的催化力,必须增加业务(利益层)作为抓手贯穿文化体系建设(精神层、制度层)和实施推广(表象层、社会层),OKR文化必须把把文化与经营管理、业绩提升深度结合,以提高组织的整体效能。我称之为OKR的业务牵引型文化机制,它是依据从内向外良性循环的过程,顶层设计开始,既从利益层(业务)角度考量搭建文化机制,也在可验收的利益层(业务)的结果上发力实施推广,再循环不断总结提升文化建设。

OKR的业务牵引型文化

理论是这样说的,我们的实际工作需怎样的

千万不要轻易去相信你们自己所假设的文化,必须要看自己的组织架构和员工的行为,以及这两者如何在的绩效和奖励系统上得到反映。也就是说,业务验收的各个维度成为是HR在文化体系建设(精神层、制度层)和实施推广(表象层、社会层)的各种具体制度和落地项目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审视文化和自己的工作问题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以及我们的业绩的目标是什么、我们到底要需要做什么工作以及怎么做,以企业文化为导向,“做正确的事”,并获得相应的激励回报。

以业务为抓手与结果的OKR业务牵引型文化机制,验收的维度可以体现在这几个维度:

文化体系建设是要找到那些能够帮助我们更好进行工作的文化价值观或因素,再具体表现为员工行为(制度层)的要求,然后企业HR再根据这两者的要求,在实施推广的施推广(表象层、社会层)发力铺开,如此循环不断优化文化机制建设。

总结一下,打造业务牵引型文化机制四个关键点:

1)依据从内向外良性循环的过程,顶层设计出发;

2)业务结果验收作为抓手;

3)结合需要落地的管理体系特点,设计和推动文化体系建设(精神层、制度层)和实施推广(表象层、社会层)的各种具体落地项目;

4)并再循环不断总结提升文化建设。

③开始栗子部分

首先是一些具体的栗子(一些是大厂的文化制度与项目,一些是我以前企业的)给各位HR参考和讨论:

企业面貌方面的实施推广项目栗子也给大家参考:

因为有了与业务的联动,文化机制自然能得到业务部门的支持和认可,再有了与管理体系特点的结合,就能成为OKR体系的落地催化。

第二,激励机制

一谈到绩效考评,而很多HR却为之头大了,OKR要落地,绩效管理按需求也要有针对性的;BUT,这边是现行的绩效考核老板已经一再表示不满意,这边又要弄OKR针对性的绩效管理,二套体系要维护,这怎么弄呀。真是累死心宝宝了。(哭晕~~)

严格意义上来讲,OKR是目标管理的一种方法,而不是考核办法,但这里面有个误解就是实施OKR后要取消绩效考核,这个更是不对的。(敲黑板了!!!!!!)因为很简单,没有绩效考核,如何进行奖励分配、晋升管理和调薪等工作呢?OKR虽然不是绩效考核工具,但它的业绩结果可以辅助绩效考核。OKR体系区别于KPI等等管理工具的最大一个特性,是它既重视结果也重视过程的,因此它的绩效管理闭环也必须重构二元考核体系

来,我们看看CFR与360是如何给OKR这套业务目标管理工具添上翅膀的:

① 过程绩效管理(CFR持续性绩效管理)

O目标和KR关键结果,甚至KA关键行动(to-do事项)都已经设置好了,OKR体系是否就可以完美的落地了?实际过程中,不是所有的员工,都非常清楚的知道,如何开展一项工作。他们需要管理者持续的绩效管理并对他们进行指导,管理者需要与员工最大程度达成共识。而且,在完成一项工作之后,过程的经验教训又如何传承下去,这才是开展一切的基础。

OKR体系+CFR(持续性绩效管理),把高频的对话Conversation、反馈Feedback、认可Recognize融入高频变动的过程管理,1+1>2,最好的搭档。

在CFR中,高频的沟通是通过日报或日站会/周庆祝会/月度复盘会/季度复盘会的模式呈现。CFR强调的沟通是持续性,所有对话、反馈、认可均发生在每天的工作当中每日跟踪,并做出定期检查复盘。管理层一方面需要作为下属团队的教练引导,另一方面,更要接纳下属团队的建议,与团队达成共识,以识别目前关键重要事项,剔除干扰任务。基于此,我们于是能理解为什么说用了OKR体系之后,考核评估就成为了很轻的模式?CFR把考核都拆除碎片分散在每一刻每一天,根据过程可量化的数据追踪,立刻进行对话、反馈、认可。出现不好的苗头或团队信心值下降立刻复盘纠正,不至于非得等到季度/半年/年度的滞后问责才能修正。

现在很多OKR信息平台都会提供伴随CFR的日常管理的评分框架和功能,但怎么评分是需要引导的。OKR是一个重视过程管理的体系,有了以上日常的过程管理数据,可以很好地引导员工主要基于内部业务流程与项目维度进度和质量在每日、每月、每季度的绩效管理中进行快速轻评估,把员工的注意力放在过程的绩效管理。

举个按季度设定OKR的过程绩效管理的栗子:

日报,周庆祝会,月会,季会可以用到的表格:

注意有个坑,在这CFR过程中,HR关注的重点是及时的肯定符合OKR特性要求的行为,需要把“促进创新因素的管理层鼓励和采纳下属提出建议的行为,员工最有益的失败评比,有利于提高管理水平的复盘star,落实知识沉淀的复盘分享机制”等等这一类打破原来层级式枷锁的行为作为团队日常的计分动作,进行高调的仪式感荣誉表彰,正面激励员工持之以恒。这个太重要了,OKR是“我要做的事”,如果上级领导还是端着某某总的架子发出强势的指令,下属只是个鹌鹑般执行橡皮人,OKR又变成了KPI(要我做的事),所有的创新都被扼杀。-- 中国企业天然的土壤不够好,更需要更强化的去营造外部的企业条件。(HR太难了,但好像这也是HR的发挥所长之机会)

OKR体系结合了CFR绩效管理,把工作当中的过程的每个关键环节都呈现出来,所有这些日常轻评估数据均可作为年终考核的依据来源,为结果考核的公平和公正提供事实依据,季度/半年/年度的定期考核也会变得十分轻松。换句话说,同事的平时的评价基于事实有一说一,有根有据的,领导天天都知道我在做什么和做得怎样,年度考核评估自然知道我是个怎样能力的人,能拿到什么回报。

重要的事情说第二遍(再次敲黑板了!!!!!!),不是实施OKR后要取消绩效考核,而是结合CFR把绩效管理放在了过程中,随时进行轻松敏捷的辅导和考评,不再只做年底的一次费时费力的考核。

②结果考核(360考评)

OKR是目标管理工具,用来制定、分解和沟通业务目标,所以它是来帮助回答应该要「做什么」这个问题。因此业务目标如何制定和分解、最终结果如何,是通过整个团队的绩效而获得,它和个人的绩效之间是息息相关,但不是直接划等号的关系。OKR的结果评分不能与薪资奖金直接的简单粗暴的挂钩,但是它会是绩效考评的参考依据之一,也就是不会把OKR的结果作为唯一的直接的绩效考评来源。

我们先看看国内外大厂是如何设计半年度或年度结果考核方式?Google也好,Facebook也好,他们都在采用OKR + Focal review(我们喊360考评比较多,下面就统一喊360考评吧)模式,年度考评包括业绩考核和能力考核。

国内字节跳动也是借鉴了这一套方式,员工考核的维度主要分为3块:业绩、字节范、投入度,职级上有管理权限还会增加多一个领导力维度。每年有两次考核,一共有八级,从低到高为F、I、M-、M、M+、E、E+、O,委员会根据360考评结果进行校准后,会进行强制分布,对应年终奖和月薪百分比的涨薪字节范和投入度只要不低于M,业绩较高E或E+就有极高的加薪机会。

重要的事情说第三遍(黑板都敲烂了!!!!!!),不是实施OKR后要取消绩效考核,大厂们采用OKR要如何进行结果考核,都已经非常成熟。他们把结合CFR把绩效管理放在了过程中,随时进行轻松敏捷的辅导和考评,半年或年底再来一次有根有据的360考评。

在实际落地过程,360考评为什么特别是中国的企业就这么难呢?(中国人只说好话,就算明知道对方看不到。这是文化问题了)

要避免360考评变成“流于形式” ”走个过场”。一方面,要OKR体系结合CFR绩效管理,在日常工作过程和关键结果(战略实现路径)中立刻收集到员工对曾经协作的同事的真正过程评价,有了可量化的数据追踪,为结果考核的公平和公正提供事实依据;另一方面,HR需建立考核的维度进行指引,避免有助于企业不同的角色对员工进行公平而全面的评价。栗子来了:

为什么推荐结合平衡计分卡来进行考评?再举个栗子:

有一个工程师做了一个非常好的产品注册流程迭代,作为协作的团队成员是可以结合个人能力和实施过程(流程层面)进行基于事实的评价的,比如是不是很努力地在做啊,有没有过硬的专业技术,到底提高注册转化率(性能)提升了多少呀,成本具体下降了多少,客户的App 30天留存率增加多少。作为上司,评价的重点除了个人能力和实施过程,还要关注产出结果(客户关系)。这样的评价维度,才可以让员工聚焦在提高目标实现路径(过程)中,并通过做事情提供自我能力,理解到自己的考评不是与OKR的目标是否完成直接关联和挂钩的。

再有,最终的员工绩效考评特别特别强调委员会的校准,很多人都很容易认为这是高层的黑箱操作,但实际上这个是最为关键的环节,因为企业最终综合评定的绩效考核是员工做了这么多的事情,都是「对业务有帮助」的事情吗?「做得好不好」和「对业务有没有帮助」是两个问题。还是「注册流程迭代」这个例子,公司有目标是「提高产品的访客到留存的转化比率」,然后发现产品的注册流程是个瓶颈,做个注册流程迭代这个事情才值得做,否则就适得其反。这在日常管理中,很多员工都自评很忙,做了很多事情,但更应该的是要思考自己所做的事情对具体业务目标做了多少贡献,所有不支撑企业最终业务目标的事情的ROI 就可能无限的低,换句话说不值得做。这里还有一个的好处,企业最高委员会进行校准,可以分辨出某些只为讨好上司并非真正在为企业做贡献的溜须拍马之人(bushi)。

只有明确地告知员工,使用OKR的咱们企业,是过程绩效管理和结果绩效管理分而治之,过程绩效管理给予了每个员工充分的信任授权,先关注过程;结果绩效管理以过程绩效管理为依据,将不断实现的整个公司的目标所得来的结果(利润)进行合理的分配,员工才会真正接受和喜欢OKR这一个既关注过程也关注结果的管理工具。

总结

在实施OKR时,除了业务匹配、组织落地、流程落地、配套的授权落地和it落地,HR也需要在起始阶段把支撑OKR的人力资源措施(特别是文化机制和绩效管理)的顶层设计梳理清楚,并将所有的落地项目对准OKR的特性进行设计和推广,再以业务结果来验证,一套新的的管理体系OKR的才能准确落地。

预留讨论点:

1. OKR如何助力企业降低快速试错成本,跑赢竞争对手?

2. OKR的预设信任放权放在哪一层级,企业才不会翻车?

3. OKR中的复盘如何帮助企业做到知识管理(知识沉淀)的?

4. OKR如何助力传统企业长出企业数字化组织能力?

写OKR缘起与鲁大神的探讨(再次谢谢大神,给了很多很好的建议),发现自己也用了十年OKR,该好好捋一捋,总结一下。

你可能感兴趣的:(十年实战干货:HR如何抓住OKR的特性,走出落地推不动的困境并赋能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