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4.读《终生成长》有感([美]卡罗尔·德韦克)

        卡罗尔·德韦克的《终生成长》,是一本特别容易读下去的书,整本书几乎就是类比,贯穿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模式对比分析,读者几乎不用咀嚼,高下自知。

        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一、我的一些理解和体会

         1.被故意掩盖的副标题。不是矫情,出版商为了吸引眼球,将这本书的副标题在封面上故意体现的不突出。完整的书名应该翻译成《终生成长——重新定义成功的思维模式》,这么重要的信息被忽略,被断章取义,目的不言而喻。

        2. 这本书告诉我什么?作者写了8章:思维模式;思维模式解析;关于能力和成就的真相;体育:冠军的思维模式;商业:思维模式和领导力;人际关系:关于相处的思维模式;父母、老师与教练:思维模式的传播;改变思维模式。之所以列出来,是想说一下作者研究的范围包括父母、老师、配偶、孩子、运动员、教练、同事、领导,各个层面。所举的例子都是生活、工作中特别常见的人和事,特别的接地气。因此,这本书读起来没有任何难度。

        这本书到底告诉我什么?我想引用精神卫生学博士、书评人汪冰的评述:

        本书告诉我们一个重要的道理:决定你成长的第一步不是你是否努力,而是你是否相信努力。比起智商和情商,思维模式的差异也许才是人生的分水岭,比如,你更关心别人眼里你是否聪明,还是怎么才能变得更聪明?你想变得完美了再参加比赛,还是想在比赛中变得完美?成功往往是一时的,而成长才是一辈子的,况且没有成长,也不会有真正的成功。 

        3.天赋与努力的解读。成长型思维模式认为,即使天才也要通过努力才能达到成功。他们欣赏天赋,但是更崇尚努力。作者举乔丹的例子,“迈克尔·乔丹也一样,他不是一个天才,而是最努力的运动员,可能在整个体育史上,他都是最努力的。”而乔丹也说,“坚韧的意志和决心比某些身体上的优势更强有力。我经常这么说,我也是一直这样认为的。”

        在我知道的奋斗故事中,音乐领域的傅聪、郎朗,体育运动员李宁、郎平、邓亚萍,都是大量刻意练习的选手,他们都付出了不亚于他人的努力,都经历了奋斗和成长,并非天生就优于他人。

        他们都拥有一种秉性,并不认为自己很特殊,或者天生就应该赢。他们努力奋斗,懂得在压力下如何专注,而且在必要的时刻能够超水平发挥。他们也会遇到挫折,就如中国女排,即使在比赛进展不顺利,表现不够好、情绪不太对的情况下,依然有取得胜利的能力。除了决心和意志力以外,他们平常就有成长型思维,努力拼搏、不言放弃、认可挫折、自我激励、责任感,这些精神足够撑得起内心的强大,绝非拥有天赋可以取代。

        4.育儿历程中的一些弯路。作者用大量笔墨写了教育孩子的成长型思维模式,这些年我也深有体会,不管是《正面管教》,还是《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园丁与木匠》等等,在今天各种各样的育儿书都会带给我们一些正确的理念,然而在执行的过程中仍然南辕北辙、渐行渐远。

        现实教育中成绩“至高无上”,老师用学习成绩评判“好孩子”与“坏孩子”,家长不满意,再给加作业、上补习班,恶性循环,严重损害孩子们的学习动力和表现。为了成绩,孩子们甚至抄作业、作弊、欺骗,小小年纪就失衡了价值观。上学已经不是为了学习知识,不是为了追随对科学的热爱,甚至不是为了对社会作出巨大贡献,只是为了一个“高分”的标签。

        大量重复的习题,充斥了孩子们的业余时间,孩子们不再热爱挑战,享受过程,甚至不假思索、得过且过。学校用分数评判孩子,家长用加量的作业惩罚孩子,而在帮助孩子掌握方法、学会思考上关注不够、陪伴不多,一个体系都在以最差的方法奢求最佳结果,不像画饼充饥?不是南辕北辙?

        成长型思维应该怎么做?父母应该帮助孩子建立理想、信念,帮孩子树立一个奋斗目标,就像《银河补习班》中父亲马皓文带儿子马飞去看航模、看星星,就像《神秘巨星》中母亲娜吉玛不遗余力的支持女儿伊西亚的唱歌梦想,给孩子以成长空间,给孩子真心喜欢的东西以选择权。学校里老师要更关注孩子们的学习过程,教给孩子建立学习兴趣、掌握学习方法、学会自学、学会独立思考。孩子们的主要目标是要拓展自己的知识,拓展自己思考和探索世界的方法,不能当分数的奴隶,而是将它看作自己成长路上必须遇到的阳光雨露。一个孩子的成长特别不容易,走一些弯路也在所难免,父母、老师、孩子共同发力,那么可能会避免陷入一些不必要的“坑”和“洞”。

        5.通往成长型思维模式的旅程。作者给出了答案,分四步走:接受,观察,命名,教育。首先接受事实,然后观察、思考是优势还是劣势,再给出感受和行动,最后学习反思,教育自己走上正确的道路。其实这个模型比较好理解,也有代入感,容易接受。如果说举个类同的例子,我觉得PDCA循环比较适合,P是计划,D是执行,C是检查,A是行动。只要是持续改善,那么这就是非常适用的工具。如果说能够触类旁通的话,那可能就是殊途同归,就是异曲同工。

        6. 管理的核心是激发潜能。作者在书中阐述,“作为父母、老师和教练,我们的任务是帮助他人发展潜能。”这句话再次刺激了我的神经,让我突然感觉醍醐灌顶。这些年读了一些管理类的书,但是对什么是管理?一直迷惑不解,在此处的停顿思考中,我有了顿悟的感觉。

        怎么管孩子?怎么处好夫妻关系?怎么和自己沟通?怎么带领下属?这都是“管理”的范畴,但是怎么管理,核心是什么?此时此刻我豁然开朗——激发潜能。

        对待孩子,激发他的学习兴趣,带领他用有趣的方法去了解新事物,并对其展开思考,探索知识,而不是得到高分。

        对待爱人,培养共同兴趣,宽容尊重,在耳鬓厮磨中锻炼彼此爱的能力。

        对待自己,主动积极,用满腔热情去做自己热爱的事业,淡泊名利,不问东西,坚持不懈,全力付出。不断接受新挑战、不断学习新技能、敢于解决新难题,也乐于接受批评和反对意见。

        带领下属,积极为员工创造成长环境,激发员工活力与激情,挖掘员工潜能与才华,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愿意用星星之火,燎原旷野。

        这样理解管理与自我管理,实实在在的解开了我心中的结!也是我修得的成长型思维!

        二、有必要摘记的一些金句

      1.固定型思维模式让你更关心别人如何看待你;而成长型思维模式让你更关心你是否提高自己。

        2.考试成绩和对成就的评估只会告诉你目前这个学生处在什么位置,而不会告诉你将来他会达到什么高度。

        3.我们不需要那么频繁的夸奖孩子。询问孩子们努力的过程,并且表现出关注,同样大有帮助。

        4.我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夸奖孩子们以成长为目标的努力过程——夸奖他们通过自身的实践、学习、坚持不懈和有效的学习策略达成的成就。而且我们可以在和他们谈到其成就时,更倾向于表示自己欣赏和赞扬他们所付出的努力和所做出的选择。

        5.艾斯奎斯的格言是:“世上无捷径。”柯林斯在教导学生时也重复了这一观点:“在这里没有奇迹,我也不是什么奇迹的创造者,我不能在水上行走,也不能将大海从中间分开,我只是爱你们这些学生,而且比其他人更加努力,我相信你们也会这么做的。”

          三、我认为书中最好的案例

        一个父亲的原话:“伊丽莎白,我知道你的感受,你对比赛寄予了如此大的希望,而且拿出了自己最好的表现,但是依然没能赢,你一定感到很失望。但是你要知道你并没有付出100%的努力。有很多女孩练习体操的时间都比你长,而且比你更努力。如果这是你真心想要的东西,那么你就要全身心的为此付出努力。”

        他同样告诉伊丽莎白,如果她只是想拿体操当个乐趣,那也没有问题。但如果她想在比赛中有所成就,那么就必须付出更多。P220 

        四、特别用心的出版后记

        这是一段我看过很多书中,特别用心的一段后记,必须摘记下来。

        德韦克对固定型与成长型思维模式进行了毫不留情的剖析。她认为,仅有专业技能和动力或许能让我们取得暂时的成功,但无法帮助我们尽可能维持成功。而巅峰状态的持续需要一种健康、积极、不断进取的思维模式,一种不推崇智商或成功本身,而将关注点投放在持续不断的努力、不畏挫折的态度上的长期的思考方法。无论是在商界、体坛、婚恋关系还是亲子教养中,这种成长性思维模式都至关重要,它决定了我们面对失败时的复原力,面对挑战时的承受力,面对我们需要为之努力的事业时付出努力的多寡。这种思维模式标志着一种诚实的态度,因为真正的成功从来不是偶然的,偶然得来的成功并不可靠。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4.读《终生成长》有感([美]卡罗尔·德韦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