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工作》一书,看前面的时候感觉不好看,越看到后面越觉得讲的太直接,实用性很强的策略方法类书籍。原本很早就看完了,看到后面让我忍不住拍手称快,因为很多讲的就是直截了当,直击现实的,想分享出来也没有一个逻辑。只得从头到尾把让我惊艳到的点引出来,还有些需要实践的还需要多次吸收。
首先引入一个与我们收入相关的公式:
高质量工作产出=时间*专注度
从这个公式中,看出工作时专注度达到最高,单位时间里的工作产出也将实现最大化。要注意一个现实,就是{注意力残留}现象,当你从一个项目转向另一个项目的时候,转移注意力不是一瞬间的事。所以要达到个人巅峰的产出效果,你需要长时间、无干扰地高度专注于单一任务。更简洁地说使你表现最优化的做法是深度工作。
当工作中没有明确目标时,围绕肤浅工作的表面忙碌会成为一种本能。
注意力在哪里,也就是选择了去关注哪些事物,忽略哪些事物,对生活质量也起作用。我们的大脑是依据我们关注的事物来构建世界观的。当你关注了癌症诊断和发展,你的生活就会是暗无天日的。你的为人、你的思考、你的感受和所做之事,以及你的喜好,恰是你所关注事物的概括。当你经历了负面事件后,为情绪提供一个“重置按钮”,熟练使用情绪“影响力点”产生积极效果。总之,我们选择关注哪些事物,忽略哪些事物,最终构建了我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你的世界是你所关注事物的产物。
你的注意力在哪里,决定了你的视角所囊括的范围有多大。
现在很多自媒体人对于别人的恶意批评和诋毁比较在意,耿耿于怀,而有的自媒体大v却根本不会在意,因为他们专注于自己的事业和发展,不在意别人的眼光,发生在眼前的事选择性忽略,不把自己止步在绊脚石前。你的眼光在哪里,决定了你的金钱口袋在哪里!
全球最知名地心理学家之一的契克森米哈赖在1990年因出版了《心流》著作而把术语“心流”普及。“心流”的理论定义是:一个人的身体或头脑在自觉努力完成某项艰难且有价值的工作过程中达到极限时,最优体验产生时的一种心理状态。首先掰正我们大多人的观念是放松令人愉悦,契克森米哈赖经过研究揭示了——
工作比休闲时光更容易带来享受,其心流活动的发生是因为有内在目标、反馈规则和挑战,所有这些都鼓励个人参与到工作中,专注当中,全身心投入到工作。
而后的数十年研究都证实了深度工作可以唤醒意识,使生活更加有价值。深度工作带来的心流经历可以为你带来深度满足感,这是一条经过验证的道路。
这种心流体验其实在目前日本四大经营之圣中唯一健在的稻盛和夫先生早年为陶瓷工作的时候也被体现出来了。濒临破产的陶瓷产业,当同行的人都接二连三辞职了,因为稻盛没有找到一个必须辞职的理由,就决心先埋头工作,沉迷工作到把锅碗瓢盆都搬进了实验室,每天与陶瓷共吃住,最后迷茫和辞职的念头消失了,反而他认为工作太有意思了,一次次取得了出色的科研成果,成为了领域新星。
稻盛和夫先生将深度工作的心流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了,内心的满足感是最大的心理支撑,因为心流产生的内心满足感,功夫不负有心人,稻盛先生先后创办了2家世界500强的企业:京瓷集团和KDDI,并于2010年时的78岁高龄时临危受命将破败的日本航空解救出来,就这样第三家500强企业也被稻盛先生“创造”了出来。
你不需要一种稀缺的工作,你需要的是用世间少有的方式完成工作。
不论你是作家、咨询师、销售人员还是服务人员,你的工作就是一门手艺,如果你能静心打磨自己的本领,心怀敬意、谨慎应用,你就可以像熟练的技师一样在日常职业生活中创造出意义。
这种精神与你做的具体工作种类无关,或许你的工作无从选择,你可以做的是从你所做的工作中探寻出意义和价值。
在事业中拥抱深度工作,通过深度工作培养个人技能,可以使知识工作从令人意乱、心力交瘁的责任变成一件令人满意的事情——开启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在那里万物闪耀。
准则1:工作要深入
你需要有自己的哲学,将深度工作融入你的职业生活中,尝试用特别的方式安排深度工作,并不能有效地管理你有限的意志力。
在以下4种哲学中精心挑选一种适合于你所处特定环境的哲学,不匹配的哲学会让你在深度工作习惯成形之前脱离轨道。
①禁欲主义哲学的深度工作日程安排
这种哲学通过摒弃或最小化肤浅职责,从而实现深度工作的最大化。其实践者往往有明确且价值极高的职业目标追求,职业上取得的大部分成就都是由于工作表现特别突出。
②双峰哲学的深度工作日程安排
这种哲学要求你将个人时间分成两块,将某一段明确的时间用于深度追求,余下的时间做其他所有事情。也就是深度工作时间里像禁欲主义者一般工作,追求高强度、无干扰的专注,浮浅时间里专注并非首要目标。
③节奏哲学的深度工作日程安排
这种哲学认为轻松启动深度工作的最好方法就是将其转化成一种简单的常规习惯。也就是说,其目标是创造一种工作节奏,让你不需要你投入精力便可以决定是否需要以及何时需要进入深度状态。
书中举了一个案例:《宋飞正传》的主演杰瑞•宋飞在成名以前与一位作家组织开放式现场表演,宋飞被问及有没有给年轻喜剧演员的好建议。宋飞回答:“成为优秀的喜剧演员就是要创造出更好的笑话,而想要写出更好的笑话就要每天都写。”
接着介绍了用于律己地一种特别技巧,他在墙上挂了一本日历,每天他写过笑话就在日历的这一天上划上一个大大的红X,过几天就能连成一条链子。“只需要保持下去,这条链子每天都会变得更长。你会喜欢看这条链子,特别是有一定经验之后,你下一步需要做的事就是不要让这个链子断掉。”
因此节奏哲学也被人叫做链条法。这个案例给我很大的灵感,目前我想要养成的每天发朋友圈的习惯是不是也能用这个方法来践行呢?前期我的运动、读书习惯就是通过这种方式来记录的,相信发圈也是可以践行的!
实践节奏哲学的另一种方式是拿掉链条法中的视觉辅助工具,转而设定一个启动时间,每天在这个时间开始深度工作。
让我想到了张萌萌姐的早起陪伴营都是在早上4:00~6:30打卡,这是在帮助大家养成好习惯的同时,也是帮助大家集中深度工作的时间。
④新闻记者哲学的深度工作日程安排
这种哲学的由来是由于沃尔特•艾萨克森,他的本职身份是记者,每天的大部分时间做记者,成为美国最优秀的杂志记者之外,还能于工作之余与一名编辑合作创作了一本史诗巨著。而他的深度工作是只要在空闲时间,立刻转入深度工作模式,苦心打磨那本书。
此方法不适用于深度工作的新手,因为使头脑迅速从肤浅转入深度模式地能力并非自然得来,这种转换可能会严重削弱你有限的意志力储备。
当下的我在努力践行节奏哲学,与我所处的工作类型有关,上班时间无从选择,所以当下就是把工作之外的无规律的空闲时间利用起来,找到深度工作的时间段,当然能修炼到记者哲学深度工作日程安排的状态是我的目标啦!
养成高效习惯注意的问题:
①你将在何处工作,工作时间多长。
习惯中需要指定一个深度工作场所,不论在哪里都需要设定一个具体的时间框架。
②工作开始之后你将如何继续工作。
习惯需要规则和程序,确保努力具有结构性。例如约定自己不能用任何网络,设定一个番茄钟时间需要产出的文字数量,通过外在约束,让自己保持专注。
③你如何支持自己的工作。
比如设定好开始按下工作按钮是通过一杯泡好的咖啡,通过散步一类的轻度活动、收拾房间等,为自己进入深度工作提供支持。
另外有一个小策略打破了我一贯思维的墙,这个有趣也有效的策略是——要有大手笔,含义是对周围熟悉的环境做出巨大改变,辐以可观的精力或金钱投入,提升任务的外观重要性,降低大脑继续拖延的本能。J.K. 罗琳正是利用这个方法,完成了《哈利•波特》的最后一本。
反观我们现实也是一样的现象和逻辑,知识爆炸的时代,免费课程收费课程都有很多。免费的参与率高但是真正学的人也就是打卡率却很低,收费的,尤其是高价课程,报名参与率低,但是真正学习的人打卡率却很高。这说明了什么呢?
不出钱的课程价值感低,愿意参与只是一时兴起,是荷尔蒙作用;坚持学却是长期的选择,由大脑内部的多巴胺控制。不然现在为什么说免费的才是最贵的,因为它耗去的不是数字化的金钱,而是无价的精力和时间,其实这才是最贵的。
结论就是想要好好学习一门课程,就要用花大价钱来帮助自己下定决心好好学习,高效筛选出有用信息去学,这才是学习的捷径!
让我想到了最近听行动派创始人之一的婉萍姐直播时讲到的一个案例:
猫小姐自认为自己是个不聪明的人,所以选择集中精力一年只做一件事。她想要开一家甜品店,于是在第一年花了大价钱学习烘焙,成了烘培达人。第二年发觉做的好吃但是不够好看,所以选择学插花以提升审美,蛋糕也有了各种各样的创意造型。第三年因为做的好看,想要分享到互联网上,拍出来不如实物好看,又去学习了摄影,3年时间每一年都是花了庞大的数字学费和时间去好好打磨学习的。最后越来越多人关注她微博,被邀请去做插花和烘焙的分享,有了商业合作……
前期的花费,再多都是大脑投资,再多钱学进去再用出来,都是值得的,大手笔投资脖子以上的部位永远不会错!
另外还有一点容易被忽略——定期休息大脑可以提升深度工作的质量,工作时努力工作,完成时放松下来。这可不就是深度工作的精髓?正是因为大脑以外信息的爆炸造成了我们现代深度工作和学习的难度也加大了,番茄工作法也正是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的。
准则2:拥抱无聊
一旦大脑习惯了随时分心,即使你想要专注,也很难摆脱这种积习。生活中有很多潜在的无聊时光——排队等5分钟甚至是等红绿灯的2分钟,有没有发现现在的人们都是掏出手机看消息?书中告诉我们这是“心智残疾”,此刻你的大脑正在被重新编排,已经不能胜任深度工作。当你适应了分心,慢慢也会迷恋于此。
那么有没有什么解救方法呢?
①设置网络安息日,通常是每周一天,摆脱网络技术,拿出一段时间来冥想和反思。与其偶尔从分心中拿出部分时间来专注,更应该从专注中规划出偶尔的分心。
②找出一项最近的有待完成的深度任务,估算完成任务需要的时间,然后设定一个硬性截止期限,留出时间远少于估算时间,公开截止期限来监督自己。
③有成果的冥想,在身体劳作而心智空闲的时候,将注意力集中到一件定义明确的专业难题上。(比如走路、慢跑、开车、淋浴时)不需要每天都做,一周2-3次即可。
④记住一副洗过的牌。书中讲的案例很棒,采用视觉场景与联想产生联系,值得我们在生活中好好实验一下!!
准则3:远离社交媒体
一个人的意志力有限,你的工具对你越有吸引力,越难在重要事情上集中注意力。比如现在流行的抖音、快手等短视频正是蚕食我们注意力的牛虻。
关键少数原则告诉我们许多情境中,80%的已知效果源自20%的可能原因。80%的公司利润来自20%的客户,公司可以把精力从带来低利润的客户身上转移到高利润的客户身上,以更好地服务少数关键客户。
驱动点赞或评论的行为的潜规则就是,作为回报,你可以得到朋友或者听众的注意力,你也将慷慨地把自己的注意力给他们。
现实中的微信点赞其实也是种交易,注意力和精力也是一种财富,靠吸引网民的注意力来赚钱正好解释了当今社会的流量为王。想一想,你的注意力是不是正在廉价售卖出去呢?
准则4:摒弃肤浅
当然有些工作无从选择,目标就是减少肤浅工作在我们日程中的分量,而不是将其消除。但是我们要清楚的是,一份不需要深度工作的工作不可能使你在当前的知识经济时代取得成功。
作者将适用的方法取名为“固定日程生产力”和“发件人过滤器”。
固定日程生产力:确定一个目标,设定截止时间,在工作中寻找提高效率和产出的策略以达成目标。
工作的重点在于提升效率,而不是延长时间,现在盛行的996、007、内卷正是源于没有可评判的唯一指标,就将时间拉到统一的比较基准线,用时间评判你工作的好坏。
发件人过滤器:写下联系本人前的事先声明,将试图与自己联系的人先自我过滤一遍。
比如在小红书或者抖音大号博主的主页上会写明不回私信,只回复评论等类似声明就是将来访者先行自我过滤,明确责任。
还有现在许多行业的培训,都有小白—进阶—高阶的逐层学习进化的,这不也正是用金钱来筛选精准用户,把精力更多地集中在20%的重点用户吗?
这本书作为一本探究如何工作如何用脑的技能提升类的书是一本好书,如果你的工作是可以自由掌控,而不是被客户所驾驭的,一定得试验一下书中说的方法,因为学会它,你的工作产出一定就会像开头给出的公式一样,毫无上限,薪资待遇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