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抑郁是自己选择的吗?
“你有过自杀的念头吗?”
“有过,一切显得那么黯淡,我找不到出路。”
“我感觉自己没什么价值,把生活搞得一团糟,像个笑话。”
蛤蟆抑郁了。
他每天都强迫自己去散步,但即使冬日的阳光,也驱不散他眼里的灰色。
朋友们都来看望他,陪他玩纸牌,给他说笑话,他依然沉浸在自己的悲惨世界里,无力自拔。
但其实细看蛤蟆的思维行为模式,会发现,是他一次次的配合、认同,给予他人伤害他的武器,让悲剧发生在了他身上。
“他(河鼠)骂我讨人嫌,还说他完全想不通我是怎么留住朋友的。”
“獾说,蛤蟆,你这讨人厌的坏东西,你不觉得害臊吗?想想你犯的事儿,你父亲要是活着会怎么说你!”
朋友们对蛤蟆肆无忌惮的态度,让蛤蟆很受伤。
但蛤蟆是怎么回应的呢?
用他惯常的方式。
他压抑下内心真实的情绪,对着朋友苦苦哀求,承认自己的任性胡闹,保证今后一定改过自新,姿态低到了尘埃里,只要朋友不再生他的气。
蛤蟆没有尊严,没有脾气吗?
人人都有脾气。
我们一般人受不了发脾气,一方面是情绪宣泄,更重要的是让朋友们看到你的底线,你的边界,从而警醒,有所收敛。
人与人之间相处需要互相尊重,底线就是行为处事的边界,但这个底线是自己设置,再用行动告知对方的。
生活中与人交往,没能力、没底线的人很容易受到他人的苛刻、攻击,就像蛤蟆,很明显,为了讨好朋友,他习惯性的没有设置底线,或者还有一种理由,他总以表面忏悔的方式,防御别人对他的攻击。
但这样压抑情绪的方式,是一种病态、扭曲的方式,也是一种自我攻击,最终将导致自己内心失序,陷入没有出路的暗无天日中。
所以蛤蟆抑郁,这也是他惯性思维方式、处事方式导致的结果,是自己选择了被伤害的处境和感受。
2、为什么会做出这种选择?
苍鹭有一句话说得好,想要理解你的现在,就必须回顾你的过去。
每个人的生命都会经历开始、中间、结束三个阶段,而开始时对世界形成的看法尤为关键。
在婴儿时期,我们就已开始学习应对生活了。
蛤蟆的父亲严厉正直,或许望子成龙吧,总是责备他,批评他,时间久了,蛤蟆在脑中将这些行为给予了自洽,认为老爸永远是对的,而他永远是错的。
而蛤蟆的母亲怕溺爱了孩子,故意疏离,只偶尔拥抱一下他。始终将他看作长不大的小宝宝,即使在蛤蟆大学同学面前,也没有给予成人般的尊重,令蛤蟆时常难堪。
为了应对父母的严厉、挑剔,应对父母的怒火、攻击,幼小的蛤蟆,面对无法撼动的大人,学会了顺从,并将顺从当作了惯常的生活方式。甚至为了取悦他们,放任自己用浮夸愚蠢的行为来博得关注。
苍鹭的一句话发人深省:
“我想真正让人惊讶的是,我们成年后有多少行为是从童年学来的。童年体验到的最强烈的情绪,不可避免地变成我们成年后经常有的感受。”
在我们人生的时间轴上发生的一切,无论好坏,塑造了当下的你我他。
即使蛤蟆父母去世后,家长控制的阴影依然笼罩着他。长大后,看到像父亲、又像法官的獾,听着朋友们的训斥,那种根深蒂固、惯性的思维模式、行为方式,条件反射般就控制了他的身心。
那么蛤蟆的自我呢?
在顺从和讨好中,蛤蟆丢失了自己。
童年的我们很弱小,我们依赖父母家人,但长大后呢?当我们拥有自主权,能为自己做主时,为什么还是用习惯性的策略应对生活呢?
因为我们并没有真正长大,或者说,没有真正独立。
3、长大意味着理性的成人思维模式
每个人在悲伤、抑郁的情绪中也在选择,选择还要为自己的不快乐责怪别人多久?
苍鹭医生说,相比责怪,负起责任听着如何?
或许,这就是一个思维上的华丽转身。
孩子可以习惯性地责怪他人,因为他没有独立的行为能力,但长大却预示着有独立的行为能力,要担负起自己的责任了。
沉浸在悲伤中的人容易忽略,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会有情绪,但该为自己情绪买单的是自己,而不应该是他人。若始终不能为自己的情绪负起责任来,始终怨怪他人,那你还没有真正长大,同时,生活也将会一团糟。
成人状态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意味着承担责任,对自己的一切担负起责任来。
而“没有人能强迫别人进入他们的成人状态,你只能不断鼓励,他们是否成长,必须由他人自己来决定。”
也就是说,“变老是时间决定的,而成长是自己决定的”。
不要觉得责任就是负担,它也恰恰是成长,能对自己负责,也就意味着对自己拥有主控权,真正成为了自己人生的主人。
其实控制感是应对压力最有力的解药。
我们很多人,在成长过程中,并没有打破对父母的依赖关系,甚至将依赖持续了一辈子,但只有减少并最终打破这种依赖关系,才能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才算得上真正长大了。
不过这是一种痛苦的蜕变,因为意识到能选择“更理性”“不愤怒”的方式,将让我们无法再向外推卸责任,但成长就是要学会对自己的行为、情绪负责。
4、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约两百页吧,薄薄的,但带来的启示却厚厚的,挺适合心理隐患不算严重的人阅读自愈的。
蛤蟆从最初的抑郁情绪,找回了愤怒情绪,又回归到平和的情绪,从依赖走向独立,苍鹭医生的态度让我反思良多。
他全程都没有说教指责蛤蟆,只是引导蛤蟆述说,反思,自己领悟,哪怕面对蛤蟆卑微的讨好行为,苍鹭依然没有说教责备,没有建议,只是客观的引导反思 “这么做起效了吗?”
可以说蛤蟆的每一个收获,都是在苍鹭的引导下,自己反思出来的,“不是发自内心的东西,就不能带来真正的改变”,当阳光重回蛤蟆的世界,蛤蟆改变了,他建立了自己的控制感,而这样的改变,不会反弹,因为他经过了质的裂变。
作为父母,说教那套对孩子早已失效,还经常影响亲子关系,或许我们应该学学苍鹭医生。就像鸡蛋从内部打破是生命,从外部打破是食物一样,真正的成长,都是增强内驱力,主动建立健康的控制感的过程。而我们并不是孩子的双脚,只是他不稳当时的拐杖。
如果说人生的选择并没有一个绝对正确的答案,那么,无论我们当下处于哪一种情绪中,属于哪一种自我状态,都可以找到并建立属于自己的、健康的控制感。
图/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