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跟鞋之所以被推崇,是因为它的诞生就代表着贵族和权利。
公元前,埃及贵族爱穿高跟鞋,以凸显和不穿鞋的老百姓地位的反差;15世纪,高跟鞋传到欧洲,那时的欧洲城市肮脏不堪,街道上处处污泥浊水,穿高跟鞋有了另一个作用——不踩屎。
将高跟鞋神化的是法国人。16世纪的法国贵族流行一种可怕的观念:“鞋跟越高,越接近神。”
后来,时尚弄潮儿路易十四看中了高跟鞋能够在视觉上增加身高的功能,一时间高跟鞋成为王室专属。
图片
后来,意大利的威尼斯商人看中了高跟鞋不方便行走的特点,为了约束老婆,给她定制了高跟鞋。没想到,高高的鞋跟更显身材,反而引发时尚潮流,成为街头巷尾的爆款。
西式高跟鞋传入中国是在民国时期,此后很多经典文艺片都留下女主穿着高跟鞋一步三晃、摇曳生姿的经典画面。
在那个年代,旗袍、高跟鞋被认为是“女人味”的象征。
从生物学来看,高跟鞋能改变女性腰椎曲度,形成视觉上“前凸后翘”。
高跟鞋在当时还跟生活条件挂钩。
20世纪80年代,也就是90后的爸妈年轻那会儿,能穿上高跟鞋、蛤蟆镜、喇叭裤的都是家庭条件不错、时髦洋气的城里人。
高跟鞋的“优越感”一直延续到20世纪90年代,也就是90后小时候。
在当时,谁没偷穿过妈妈的高跟鞋?谁没羡慕过脚踩高跟鞋“哒哒”来回走的英语老师?谁又没一边看着《流星花园》,一边记住藤堂静学姐那句“每个女人都需要一双好鞋,它会带你去美好的地方”?
受此影响,很多人刚上了大学就迫不及待冲进达芙妮捧出人生第一双高跟鞋。
高跟、细带、水钻、漆皮……尽管走起路来重心不稳,摇摇晃晃,像萝卜精刚刚修炼成人,但依然顽强地穿着它去上课、逛街、约会,甚至爬山逛旅游景点。
毫不夸张地说,高跟鞋就是90后女孩的成人礼。
“怎么舒服怎么来”
然而,从21世纪开始,第一批90后步入职场,真正“长大成人”的她们却开始抛弃高跟鞋。
90后陈七七从沈阳师范大学毕业后来到北京工作,“刚到北京,第一印象就是几乎看不到有人穿高跟鞋。北京人怎么这么不爱打扮呢?”
一开始陈七七还固执地穿着那双毕业时特意选的坡跟达芙妮上下班,一周后,她顿悟了。
从北苑到蒲黄榆,陈七七要经历2站公交和16站地铁。“赶公交和地铁最大的挑战就是得随时起跑,错过一趟车,上班就得迟到;即便赶上了车,早晚高峰的地铁是很难找到座位的,一站就是一小时,穿着高跟鞋下车时脚掌都麻了。”
如果说陈七七不穿高跟鞋是生活所迫,那西二旗互联网公司产品经理朱琳放弃高跟鞋就是大厂人的自觉。
“在开放式办公区,穿高跟鞋哒哒一走,整个办公区都回荡着声音,虽然别人不说什么,但人得有自知之明。而且精心修饰、浓妆艳抹真的很违背大厂‘价值观’,现在别说高跟鞋,我连妆都不化了,怎么舒服怎么来。”
打工人不穿高跟鞋可以理解,CBD的都市丽人为什么也不穿了呢?
从事市场营销工作的韩雪已经有5年没穿过高跟鞋了。“自从开车上下班,高跟鞋就与我无缘了。再加上平时下了班会去健身,经常踩一双运动鞋就出门。”
可比穿高跟鞋的辣多了”
需求发生变化,产品端自然也会跟着变。近几年大火的女鞋,从贵价的品牌到平价的品牌,无一不往降低鞋跟、提升舒适度的方向使劲。
此外,随着潮牌崛起,老爹鞋、帆布鞋、乐福鞋、JK鞋、马丁靴品类爆发,使得时髦与舒适可以兼得。
工业社会高速发展,追求效率、注重实效的实用主义成为现代人普遍的价值观。如今,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穿什么时,最注重两个字:舒服。
“痛苦自己、愉悦别人的事我都不喜欢,能不干就不干。”
“今天穿高跟鞋,这局/这人,值得我累吗?”
“喜欢我的人并不会介意我穿不穿高跟鞋。”
这种“谁也不care”的劲头,其实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信。
过去戛纳电影节有着不成文的规定,“不穿高跟鞋不能走红毯”。而如今,从戛纳红毯上光脚的国际巨星,到四大时装周上穿平底鞋的超模,再到颁奖典礼上穿马丁靴的杨紫、关晓彤,都展示着不穿高跟鞋也照样slay全场的自信。
说到底,现在的女孩已经不需要靠“女人味”来给自己增加社会价值了。相反,“独立”“个性”“大气”“健康”“活力”才是现代女性所追求的。
当然,还有一个数据不可忽略。《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中国18~44岁女性的平均身高5年间增加了0.8厘米。在山东、北京、黑龙江等北方省份,女性平均身高超过1米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