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生病了,到底该不该切掉?

净化.....

上次说到逆春气的结果是抑制了肝胆的生发之气。

家里小朋友问,为什么春天肝胆要生发,别的肺什么的为什么不生发;它们为什么不在别的季节生发而要在春天生发?

嗯,这个我也不知道,就像你问我为什么黄瓜是绿色的却叫黄瓜而不是叫绿瓜一样。小朋友问完就去玩了,我留在原地出神。想起小时候问老爸老妈的那些问题:为什么西瓜叫西瓜不叫南瓜,为什么太阳不叫月亮月亮不叫太阳,为什么我叫你爸爸而不是妈妈......。很多很多年了,不会再问这些傻兮兮的问题。

《黄帝内经》历经千年流传到现在。先祖们真是太厉害!只要懂中国字,不管到了哪朝哪代,这些书都能看得懂,都能继续发挥作用。南怀瑾老师说自己“敏而好古”,对上古圣人之言很虔诚的信。我生性愚钝,与“敏”无缘,却也好古,也是很虔诚的信。

有朋友笑我说都这个时候还迷信中医,我用南老师的话问他说什么是迷信呢?不了解、没有切身的体验就说好或者说它不好,那都是迷信。

通篇看下来,我觉得《黄帝内经》讲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生命的智慧,讲的是道理。什么道理呢?人健康也好,生病也好,它背后都是有道理有原因的,《黄帝内经》讲的就是这个。做医生救人也好,自己做家庭保健也好,不明白原因和道理,怎么治病怎么保健呢?难道头痛就医头,脚痛就治脚?接触并且从事芳香疗法快十五年了,我相信人体是一个整体,“牵一发而动全身”,不能孤立地去看某一个部位或者器官。徐文兵老师说不怕中医是伪科学,就怕科学是伪真理。我觉得他这话很值得回味。


这个“胆生病了,到底该不该切掉”的话题源于友人问答。

一老友,五十多岁,科技企业高管,为人幽默富有亲和力。大概三十年前,切除了胆囊。当时医生的意思是这个胆囊如果反复发炎可能会影响肝功,年轻气盛的他也没多想干脆一刀切掉了,用他的话说叫“永绝后患”。通常没有了胆囊的人,不会一次吃太多肉,可是他是个例外,大家一起涮肉,他的表现不比别人逊色。跟他聊起来,他也不觉得自己这些年有什么不对劲儿的地方。后来他想起有那么段时间,每当到了高处,比如山顶,或者滑雪场的缆车上,他总有一种想要往下跳的冲动。好在只是冲动。后来与现在的太太认识,结了婚,有了女儿,每天忙得脚不沾地也顾不上那些念头啦。

他的话让我想起徐文兵老师讲课时提到的,有些胆囊切除的人,肝脏功能会受到影响,从中医角度讲“肝藏魂”,我们平常说的“魂飞魄散”“魂不守舍“,跟肝与胆都相关。


问家里小朋友:“你知道肝和胆是什么关系么?”

女儿一边看英文版《哈利.波特》一边说:“他们啊......兄弟关系。”

“诶,你说的很有道理哦!”看来我每天在她旁边念念叨叨的,她多少还是听进去了一些。


中医讲肝和胆互为表里,是搭档。肝在里面藏着,大家见着的那个是胆,有个成语叫“肝胆相照”是有道理的。胆储存的是胆汁,胆汁是肝分泌的。胆储存的胆汁向十二指肠有一个分泌的出口,出口处有一个奥狄氏括约肌。这个肌肉收紧的时候,胆汁在里面藏着,当我们吃肉或者油腻的东西,它就开始把胆汁分泌出来,去帮助消化。苦味有助于消化,也就是说,平时如果我们吃得不消化了,吃点苦味就好了。

胆如果亢奋,宣发过度,会不停地分泌胆汁,返流回胃里,对胃肠的伤害非常大。很多人有胃病,其实跟这个有关系。有些人每天早上起来,觉得嘴里面发苦,这个时候可以考虑是胆气上逆。

逆春气,胆就不是亢奋,而是被压抑了,《黄帝内经》说“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这就是在说胆。胆的气机被压抑以后,就会胆汁分泌不畅,然后胆结石。

“为什么胆里会有石头呢?”小朋友听到一耳朵,插话问了一句。

胆里面的石头叫做结石。为什么会有结石呢,这是因为当人发怒的时候,肝突然剧烈工作,释放血糖。西医也讲肝是一个储存能量的器官,中医讲“肝藏血”,平时安静的时候血液在里面藏着,当急需的时候它就会一下子把血释放到全身各处,人在此刻能发挥出超人般的能量,比如说能搬动平时根本搬不动的东西,这就是因为一下子有了额外的气血。当肝工作的时候,胆汁分泌也开始旺盛,这时候你发现人在发怒的时候,胆子就变大了,这是因为胆里面的胆汁变得充盈了。如果人在这个时候压抑自己的怒气,本来说生气了想打你,打了之后这个劲儿就泄掉了,但是没打没骂,你这个怒气就憋在里面,时间久了就会得胆结石。一般得胆结石的人都是那些比较隐忍不发的人,都是好人,他不愿意伤别人,而是伤自己。胆如果长期不分泌胆汁,长期在那儿沉淀,就形成了结石。

这个胆结石是先期的症状,很多人因为结石太多了,胆管内出现结石,肝管内也出现结石,这就是压抑太过了,由胆伤到了肝。

如果一个人一生气,胆汁分泌旺盛,但是又没有被释放出来,就会形成胆结石。

又如胆囊炎。胆感染了,会出现高热、呕吐、黄疸,这是另外的一种极端,属于阳性极端。阴性极端,就是慢慢地形成结石、息肉,最后自己就萎缩了。这就是被压抑的结果。

前面我们提到一个词叫做“肝胆相照”,还有个词叫“李代桃僵”。肝分泌很多胆汁,储存在胆里,那就说明肝会把它不需要的一些东西一起排到胆里面。很多肝病,如果胆还在,就有了一个出口,一个排泄的渠道,保证肝的健康。因为相比来讲,肝更重要的,没了胆还能活,没了肝这人就不行了。有胆在,肝幸存的几率更大。所以肝和胆,肝胆相照,有时候胆起了一个保护肝的作用。

古代人卖肉,比如我要买个猪肝,他怎么卖呢?在没人买之前,那个肝带着苦胆一起,等有人买,再把那个苦胆割掉。这个时候你把这个肝拿回去,炖汤熘肝尖,很新鲜,相反如果早早地把胆切掉,那时候又没有冰箱,没有保鲜措施,那个肝就会变味。

所以我们发现,有胆在,有胆汁,对肝就有一个保护作用。中医发现,用胆汁,人的或者动物的胆汁,治疗肝坏死就有效果。这其实是对肝有一个解毒脱毒的作用。

当胆囊生病了,轻易不要做切除手术,尽管现在都是微创。问题的重点不在手术的创面大小,而是器官与器官之间的连带作用。人体是一个整体,虽说我们不再践行古人所说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从进化的角度讲,我们的身体经历漫长的岁月变成目前这个样子,一定有它的道理,就像一架精密的机器,这上面不会有一个多余的零件。有人说那个盲肠就没用。这是不对的,盲肠的作用在于消化那些被我们吃到肚子里的动物毛发。当年的我们是茹毛饮血的,后来越来越文明,盲肠的作用慢慢地也就减弱了,但是即便是现在,我们吃的肉食里面依然含有动物毛发。如果你好端端地把盲肠割掉了,就会有麻烦呢!

当然,并不是一概否定胆囊切除。如果说已经很危急了,比如急性腹膜炎,危及到生命了,“两害相权取其轻”,那要先保住生命。但是一般情况下,能保得住,就不要放弃它。放弃它的下一步,本来是有胆结石,切了之后得了肝管结石,然后又伤到肝,所以轻易不要伤害自己的胆。

说到这里,我们平时怎么保护自己的胆呢?

一,不要逆春气。说起来简单,其实挺不容易做到的,需要自己根据实际生活和工作花点小心思,巧妙一点,把这些事情平衡好。工作好,生活好,归根结底还得身体好才成。

二,不要压抑自己的胆气。虽说我们应该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不要无缘无故地发脾气,尤其不应该迁怒于人,但是应该发脾气的时候、应该愤怒的时候,就要表达出来,比如孩子不好好学习东磨磨西磨磨,老师在那边“告状”,这边自己还有一堆工作上的事要处理,想保持冷静真的有点难。该吼就吼两句,只要是就事论事,不要用语言或者肢体去伤害别人尤其是孩子就没事。反过来,如果你憋着,一是对自己身体不利,二来也没有教给孩子应该如何正确地与自己的情绪相处。这个方法适用于几乎所有的人际关系。人是感情的动物,当你在当下的情境中做了正常人都会做的事情,一般都会得到谅解。但其实说到底,我们要学会与自己相处,学会觉察自己的情绪的波动。早发现,早化解。

三,每天敲敲胆经。我们身体有十二条经,为什么就敲胆经呢?《黄帝内经》说“十一脏皆取决于胆”,人体有十二个脏腑,你看这个胆重不重要。

四,植物精油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养肝利胆,比如说胡椒薄荷、甜罗勒、葡萄柚和甜杏仁油混合起来,按摩肝脏和腹,还能够促进消化。

你可能感兴趣的:(胆生病了,到底该不该切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