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哲思】

日期:2022.11.10壬寅年 十月十七 星期四

备注:Day364

阅读时长:35分钟

书名:《复杂世界的明白人》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作者:九边

名言佳句:老路走不下去才有了危机。

要跳出舒适区,去做那些艰难的事。

解决复杂问题,才是进步之源。


内容:

无奈的选择

社会正在从无规则自由竞争向“公平”转换。以前是洪荒状态,需要开拓者。为了激励他们,条件是无规则、高效益,赚到就是你的。

企业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但是如果完全不设限,它们什么事都干得出来,毕竟很多企业都以逐利为主。

局部战争态势,以至于大家忘了一件事,在整个人类历史上,战争和动荡是常态,现在这种稳定和繁荣反而不是,达利欧的话也不不完全是危言耸听。

现在的形势又大不一样,网络会无限放大情绪。郁闷就可能变成愤怒,稍加煽动,愤怒就会变成暴乱。

没有网络的话,很多时候大家都不太明白自己的社会定位。

欧洲科技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后基本陷入停滞,税收太重,大量富豪出逃等,这也非常值得大家深思。

日本目前消费低迷,负利率,有种说法认为,若控制不好,东亚国家都会相继陷入日本那种状态。日本是高位横盘,其他国家可能没到高位就横了。


对未来的一些思考

首先,各个阶层承担的义务应该是接近或者相同的,避免搭便车。全世界纳税主力是中产阶级,因为收富人的税非常难。

但一件事很难,不代表就不去做。如果一个人部总是挑生活中容易的事来做,用不了几年就会变成一个废物。一个机构和组织也是一样,更得去做艰难的事。

如果有些税比较难收,就不去收了,专心收好收的,这其实就是一种不平等,最后变成谁守法就欺负谁。

收入越高的人,他们的钱对内需提振影响非常小。

反而是普通人成了消费主体,消费的也是我国生产的东西。有钱人大量在海外消费,普通人的消费力却没那么大,尽管外贸存度已然下降,但依旧太过依赖海外。

那些以平等箸称的北欧国家,初次分配也没有多公平的,它们也是通过二次分配才压低了基尼系数。只是它们压得有点太低了,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活跃度。

不过最重要的,还是“发展的机会”。很多人不是没才能,而是太穷,束缚了自由。一个贫穷的社会会束缚所有人的自由,有贫富差距的社会会限制大部分人的自由,也就会限制社会财富,注定是没前途的。

贫穷最大的问题不单单是贫穷本身,而在于贫穷会束缚创造力。

通过搞经济把相关经济运转知识和外部世界的模样传递到贫困地区,这样扶贫就是一只看得见的手,把他们捞出来,不至于被整个社会越甩越远。

这也是为何美国《纽约时报》说中国花了7000亿元搞扶贫不太划算时,下边一群美国人说,中国帮贫困人口脱贫,我们把钱给军火商把别国炸个稀烂就划算了?这叫公道自在人心。长期来看,这件事功德无量。

大家在说“没有好的投资机会”时,多想想现在是“负利率时代”。投资机会本来就变得稀缺,全球范围内的增长时代要结束了,今后是“微增长”时代,很多之前没注意到的矛盾都会被激活,“公平”的呼声今后肯定会越来越高。

如果协调好了,效率和公平本身并不矛盾,降低贫富差距,提高基层收入,本身就是在提振内需,调和社会矛盾,这本身就是一件能让各方都受益的事。


为什么说电动车是我们的未来

依赖石油也没啥事,但就是不能过度。有些东西我们可以不用,但得有后手,防止别人借那些东西来整我们,毕竟这个世界的本质还是丛林社会,傻白甜基本没什么活路。所以我们必须在替代品上下巨大的功夫,这也是我国大力抓住“可控核聚变”的科技点的原因,并且已经着手在全世界布局稀土金属。

我国缺石油但不太缺稀土和锂。一旦可控核聚变实现,人类慢慢会摆脱石油依赖,但需要大量的氦和稀土,非洲将会取代中东成为地球上最富的地区。非洲有大型铁矿,我国也在那里有投资,将来可摆脱对澳大利亚铁矿脉的依赖。

中国在光伏发展方面有优势,我国大量高原地区,甘肃、内蒙古、新疆等地,千里无人烟,正好搞光伏,还有青海的光能电塔,等等。


我们必须在传统汽车工业之外找机会

燃油车的发动机和变速箱有接近天际的技术堡垒,我们突破困难,各种技术专利也都是别人的。在燃耗油车领域,我们就像长工似的,累死累活最后让欧美赚了大头。燃油发动机、变速箱突破不了,不是研发不出来,而不是不给我们研发机会。

前期我们走了一些“技术换市场”的弯路,滋生出一堆躺在那里等技术的寄生虫---市场交出去了,技术却没发展起来。所以目前发展电动车,我们就有先天优势,专利也都处在空白状态,那些很贵的部件,大家一样贵,一样要改进,燃油车非常复杂的变速箱直接废弃不用了。

在自由市场里需求是第一位的。只要有人肯花钱购买,任何困难都会被解决。这是企业的一个机会,用自己的市场培养自己的车企和供应链,这将是百年难得一见的机会,如果这次错过了,那就再等一百年吧。

所以只要中国控制住产业链,那挑战者和竞争者肯定出在中国,还有周边配套也都在中国。

很多事情都是经过漫长的积累,然后一飞冲天的,前期发展是线性的,后期发展是指数级的。

无论是产业还是技术,都是到了一定程度就会发生一次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

拿出赚慢钱的定力,专心投入研发。现在形势也很明显了,着急赚快钱,不专心搞技术的,很快就会被踢出去,连慢钱都没的赚。目的是不再被人卡脖子,也不要给别人做长工。


热议的“内循环”到底是什么

到底什么叫“过剩”?举例:你希望有五个老婆,这叫需要!但你只养得起一个,这叫“有效需求”、但这些老王都买不起,只买得起小米手机,那他的需求就只是小米手机。在市场经济话语体系是里,如果“买不起”,那你就只能低调些。

市场经济真正的能力在于把这些技术变得既廉价又平民,让大家都能用得上,最后国家通过税收回收了收投入,企业通过雇用高收入员工拉高社会就业率和工人收入,社会效率也得到大幅提高。相应地,美国逐步空心化,这也造成了现在美国社会的极度分裂。

那我们缺了点什么呢?正是技术的转换。它们指导投资技术研发,然后将技术成果转给私企来廉价化和市场化,最后涌现一堆公司。

一般说的“中产阶层”,是介于穷人和有钱人之间的那些人,所以美国那边开滴滴、修下水道的,都是中产阶层。扩大中层阶层,说的是年入5万这个层次的中产阶层,不是年入30万元的中产阶层。

所谓内循环,短期靠转移、长期靠科技。也就是短期靠财政向基层转移财富,提升基层的消费能力,一方面改善民生,另一方面消耗我国的工业品。扶贫攻坚的意义也正是在此。

最关键的还是技术突破,搞几个新爆发点出来,像移动物联网一样,催生出一堆新公司、更多投票量的高收入阶层和更大规模的中产阶层,这才是决定性的操作。

最后的目标是:穷人国家补,富人国内花;科技要突破,进口要替代。

发达国家得有个强大的内部市场来消化产能,不然境外一感冒,境内就没法过日子。

肯定是之前的老路走不下去才有了危机,这时候不得不跳出舒适区,去做那艰难的事,解决复杂问题,这才是进步之源。



启示:与各家各户关系密切的生活支出却是拉动内需的重要组成部分,中产阶级才是拉动内需的主力军,富豪们的钱几乎参与不到国内循环中。

对电动车一直抱持观望态度的我也希望国家早日摆脱对国外的石油依赖,早日普及电动车其他新能源替代产品。

你不可能打动所有人,你也不可能占据所有生态位。就像当年《综艺大观》的导演对倪萍说,你的确是目前《综艺大观》的主持人,但你不可能一直是。因为你不可能打动所有人,你也不可能占据所有生态。

无常才是正常。

其实在看这本书之前一直想从作者本身的经历中学习到他独特的见解,能从这样的视角了解国际国内的经济发展态势也是着实没有想到的。

想通过只言片语或看几篇文章就把近年国内经济发展形势捋清不太容易,但这本书对近年中国和与中国有密切贸易往来国家的分析中让我看到了一些新鲜的观点,也顺势将之前不甚清楚的国际事件做了整理。

创新永远是发展的第一要务。保持人的兴趣也许是鼓励创新的基础,这本是教育应该重视的。

可在日新月异变迁中,我们却忽略了育人这一确定性的要素。现行高考制度催生出的“小镇做题家”们也许通过了考试,成为考试高手,却不一定能找到发挥能力的工作岗位。大学里开设的课程早已不适应社会需求,这样的矛盾供需困扰着面临就业困境的大学生。

你可能感兴趣的:(【阅读·哲思】)